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模块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促使我国古代农业从集体耕作到个体农耕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耕作经验的丰富 D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 A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主要耕作方式)形成,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和应用,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又推动生产关系的调整,因此选 A. 考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
2、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两种新能源改变了城市生活,使城市明显成为主导性社会机体。 ”“两种新能源 ”是指 A蒸汽和电力 B蒸汽和石油 C石油和电力 D电力和核能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不对,蒸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 D不对,核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推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广泛应用,因此选 C.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点评:材料型选择题就是以文献、图表等材料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试题选材广泛,设置新情景、新问题,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3、930年,美国国会通过提高制成品关税的斯穆特霍利税法后,许多国家立刻通过增加美国产品进口关税加以抵制。这种现象所带来的结果是 A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获得了广阀的空间 B国际贸易下降并 进而加剧经济危机 C各国工业迅速恢复并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D各工业国找到克服经济危机的出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种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转嫁危机,纷纷大打关税战、贸易战,争夺世界市场,导致各国矛盾加剧,也导致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因此选B,ACD都不是对这种现象的正确理解。 考点:经济大危机 点评: 19291933 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1)加深了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 A、示威游行、工人罢工、社会动荡 B
4、、法西斯势力趁势抬头(以德、日为最突出)( 2)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A、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 强对经济的干预,B、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矛盾尖锐。 在罗斯福新政的第二阶段,美国通过了社会保障法案,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无生活能力者提供救助。该法案的颁布及其实施,标志着美国开始走上 A福利国家的道路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 C民主国家的道路 D改革国家政治体制的道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该法案的颁布及其实施表明新政重视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 B 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仅凭社会福利方面不足以证明这点; C不对,美国走上民主国家的道路始于 1787年宪法颁布; D不
5、对,社会福利属于经济或社会生活方面。因此选 A.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表述性选择题也称为肯定型、一半型选择题。其题干中常有 “表现在 ”“反映出 ”标志是 ”内容是 “”性质是 “”特点是 “”准确表述 “等提示语,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认再现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深深地介入到经济的各个层面。这种做法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C根除了困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D进一步加大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深深地介入到经济的各个层面表明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国家
6、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C不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以及根除经济危机;D不对,国家干预经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因此选A.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这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引 起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一系列新的变化。 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B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D改变资本
7、主义性质 答案: C 试题分析: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表明国家运用政权的力量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显然不是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 A排除;社会福利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开支而非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B排除;社会福利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而非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D排除,因此选 C.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建 立建立 “福利国家 ”,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 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 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
8、发展 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面临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是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使苏维埃国家能最大程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必需的物质条件。因此选 A.B 是十月革命的作用, C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不符,D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影响而非直接作用。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政策的 实施对粉碎国内外
9、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是一些措施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 1929 1940 年间, 就增长率而言,苏联在重工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增长,超过历史上任何国家在同一时间里所取得的成绩。 ”苏联经济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行新经济政策 C接受西方国家经济援助 D实行严格的经济计划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在 19181921 年实施; B是在 1921年开始实施,列宁去世后逐渐取消; C与事实不符,这时的苏联主要是独立自主
10、、自力更生; D符合题意, 1929 1940 年间为斯大林执政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形成,因此选 D. 考点:斯大林模式 点评:斯大林模式特点:所有制 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他 头脑简单地 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 ”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B 试题分析: AC不对,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政治生命的终结是由于其去世而非是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D不对,戈尔巴乔夫政治生命的
11、终结是由于其政治体制改革加剧了苏联的混乱。推动苏联解体所致; B符合题意,赫鲁晓夫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推行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但由于其政策失误等原因, 1964年 10月 14日苏共中央全会 “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 ”,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因此选 B. 考点:二战后苏联改革 点评:赫鲁晓夫开苏联改革之先河,但是他从主观愿望出发,以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方式,在原来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进行大规模垦荒,而且不顾自然条件是否适宜。不但未达到目的,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
12、说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D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战 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表现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建立; B不对,从新航路开辟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逐渐形成; D不对,目前发展中国家仍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组织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二战后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标志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因此选 C. 考点
13、: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点评:二战后期以及战后初期,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于 1944年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1945年成立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与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了 “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在世界贸易领域,于 1947年倡导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 “总有一天,到那时 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 ”二战后,要 “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则必须从 A英国和法
14、国的和解开始 B英国和德国的和解开始 C缓和欧美洲际关系开始 D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开始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把战后开始的西欧联合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使得西欧联合获得了一次实质性的突破。它标志 1945年以来法国对德政策的根本转变,揭开了法德和解的序幕,为法德和解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法德和解和合作又是整个西欧联合的基石和核心。因此选 D. 考点:欧洲一体化 点评: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可能性: 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近代欧洲各国的冲 突和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
15、洲统一的愿望。 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 2)必要性: 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二三流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只有走向联合。 战后美苏在欧洲的 “冷战 ”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获得迅猛发展。为这一发展提供根本推动力的是 A信息技术的发展 B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C跨国公司的扩展 D发展中国家发展壮大 答 案: A 试题分析: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获得迅猛发展。原因: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推
16、动力(根本原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推动世界经济向经济全球化发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因此 ABCD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根本推动力应是选 A. 考点:经济的全球化 点评:因果型选择题即考查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的选择题。此类题的基本结构大致 有两中表现形式: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型词语有 “原因是 ”“目的 ”“是为了 ”等;而在考察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历史原因 ”“主观
17、原因 ”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 “影响 ”“结果 ”等。 下图是英国 19世纪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单位: %),当时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圈地运动的推行 C工业革命的发展 D殖民扩张的加剧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 不对,新航路的开辟、圈地运动的推行在 14、 15 世纪已经开始;D不对,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已经开始殖民扩张; C符合题意, 19世纪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开展,工业化大大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因此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本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读图即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稍有难度。审题要抓关
18、键,如时间 “17701821 年 ”“英国农业工业 ”等,柱状图提供的有效信息时 “变动 ”-工业的比重超过农业。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确定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因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所以工业收入比重增加;而 手工业不断破产,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故农业比重下降。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视野在 16世纪得到了爆炸式的拓宽。但大量贵金属的进口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而造成 A商人阶层的衰落 B封建贵族的衰落 C欧洲经济的衰弱 D海外扩张的受阻 答案: B 试题分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贵金属的进口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引起 “价格革命 ” 受价格革命的影响,各阶级间
19、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 制造商品和销售商品的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一方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另一方面高价售出商品,获得暴利; 按传统方式收取货币地租 的封建主,因货币贬值而使实际收入减少,日益衰落; 靠土地收入的农民和固定工资收入的雇佣工人,因通货膨胀日益贫困化。这一切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选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西欧贵金属增加了3倍多,引起金银价格下跌,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 16世纪 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 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 2倍至 2倍半。资产阶级一面付出贬值的货币工资,一面以高价出
20、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额货币地租,也受到价格革命的影响。价 格革命是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它帮助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 下图所示是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的一项发明,该发明主要应用于 A造纸 B制瓷 C灌溉 D冶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其原动力为水力,通过曲柄连 杆机构将回转运动转变为连杆的往复运动。人类早期的鼓风器大都是皮囊,我国古代又叫 “橐 ”。一座炉子用好几个橐,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 “排囊 ”或 “排橐 ”。用水力推动这种排橐,就叫 “水排 ”。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因此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
21、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东汉时由南阳太守杜诗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而成。不但节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风能力比较强,极大地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三国时的韩暨把它推广到了魏国官营冶炼作坊中,用水排代替过去的马排、人排,四季不歇。 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动,主要表现在 A传统的自然经济迅速消失 B新兴的民族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D多元并存的经济结构逐渐形成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自然经济虽然在近代逐步解体,但是在广大农村仍然占主要地位; B 不对,民族工业在近代虽然发展,但是异常艰难曲折; C不对,随着中国迈出近代工业化的步伐,工业的地位得到上升
22、;近代以来在传统自然经济之外,还出现了近代工商业,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点评:列强入侵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破坏了传统经济结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为中国人学习西方,振兴中国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推动了中 国经济的近代化,导致其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B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 C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19世纪六七十年代,A不对,虽然是原因之一,但
23、在鸦片战争后已经出现; C不对,这是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D不对,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是在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点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条件:( 1)列强入侵逐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 2)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4)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办厂。 1904 午,张謇忧虑地指出: “前、上两年每交赔款之时,上海商市大力掣动,折息之大为从来所未有。推原其故,由于输出之银太多,商市因窘蹙。 ”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 B受政府货币政策的制约 C受列强侵略的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山东省 济宁市 一下 学期 期末 模块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