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高一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高一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高一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泗水一中高一 12月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10年央视春晚成龙深情演唱国家,歌曲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完美呈现,诠释了国与家的血脉相连,让亿万中国人在感动之余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古代把 “国 ”与 “家 ”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 A王位继承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西周的宗法制是和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两者将亲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辅之以礼乐制度,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统治结构,起到了有效维系
2、社会和政治秩序的作用。因此选 . 考点:宗法制 点评:近三年的新课程高考对宗法制的考查有 2010年广东文综第 12题,主要考查对宗法制历史概念的迁移应用,考查角度呈现发散趋势。备考主要关注: 将宗法制与当今民间的修 “家谱 ”、 “尊宗敬祖 ”、 “认祖归宗 ”等社会生活现象联系 起来; 宗法制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的完全统一; 要充分认识 “任人唯亲 ”、 “重男轻女 ”等宗法观念的消极影响。 导致 1917年 11月 7日俄国革命时 “政权的更迭就像街头换岗一样,波澜不惊 ”的原因有( ) 四月提纲指出了斗争的方向和策略,
3、影响较大 临时政府未能满足人民对和平和面包的渴望 沙皇专制统治不得人心 布尔什维克党日渐成熟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17年 11月 7日俄国革命是指十月革命,针对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已经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因此排除 即可,答案:为 C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高考角度 (1)近两年高考特别注重对历史理论性内容的成因及实践性内容结果影响的考查,侧重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解分析能力 (2)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意义等高频考点关注 立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命题立意侧重于启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普列汉诺夫说
4、 “四月提纲 ”是 “梦话 ”,并称 “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烤制成社会主义馅饼 的面粉 ”。这表明他( ) A认识到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认为俄国沿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基础 C正确认识了俄国的国情 D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指明的方向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是题干中普列汉诺夫说四月提纲是 “梦话 ”,可知他对四月提纲的观点是持反对态度的;二是他称 “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意 思是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 A、 C、 D三项都与题目不符,正确的答案:为 B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从理论的角度看,列宁继承并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
5、,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个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学说,并取得了革命胜利。 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认为: “这件功业,与其说是威尔逊(当时的美国总统)等的功业,不如说是列宁的功业; 是马客士(马克思)的功业。 ”“这件功业 ”是指( ) A二月革命终结了沙皇专制统治 B巴黎公社沉重打击了法国资产阶级统治 C四月提纲开创了俄国历史新纪元 D十月革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答案: D 试题分析:威尔逊(当时的美国总统)宣布美国参加一战 ,增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 ,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加速了交战国国内的革命高涨 ,同样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因此选 D。
6、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本讲不是高考的热点,涉及的高考试题较少,高考命题有以下特点:以选择题为主,多为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偶有与其他主干知识的综合,分值相对较低,属于高考多年的冷点。2009年广东单科卷、浙江文综卷、福建文综卷从不同角度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 2010年的广东文综卷考查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福建文综卷考查了巴黎公社。 2011年的 广东文综卷和全国新课标卷都是考查巴黎公社。但特别注意的是有个例外: 2010 年四川卷以主观题形式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 (2)2013年命题趋势。 从命题角度上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理解、
7、巴黎公社革命意义的分析仍是高考命题重点。 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 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基本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和十月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各自所处的地位。 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 中国是中国人的 口号。 ”美 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中国是中国人的 口号,可以得出,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介石描述成民族主义者。故选 A符合题意。 BCD都无从体现。 考点:民族主义 点评:民族主义
8、,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 “基本单位 ”,以作为塑造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的理念基础。其主张为:民族为 “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 ”,以及 “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既民族至上的观念 19381944 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 431件,比此前 23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 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试题中的时间可以判断此时我国正处在全面抗日时期,而此时专利以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不难得出其主要原因在于适应战争的需求。 考
9、点:抗日战争 点评:本单元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考查的内容集中于日本侵华的政策和活动、日本历史教科书对侵略战争的 歪曲、国民党的抗战、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国共关系等方面。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四项都是抗日武装, A是在华北地区, CD是在东北地区, B是在江南地区,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 ”推断选 B.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命题都有所涉及。国共第二次合作、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抗
10、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内外政策的转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加强根据地建设等内容都反复变换角度考查。共产党的抗日斗争仍然是重头戏。今年备考还要注意国共两党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等。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 “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周 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是表面现象; B说法错误,表明抗日态度不坚决
11、; C是指国民党抗战路线; D符合中共全面抗战路线,因此选 D。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本单元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命题都有所涉及。国共第二次合作、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内外政策的转变、共产党坚持抗战、加强根据地建设等内容都反复变换角度考查。 共产党的抗日斗争仍然是重头戏。今年备考还要注意国共 两党关系、两个战场的关系和各自的作用、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及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等。 四川地区被有的史学家称为 “中国的大后方,甚至担负着中国崛起的重任“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 A从战国以来就是被称为 “天府之国,创造了
12、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B四川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C四川地区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D在改革开放中,四川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 答案: C 试题分析: AB与题干 “中国的大后方 “不符; D说法绝对化; C符合题意,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四川地区成为大后方,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从考查频率来看,本考点在历年高考中的命题数量都较大。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基本上都有 5道选择题,并且还经常出现非选择题。 从考查内容和命题方式看,一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
13、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等;命题方式主要是通过史料提取战役的细节和特点,让考生判定是哪一次战役;二是中国军民抗日的特点和意义,命题方式主要通过历史情境或者史论的呈 现,让考生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备考复习中,一要熟练把握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典型的战役;二要重点认识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这一特点;三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意义。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 “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这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
14、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答案: C 试题分析: “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 ”联系从 1948年 9月起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因此选C。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 纵观近几年高考,人民解放战争命题的重点集中在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 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人民解放军队战略反攻等,预测将来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仍以选择题为主,本专题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较多的大跨度题最后落点落到这里。考查的重点会是抗战后的局势,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进行的斗争,人民解放军队反攻与决战。美国对华的政策与列强侵 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
15、略结合。国民党的内外政策与十年对峙、抗战时期等结合起来考查。 下列毛泽东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指 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 是指 1949年 4月渡江战役; 是指 1927年秋收起义; 是指 1949年新中国建立,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排序型选择是难度较小的一种题型,它要求将题干所列内容(时间先后、空间方位和主次大小等)根据题意的需要重新排列顺序。其目的在于检测应试
16、者对时空和历史概念的把握情况。 76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76年 前应是指 1936年, 是指 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 是指 1936年张学良等人发动西安事变,因此选 D。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点评:本专题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专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考试命题与热点相结合,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都与抗战有关,国共两
17、弹的两次合作也因近几年国共两党交往的增多而成为高考关注的热点,很多试题将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联系起来,特别是政治史与文化史的联系更为密切,康梁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对中国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包括 (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诞生意义:( 1)国内: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
18、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2)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使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在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成立 点评: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 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
19、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B改写了半封建的历史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实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第二幅图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启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新时代,因此 A项正确。 考点:近代民主革命 点评:【解题技法】( 1)比较型选择题涉及到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所以在做题时要对各个事
20、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2)比较型选择题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备选项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没有的,因此同学们在做题时 要注意辨别这些备选项表述的正误,这是对学生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 3)做此类题时要善于运用历史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经常用的基本理论有共性和个性关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原理,量变与质变的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 ( 4)一方面要注意全面准确地掌握历史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将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培养自己的分析比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题时要找准比较角度,结合史实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比较型选择题最常用的
21、是排除法。 1881年,在巴黎公社失败十周年之际,马克思在给友人的信中 强调:公社不过是 “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数人根本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者。 ”这里说的 “特殊条件 ”指( ) A巴黎工人不掌握军队 B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 C缺少社会主义者的领导 D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工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一次突发性的城市武装起义,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时资本主义发展仍处于上升阶段,因而革命失败也是必然的。因此选D。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科学共产主 义理论的诞生这一知识
22、点在高考命题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巴黎公社这一部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却逐年上升,试题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从考查的角度看,侧重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理论根源以及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意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重点放在对巴黎公社全面理解上,明确巴黎公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认识巴黎公社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突出其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借鉴作用。备考复习中,要恰当地处理 “冷点 ”和 “热点 ”的关系,力求全面掌握本考点的基本内容及其联系。 下列关于俄国二月革命与 1911年 辛亥革命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都受到专制统治的压制 C都受到国
23、际环境的重大影响 D都推翻了帝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俄国二月革命与 1911年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都推翻本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但是二月革命与一战激化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有关 ,辛亥革命无此情况 ,因此选 C. 考点:俄国二月革命与 1911年辛亥革命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同学们的分析、归纳和比较能力。比较型选择题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如 “最早 ”“最主要 ”等;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 四月提纲提出 ( ) A把大型企业收归国有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山东省 济宁市 泗水 中高 12 质量 检测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