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12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高二 12月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世纪至公元前 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 “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起源 B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 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 “理性思维所
2、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的说法,答案:选 B项, A项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源头 智者学派的主张, C D两项分别出现在汉代和唐代,与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相违背。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现象是中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的根源和思想文化现象的推动。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主要从以 下两个方面入手: “百家争鸣 ”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或原因; “百家争鸣 ”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文艺的 “双百方针 ”的差异。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周国平在尊重生命中有这么一句经典的名言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
3、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 B “存天理,灭人欲 ”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人文主义精神, A项是奴隶主对奴隶的非人态度, B项是程朱理学扼杀人性的表现, D项是宗教束缚人性的表现,三者都是与人文主义精神的背道而驰的, C项是智者学派的观点,反映的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人文情怀,故答案:选C项。 考点:人文主义的内涵 点评: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特征各异,但其共同点也
4、始终未变,那就是以人为中心,高度肯定人的价值和存在的必要性。解题时既要把握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表现,同时也要牢记人文主义的本质。 马丁 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 “福音体验 ”: “我夜以继日地思索 上帝公义 的问题,直 到我看出它与 义人必因信得生 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 上帝的公义 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 “福音体验 ”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5、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倡导 “因信主义 ”,使教众获得了精神信仰的自由和主动权, C项表述符合题意和史实, A项说法错误,宗教改革没有否定上帝的重要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B项反映的是智者学派的影响, D项是启蒙运动的积极作用,故答案:选C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是由马丁 路德揭开的,但把宗教改革运动推进高潮阶段的却是加尔文的宗教改革。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其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即 “因信称义 ”的主张。但同时也应看到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政治统治现状快速瓦解作用,最终使教权低于并服务于王权,有利于欧洲近
6、代 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形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发展了人文主义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了三者的共同点, 表述正确, 说法错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尽管提出反封建的主张,但矛头指向的是教会不是封建君主,只有启蒙运动抨击的才是君主专制统治,所 以答案:选 A项。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点评:本题属组合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试将同一类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
7、的选择题,解答此类型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大体可以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即可;否定筛选法即是排除法。 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卢梭强调了要建立一个政治集合体 国家,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财产
8、安全,但人民依旧是国家的主人,即:个人 “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反映出卢梭在倡导 “社会契约 ”理论,答案:选 B项, A C 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点评: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积极吸收了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霍布斯的 “社会契约 ”思想。所谓的社会契约就是认为国王统治民众,管理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他和民众所签订的一份契约,其实也就是人民将权力授予国王。因此 “社会契约 ”思想不仅体现了 “人民主权 ”的观念,同时也能说明当国王统治不当时人民起来推翻国王统治的合法性,或者是人民革命的正当性。 1755年卢梭把他的一部新著寄给了伏尔泰,但
9、伏尔泰在收到书后回信说:“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 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 ”伏尔泰之所以有如此反应,最有可能是针对卢梭的: A浪漫主义思想 B理性主义思想 C契约国家思想 D主权在民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伏尔泰并不赞同卢梭在其著作中的观点,而 B C D三项则是启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伏尔泰应该赞同,只有 A项是伏尔泰反对卢梭的理由,故答案:选 A项。 考点:启蒙运动 点评:启蒙运动最突出特点就是人的 “理性主义 ”,他积极倡导理性是人的最高权威,只有人的独立思考、理性思维才是最可靠的和最正确的,其余的一切外在权威都
10、是不 存在的,虚假的,这一主张是由德国思想家康德概括得出。但启蒙运动最突出的作用在于他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1840年,一位英国人在伊斯坦堡开办一份土耳其报纸事件时报,经营得很辛苦。后来 1850年代爆发战争,这位英国人利用当时刚传入近东的新科技与战地记者搭上线,快速取得新闻上报,让土耳其民众可逐日获知土军最新战况,事件时报遂而大卖。这位英国人应用的 “新科技 ”最有可能是下列何者? A电话 B电报 C照相 D传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这种 “新科技 ”具有快速传递信息的能力,结合近代自然科技的成就可知, 1850年代后人类发明的通信
11、工具电报早于 A项的电话和 D项的传真, B项符合题意, C项不是通信工具,故答案:选 B项。 考点:西方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点评:西方近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西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考高历史对其的考查主要涉及一些重大科技成就所产生的影响方面,在考试中需要关注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牛顿力学与相对论之间的关系 达尔文的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的影响; 西方近代科技快速发展的 原因。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法国处于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技术人才纷纷流向欧洲边缘而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
12、4件, 1750年为 7件, 1760年增加为 14件。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确切的是 A科技发展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B欧洲大陆的科技事业发展艰难 C人才成为科技竞争的重要砝码 D英国工业革命吸引了大量人才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内容 说明了17世纪的欧洲科技发展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科技进步缓慢,所以 A B C三项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 D 项说法错误,此时在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故答案:选 D项。 考点:西方近代自然科技的发展 点评:中世纪时期,西方的自然科学长期遭受教会的压迫,发展缓慢,进入近代以后,伴随文艺复兴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科学
13、实验得到了提倡,西方的自然科学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最终成为推动工业革命发展的强大力量。 “神马都是浮云 ”“hold住 ”“伤不起 ”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 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内容说明网络信息技术广泛地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思维方式,网络新词是人们在网络文化实践中创造的新事物,他折射出新的文化发展方向, B项符合题
14、意, A C两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D项说法错误。 考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 点评: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也客观的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他是一把 “双刃剑 ”,其积极影响毋庸讳言,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泛滥,一方面是信息急剧增长 ,另一方面是人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却找不到有用的信息 ,导致信息泛滥的出现 . 信息犯罪日益突出; 对人们身心健康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利影响更加严重。 学校举办一次文艺活动,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演讲,讲题包括:雪莱的诗歌创作、拜伦与希腊独立运动、雨果的小说艺术等,还安排了一个音乐会,由钢琴家表演一场 “舒曼之夜
15、 ”。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 A启蒙运动的学术 B印象派的文化风格 C浪漫主义的文艺 D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人物雪莱,拜伦,雨果和舒曼都是浪漫主义文艺的大师,所以这次文化活动的主题应当定为:浪漫主义的文艺答案:选 C ,材料中的文艺大师们不是 A B D三种艺术风格的杰出代表。 考点:西方近代以来的文艺 点评: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文艺发展阶段特征和代表作家和作品的识记能力,总体难度较低,但由于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较多记忆难度加大,建议学生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忆,同时在平时加强对文艺实践活
16、动参与和关注。 下列四幅作品,从创作风格判断,出现最早的应该是 A格尔尼卡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日出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 A是现代主义绘画艺术的代表作, B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 C是俄 国现实主义画作的代表, D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品按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浪漫主义绘画出现最早,答案:选 B。 考点:西方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 点评:西方近代以来的绘画艺术经历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画派以及现代主义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准确的识记各自思潮的思潮的绘画特点和代表画家和作品成为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科技发展
17、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一五 ”计划促进了 时期的科技发展 B “两弹一星 ”成果是在 时期取得的 C “文革 ”使 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籼型杂交水稻是在 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建国初期中国在快速恢复了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 A项正确,中国卫星上天是在 1970年, B项表述错误, “文革 ”期间科技的发展停滞不前,但仍旧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 1970年的卫星升空, C项说法错误,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在
18、1972年培育成功杂交水稻 “南优一号 ”, D项说法错误,故答案:选 A项。 考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 点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尤其是国防科技成就最为突出,产生了巨大影响 :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是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防科技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高度评价,同时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所产生影响的系统总结,这应该成为我们必须牢固掌握的话语。 位学者研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大至十七大七个报告的词汇变
19、迁,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 有以下特点,按照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中国特色 ”和 “市场经济 ”成为报告的新词汇 “改革 ”、 “对外开放 ”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报告中 “毛主席 ”一词高居所有实词的第一位,平均每个自然段提及两次 报告中 “理论 ”和 “邓小平 ”成为高频词汇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反映了中共十四大的会议内容, 出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应该出现在改革开放前的中共十一届大会上, 把邓小平理论摆在了突出位置,反映的是中共十五大,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答案:选 B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 点评:
20、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 “新民主主义思想 和理论以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竞的事业,又以无产阶 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表现了新旧革命的嬗变,同时,它赋予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以社会主义的未来前途。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任务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一致 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未来前途是社会主义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
21、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在对材料的解读中 表述正确,符合材料的含义,但 说法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故答案:选 C项。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材料考查的其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
22、的。他认 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说明了荀子既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提升和培养也推崇法家在规范人行为方面的巨大作用,这能够反映出荀子思想中儒法融合的特点,所以 B项符合史实, A项说法错误,法家的开创者不是荀子, C项出现在汉代以后, 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
23、盟的现象。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特征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和主张,儒家的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的主张,要求恢复礼乐制度,老子更是主张回到原始的农村公社,从中可以看出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家则代表底层平民的利益,主张 “节约 ”、 “尚同 ”和 “非攻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强调加强中央集权。尽管各家彼此相互诘难和争鸣,但相互融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 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即 奉天承运 、 继天立极 ) ”。下列为 “戴神圣光环 ”提供相应理论基础的历史人物是 A孔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四川省 绵阳市 南山 中学 12 月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