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协进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南方都市报 2011年 12月 5日刊登的某房地产公司的部分广告:某花园小区商品房售价表: 结构 面积 (平方米 ) 售价 (每平方米 ) 二房二厅 81.59 12,880元 三房一厅 95.74 11,880元 三房二厅 120.68 10,880元 根据上表,回答题。 【小题 1】表中的 12,880元、 11,880元和 10,880元是商品的 ( )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价值 D价值符号 【小题 2】表中的 12,880元、 11,880元和 10,880元 ( ) 只是观念上的货币 是货
2、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体现 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是人民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试题分析:【小题 1】 A不符合题意,使用价值不能用数据表示。 B符合题意,售价属于商品的价格。 C不符合题意,属于商品的价格。 D不符合题意,纸币是价值符号。 【小题 2】 符合题意,商品的价格都是观念中的货币。 符合题意,货币执行价 值尺度职能时仅仅是观念中的货币。 符合题意,商品的价格就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不符合题意,作为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因此保留 ,选择 A。 考点:商品的价格、货币的基本职能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商品的价格
3、、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以上两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 分析的能力。 至 2012年初,我国政府推出新医改方案整整三周年,取得了显著成就。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 )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
4、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提高收入水平。 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调节收入。 C符合题意,材料中 “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可体现。 D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统筹城乡发展。 考点:财政的作用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
5、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圣经 新约中 “马太福音 ”第 25章有这么几句话: “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概括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 “马太效应 ”。从经济学角度看,要将此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需要 ( )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B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 C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 D努力提高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的两极分化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造成的。 B符合题意,市场经济的弊端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来弥补。 C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提到的两极分化是由 于
6、市场经济的弊端造成的。 D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没有联系。 考点:国家的宏观调控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国家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近十几年来,我国国家和企业分配份额呈现双增加态势,而个人的分配份额则有所下降,社会收入分配差距也呈日益扩大的态势。为此必须 ( )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保证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建立
7、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符合题意,让居民收入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错误,应该是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符合题意,让企业职工的收入得到切实的保证。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因此保留 ,选择 A。 考点:收入分配的公平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8、,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措施: 一个制度保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重要举措: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甲乙两人分一块蛋糕,由于担心谁来切都会给自己多切一些,因而两人就如何公平分配争执不下。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让一个人切,另一个人先挑选,这样分蛋糕的公平问题就解决了。这个故
9、事启示我们 ( ) A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B要坚持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 C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平等 D促进公平正义必须依靠合理的机 制和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效率的问题。 B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无关。 C错误,分配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D符合题意,应选择。 考点:收入分配的公平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
10、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措施: 一个制度保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重要举措: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下列关于社会保障,说法正确的是 ( ) 属于初次分配,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属于再分配,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 基
11、本医疗、基本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慈善事业、商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益补充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错误,社会保障属于再分配。 符合题意,应选择。 错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符合题意,应选择。因此保留 ,选择 B。 考点:社会保障体系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保障体系的相关内容。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12、这几项社会保障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社 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 “安全网 ”,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题难度较高,考查学生对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力。 “十二五 ”规划强调实现 “两个同步 ”的目标,即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对 “两个同步 ”目标的理解,正确的是 ( ) 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加快发展生产力,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两个同步 ”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民收入,促进分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侧重公平。 符合题
13、意,应选择。 不符合题意, “效率优先 ”与材料无关。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此观点。 符合题意,应选择。因此保留 ,选择 C。 考点: “两个同步 ”目标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分析 “两个同步 ”目标。由于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知识点,需要学生根据已知材料进行分析与判断,难度较高。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 )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生活必需品 D物质总产品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符合题意,社会总产品不是按劳分配的对象。 B符合题意,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14、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C不符合题意,生活必需品不是按劳分配的对象。 D不符合题意,按劳分配的对象是个人消费品。 考点: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的数 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
15、入的是 ( ) 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王某承包工程获得的收入 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奖金收入 孙某在国有企业的工资收入 A B C D 答案: 下列措施中有利于解决漫画中分配不公现象的是 ( ) 提高个人所 得税征收标准 取缔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分配方式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取缔过高收入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符合题意,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就能使中低收入者少缴或不缴税。 错误,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能被取缔。 符合题意,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让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稳步增长。 错误,合法的收入要保护的。因此保留 ,选择 C。 考点: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16、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一个制度保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重要举措: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每月 800元的涨到 1080元, 700元的涨到 950元, 600元的涨到 820元。 ”2011年 10月 1日起,河南省开始执行上调后的最低工资标准。
17、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 ) 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 是通过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实现的 有利于平衡收入差距,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符合题意,工资收入属于初次分配,更注重效率。 符合题意,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社会保障支出。 错误,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不能消除社会分配不公现象。因此保 留 ,选择 A。 考点:收入分配公平的表现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18、它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下列措施中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是 ( )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大 既要 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鼓励人们创业致富,倡导先富帮后富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打造创业环境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符合题意,这是促进公平与效率的举措之一。 符合题意,这是促进公平与效率的举措之一。 符合题意,这是促进公平与效率的举措之一。 不符合题意
19、,这是对国家的要求,与材料无关。 考点: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 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
20、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李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 4万元,岗位津贴 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 2万元,期间炒股获得收益 2万元。其中,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别为 ( ) A 5万元、 4万元 B 4万元、 5万元 C 5万元、 2万元 D 4万元、 4万元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 “李某大学毕业后到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 4万元,岗位津贴 1万元 ”可知其按劳分配的收入为 5万, “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 2万元,
21、期间炒股获得收益 2万元 ”可知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为 4万元。因此保留 A,排除 B、 C、 D。 考点:我国的分配制度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我国的分配制度。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与在个体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私营经济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自 2011年 1月 1日起,我国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全国月人均增加 140元左右。这一举措有利于 ( )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A B C
22、D 答案: B 试题分析: 符合题意,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属于再分配,提高了后就能体现注重公平。 不符合题意,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属于再分配。 不符合题意,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属于再分配。 符合题意,材料中 “全国月人均增加 140元左右 ”可体现。 考点:收入分配的公平 点评: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掌握收入分配的公平。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措施: 一个制度保证:坚持按
23、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两个重要举措: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 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根据书本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的能力。 面对用工荒、企业资金不足和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某企业积极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率先提高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建立了职工以工资换取股份的分配机制,从而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这表明( ) A维护公平是提高效率的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四川省 成都市 树德 中学 第三次 月考 政治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