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牡丹江一中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出生地寻根谒族。这种现象源自(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等级名分制度。题干所说的 “寻根祭祖 ”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血缘关系,这一传统的形成和宗法制有关。故选 B。 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 B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政治隶属关系; C项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考点:宗法制 点评:宗法制是西周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
2、的统治,采用分封制和宗法制。血缘关系确保了政治的稳定。一般来说,凡是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血缘等字眼的,大多与宗法制有关。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分封制、礼乐制度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等也需要掌握。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 20世纪 20年代之前的发展特点简要归纳为 “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有理想到现实。 ”下列符合该时期 “由空想到科学 ”特点的史实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 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故选 A。 B项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C
3、项是 20世纪 20年代之后的事; D项是由尝试走向成功。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 点评: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首先承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成果,但是又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必然最终会走向灭亡,无产阶级必然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特别重视阶级斗争的作用。 历史上有一个新型政权,通过了一些有利于 工人的劳动立法,包括废除面包工人的夜班制、禁止任意罚款和非法克扣工人工资等,这个政权应是( ) A拿破仑帝国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C 1917年的俄国临时政府 D 1871年的巴黎公社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劳动立法 ”等信息可
4、以看出这是 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的政权。故选 D。 ABD项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通过了一些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利益的政策,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虽 然失败了,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失败的原因也需要掌握。 阅读右边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答案: A 试
5、题分析:本题是创设情景考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准确判断漫画中的 “革命 ”,通过图中沙皇军官说的话可知是指二月革命,革命后实际掌权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帝国主义战争,所以 A项符合题意。根据漫画 B项正确; C项是二月革命的结果,也 是真确的; D项正确,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了一些城市的实权。 考点:二月革命 点评:二月革命是一次自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国家政权,但是却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为了扩大影响,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 “和平、土地、面包 ”的口号,争取工农群众的支持。与
6、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四月提纲、十月革命等都需要掌握。 陈独秀说,中共 “一大 ”对 “党的要求 无产阶级专政 悬在半空 ”,到中共 “二大 ”时 “就脚踏实地了, 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这是指中共 “二大 ”( ) A实现社会主义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共 “二大 ”的内容和意义, D项在中共 “三大 ”时提出。 A、 B两项在中共 “一大 ”时提出。故选 C。二大当中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中共二大 点评:中共成立后,一大制定的纲领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为主要目标,显然并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国情,
7、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终于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在中国占据绝大多数,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问题,制定了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 “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 ) A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B武装反抗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策略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 “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 ”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到答案:
8、。故选 A。 B项在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 , C项在瓦窑堡会议上做出, D项在 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相关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1942年 1月 2日,蒋介石接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建议,出任中国战区(包括泰国、越南等国)最高司令。 22日,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美印战区美军司令官。这表明( ) A中国抗战是反法西斯战争
9、的重要组成部分 B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C中国军队接受美国人的领导 D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远征军赴印缅开辟境外抗日战场、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 (包括泰国、越南等国 )最高司令、罗斯福任命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等信息表明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项正确; B、 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材料史实不能得出 C项结论。故选 A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结 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抗日战争中国存在两个战场、两个抗战路线,体现了不同的指导思想。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10、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抗日战争的意义也需要掌握。 1949年 10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胜利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答案: C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还有许多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需要完成, A错。新中 国成立时,祖国大陆还有上百万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 B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一届人大确立的, D错。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中
11、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由此可见:新中国,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考点:新中国的成立意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能力。属中等题。本题的重点落在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上。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未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 了良好的条件。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答案: C 试题分
12、析:从材料中的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可以看出,此题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法治建设。 1954年宪法的颁布是这一时期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故选 C。 A项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 B项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 D项不是法治建设 的内容。 考点:依法治国 点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进行法制建设,通过了 1982年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建立做到了有法可依;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 和合 文化传统的政党
13、制度。 ”新中国 “符合传统文化内涵 ”的政党制度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联合执政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 A。B项是我国的政体,不是政党制度; C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制度; D项错误,中国是共产党一党执政,各民主党派联合参政。 考点:新中国政治建设:政协制度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是重点之一。调动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与此相关的其他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如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
14、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者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 )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只适合特别行政区, C项不能涵盖三种制度,符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不适合民族自治区。在中国的领土上不管是哪种特殊 地区,在主权问题上,都属于中央人民政府,因此选 B。 考点:特别行
15、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点评:特别行政区是基于一国两制的指导方针实行的制度,主要是在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地位;经济特区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划定了的某些地方实行的特殊的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的地区。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观摩了西安城郊的一个村庄村委会选举后说: “我了解到,像其他遍及中国的近 50万个村庄一样,你们很快就要通过选举推举你们当地的领导 只要有 选举,人民就有决定权 你们的成就是一个窗口。 ”这个 “窗口 ”是指 ( ) A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 B为政府机构的产生提供依据 C直接选举制度全面
16、推行 D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这是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情景的描述,说明基层民主得以进一步扩大。故选 D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实现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故 A错误;农村基层选举和政府机构无关,也不能说明直接选举全面展开,故 B、 C错误。 考点:基层民主建设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中国民主政 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窗口。与此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也需要掌握。主要是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17、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2011年 6月 28日上午,我国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来自首批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厦门的 290名游客,分别搭乘 10架航班和 1艘游轮前往台湾。个人游的启动( ) 有利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了两岸关系 增进了台湾人民对 “一国两制 ”的认同 再次证明两岸人民血浓于水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个人游的启动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的体现,它有利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因此 正确,故选 A。 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一国两制两岸认同的问题; 项也无法体现。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国
18、家强盛的基础上,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题中的个人游就是两岸关系发展的表现。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 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说: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 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 ”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们不学他们 ”的突出表现是 ( ) A采取 “另起炉灶 ”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的外交方针 D采取 “求同存异 ”的外
19、交方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不学他们 ”的含义就是不奉行屈辱的外 交方针,其中 B最能反映这点。 AC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主要说的是在新的起点开展新中国的外交; D项是在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外交方针。 ACD都不是 “不学他们 ”的突出表现。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国际中发生的事件的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新时期中国的
20、外交更加注重以联合国为中心 的活动,维护世界的和平。 有世界 “史库 ”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群有 “封面人物特写 ”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图一:上面的小字是: “共产主义者周恩来 ”,下面的小字是: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图二:上面的小字是: “红色中国的周恩来 ”,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图三: 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 “中国人来了 ”。图四: 1972年,封面文字是: “尼克松的中国之旅 ”,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图一 1951年 图二 1954年 图三 1971年 图四 1972年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图一的时
21、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图二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图三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图四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1955 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 “求同存异 ” 的方针,图片背后的 “目露凶光的青龙 ”与会议不符, 可排除;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 错误。故选 C。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 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 17个国
22、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到 2006年底,有 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 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的态度。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A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 “伙伴关
23、系 ” C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活动,这是开展以联合国 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故选 D。 A项错误,材料明显未涉及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 BC项错误,伙伴关系和经济外交材料也未体现。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 点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联合国的作用下开展全方位的外交,积极地参加联合国主导的各项国际活动,为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中国重视参与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发展中国经济。 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导致这些事件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美苏冷战对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黑龙江 牡丹江 中高 上期 期末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