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 “社会变革的历史意 ”主要是指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 “履亩而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
2、的所有权。故选 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
3、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1 年 3 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提高的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故 C 项符合题意;A、 B 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D 项表述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近年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本专题的命题常常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例如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中国
4、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的角度命题;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角度命题;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留下的经验教训角度命题等等。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但在 1973年,魔力消逝了。 ”“魔力 ”是指 A自由放任 B国家干预 C科技进步 D知识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沿用了罗斯福
5、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在 197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陷入 “滞胀 ”,表明国家干预 经济不再有明显的效果,所以 “魔力消逝了 ”。因此 B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 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 “福利国家 ”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新经济 ”的出现。 以下是 18501990 年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对此评述有误的是 A美国内战( 18611865 )后其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B 1929一 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削弱其经济实力 C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使其经济
6、达到最高峰 D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实力下降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图表曲线变化,可知 A、 B、 D三项均正确;美国在 20世纪 50年代前后经济发展达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未受到战争的破坏和二战后美国对欧洲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C项错误。 考点:美国经济的发展 点评:从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起,美国经济所占比重上升,原因是内战结束,奴隶制被废除,大量采用新技术,西部的开发,一战中大发横财等。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下降,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 击。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上升,到2
7、0 世纪 50 年代前后达到最高潮,基本原因是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成功,二战未受破坏,战后利用其他国家的经济困难大力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第一个经济高峰的到来使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大力推行金元外交,美国资本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第二个高峰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军事大国。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美国大力推行 “冷战 ”和霸权政策。 洛克菲勒家族在 1964年持股比例为 13.5,现在则以不到 40亿美元的资本控制了 3000多亿美元的资产。资料显示,日前股份公司的资本控股比例约为5,被人称之为 “有效的控制 ”。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二战后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B二战后 “人民资本主义
8、 ”由理想变为现实 C二战后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 D二战后资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从社会上筹集了大量所需资金,发行了数量巨大的小额股票,持股的居民人数大大增多。材料反映的是股票分散化的趋势,这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反映。故选 C。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股票分散化仅是大资本家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它是垄断资本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局部调整。它没有使被统治的人民变成腰缠万贯的资本家,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具有人民性。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 1952年到 1957年,农业产值
9、增长了 24 8%,工业产值增长为 128 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 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 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 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采用排除法, 不能从材料数据中分析得出,工业产值增长较快的可能有基数较小或者工业中的某一方面增长;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资料,当时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克服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1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 正确; 1952年至 1957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和 “一五 ”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 系, 正确。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三大改造完成后至 “文化大革命 ”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联系,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改革 3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意义。 一位外国人前往某城市旅行,搭火车要先取得通行
11、许可证明,才能买车票;到了目的地,看到满城尽是脚踏车;在路边摊买烧 饼时,摊贩向他要粮票。这位观光客见到的景象最可能在 A 1919年的上海 B 1936年的南京 C 1955年的香港 D 1970年的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 “粮票 ”的使用说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选项中只有 1970年的北京符合这一特点,故答案:选 D。 1955年,香港处于英国的管辖范围, 1919年的上海、 1936年的南京,外国人乘坐火车都不需要通行许可证。 考点:计划经济体制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 “语录粮票 ”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 “红色海洋 ”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 “备战、
12、 备荒、为人民 ”“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 ”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 B C D 1984年 3月 24日,福建省 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 “请给我们松绑 ”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 “松绑 ”风吹向全国。这里的 “松绑 ”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13、经济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 “1984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福建省 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呼吁 “请给我们松绑 ”是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 C。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 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工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
14、突破。 欧元纸币共分为 5、 10、 20、 50、 100、 200、 500欧元七种面值,对于这七种面值的纸币,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欧元纸币背面的桥形建筑可能代表着 A开放与协作 B悠久与连接 C动力与团结 D合作与沟通 答案: D 试题分析:欧元是欧盟流通的单一货币,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欧元纸币正面的拱门和窗户图案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纸币背面的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故选 D。 考点:欧洲一体化 点评:还可以考查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战后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2)经济实力的
15、恢复发展 ,西欧国力增强 ,日渐走上联合; (3)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西欧自身经济 发展的需要。 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 “次级贷 ”危机在几个月之内殃及世界,酿成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这是由于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影响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 “次级贷 ”危机迅速殃及世界,主要原因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故选 D。 考点:经济全球化 点评: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措施:经济全球化是趋势,不可逆转;结合国情制
16、定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 “ 帝 ”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 “卜 辞 ”不是向最高神 “ 帝 ”请求,而是 “托祖先转达 ”,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为 B。 考点: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早
17、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平民社会 ”“十年寒窗 ”“跃登上第 ”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穷苦子弟 ”
18、通过读书和考试也可以做官、 “跃登上第 ”。 A、 C、 D均和材料不符,故答案:为 B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一个国家该要有 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9、B宋朝以后,由于 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到宋、明、清三朝,中央集权加强,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 了观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 “记注官泄密 ”为
20、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属于中西交融的是 改良旗袍 中山装 京剧 四合院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京剧是中国的国
21、粹,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两项是典型的中式风格,没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服装改良旗袍和中山装都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故选 A。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时代背景 ),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22、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894年估计约有 1亿多美元,到 1914年时已增至9 6亿多美元 这些投 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 “庚子赔款 ”(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甲午战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A项错误
23、; “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 C 项不符合材料;列强的资本输出、在华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点评: 19 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李鸿章在 1876年强调 “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 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黑龙江 哈尔滨 第六 中学 高二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