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 “仁者爱人 ”,要 “克己复礼 ”,其思想本质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这一本质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等级秩序 C主张 “仁政 ” D天人感应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 “克己复礼 ”的含义是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西周之“礼 ”,也就是等级制度,认为 “克己复礼 ”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所以被历代统治者重视,而主张 “仁政 ”的是孟子,答案:为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理解 “克己复礼 ”的本质内涵,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 19021906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 512人,其中举人 62人、贡生48人、生员 232人、监生 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进入近代以来的第一所官方开办的新式学堂,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所以反映不出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A错。四年期间只有学生 512人,说明新式学堂教育未得到普及, B错。题干所给出的是师范馆的学生人数,这与求取功名无关, C错。受过旧式教育、参加过旧式科举的举人、贡生等参加师范馆的学习,反映了教育制度的转型,答案:为D。 考
3、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深刻理解材料主旨。 从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康有为 “托孔改制 ”,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 “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 C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为先进中国人对西方技术的渴求,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
4、现了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体现为提倡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出现题干所述现象,不单纯是列强入侵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更多的是中国社会整体的变化和转型, D项只是表面化的叙述,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 题关键是要全面整体看问题,从整体化角度分析,主要考查了学生的分析概况能力。 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延续了辛亥革命反封建的要求,并且达到
5、了 B所述效果,同时是解放了思想,为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基础,但这场文化运动主要还是在知识分子中展开,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 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理解,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性质,基于此逐项筛查。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 )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洋务运动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保留中国封建政治制度,没有制度之
6、争,排除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没有制度之争,排除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分别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抨击封建制度,所以说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充分了解题干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性质和史实,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识记能力。 中国读书人历来 “耻于言商,耻于言利 ”,而清末 “状元实业家 ”张謇却放弃仕途 ,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A实业救国 B工商皆本 C重利轻义 D重商轻农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给出了状元张謇放弃仕途,投身于工商的
7、事实,体现了他对近代工商业的青睐和重视,这是一种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联系教材,这时中国实业救国成为一种思潮,而由题干事件无法断言 B、 C、 D三项,答案:为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题干主旨和选项密切联系,逐项分析。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 “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 意在保现 存之局面;中立党 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 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C洋务派和革命派 D维新派和革命派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分析,实际上中立党指的是维新派,因为 “意在
8、保国以变法 ”,即在不推翻现有政府的情况下进行政治改革,这符合维新派的特点。而维新党指的是革命派,因为 “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 ”说明其是要进行暴力斗争,这符合革命派的特点,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封建是要准确理解题干中对这两党的特点描述。 德国学者南特威希曾说过: “我想谈谈我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毫无疑问,他的最大的功绩在于,在一个困难的时代里找到一条路,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材料中的 “一条路 ”是指 A坚持 “城市中心 ” B工农武装割据 C坚持 “持久战 ” D实行人民民主 答
9、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教材所学,毛泽东找到的这条 “把中国从封建残余以及帝国主义侵略中解放出来,建立统一的大国 ”之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之路,即 B项。事实证明,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失败了, A错误。坚持持久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策略,没有涵盖整个民主革命时期, C错。实行人民民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原则,与题干所述时期不符,答案:为 B。 考点: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有学者说,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作了创新和发展, 说了许多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这些话包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
10、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人民民主 专政理论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社会主义革命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排除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 1987年党的十三大中提出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 都对,答案:为 B。 考点: 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和识记能力。 菲利普 费尔南德兹 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
11、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 “每一种现象都是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这位科学家是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 “平行线可以交叉 ”、 “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 ”这些理论都属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以来 中外科技与文化 点评:此题很简单,考查学生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认识和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邓小平指出: “如果( 20世纪) 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
12、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 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 “两弹一星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邓小平的话,强调了 我国的原子弹、氢弹和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属于尖端科技,同时又强调,中国必须拥有这些尖端科技成就,要不然不算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所以 都对。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 点评:此题很简单,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题干主旨,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排列以下
13、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邓小平提出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的号召 国家提出 “科教兴国 ”的战略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教材所学, 出现于 1977年, 出现于 1995年, 出现于1974年, 出现于 1988年。所以此题答案:为 C。 考点: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 点评:此题很简单,主要考查史实,考查的是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它是 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 ”这一文艺形式
14、A有利于 “双百 ”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 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是文艺工作者独立创作地位的体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双百方针是 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文革前使文艺界百花齐放、繁荣发展,与题干所述不符, A错。从题干中 “中央文革小组 ”可知指的是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由于 “左倾 ”错误影响,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这是一种文化专制的典型体现,所以 B、 D都不对。而这八个文艺作品成为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考点: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所述现象出现的时代背景,基于
15、此再对各个选项进行筛查。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说: “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 ”这一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选项, A项和 C项都是对题干 “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 是美女 ”的评论,而不是此题要求的 “这一质疑 ”说明的问题,排除 A、 C。我们不能仅仅以“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 ”这一现象就断言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这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
16、误, D错,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以来中外科技与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解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要求选择的是什么,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 ” 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反映出革命者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革命根本就是事不关己,故需要
17、实现思想解放,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点评:题干主旨是在说明群众对辛亥革命不了解也不理解,解题关键是要抓住这一主旨。 仔细欣赏下列美术作品,哪幅作品最有可能利用了当时最新科技成就?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创作于 1830年, B是法国米勒1857年所画的现实主义作品, C项是意大利画家圭多 雷尼作于约 1623年的一幅名画诱拐,而 D项是 19世纪 70年代后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 印象,印象画派借助于当时光学领域的新成就,进行绘画创作,所以答案:为 D。 考点:近代以来中外科技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尤其是 B、
18、C 两项,教材中没有提到,一般学生不了解,需要学生对绘画作品多了解。 鲁滨孙漂流记描述了鲁滨孙和野人 “星期五 ”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 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 A体现了启蒙思想 B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彰显了冒险精神 D适应殖民扩张要求 答案: A 试题分析:题干强调了 “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 “,并且给出信息 在 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这说明在 18世纪的欧洲,人们不喜欢教会和国王,即反对教会和国王,反对教权和封建专制,崇尚自由,这和 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相契合,答案:为 A。 考点:近代以来中外科技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
19、题干所给两个关键信息:即 “没有教会,没有国王 ”、 “在 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 ”,此题主 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题意,题目的着眼点是题干中的材料提到的韩非批评的 “言仁义者盈廷 ”,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儒学家说,答案:为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 汉书 董仲舒传中有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以教化为大务 ”; “正法度之宜 ”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 “春
20、秋大一统 ”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 “三教合一 ”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答案: B 试题分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强调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天不变,这些法则、规律、道理也不会变,有顺应天意的意思。而 “以教化为大务 ”是传统儒家思想, “正法度之宜 ”又强调了法治,所以说他的思想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 项判断不准确,总的来说,董仲舒是儒家代表,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但不能说是 “三教合一 ”,答案:为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辨别能力,尤其是 B、 C两项不容易区分。 有人说: “近代西方什么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泉州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