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反映的是周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关系,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C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序列 D促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图片反映了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涵及其关系, A B 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D项说法错误,周朝是奴隶制社会,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其时分封制已遭严重破坏。 考点: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点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时期最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以此
2、作为自己政权架构和巩固政权的基本模式。宗法制不仅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地实现西周王权的平稳过渡,而且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宗法制并未同分封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二者紧密相关,但亦有明显区别。 一学者这样评价某国政治制度演进: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 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 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他评价的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德国君主立宪制 C美国总统共和制 D法国共和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3、。 ”说明该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改革式的道路,结合史实可知此特点符合英国政治制度发展历程,故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此特征不符。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 “光荣革命 ”后逐步确立起来, “光荣革命 ”只是起点,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责任内阁 ”的确立,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英国政治仍在不断发展,具体表现在议会本身的改革和首相权力的扩大,总体上而言政治的发展呈现逐渐改良的特点。 17世纪末,英国流传着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这句话。它最能说明议会( ) A是最高行政机构 B是国家权力中心 C垄断了一切权
4、力 D是国家的象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议会除了不能使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使一个男人变成女人之外,能够做一切的事情 ”说明英国议会拥有众多的权利和最远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是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所以 B项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英国最高行政权由内阁行使, C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D英王是国家的象征而非议会。 考点: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点评:英国立宪政体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光荣革命 ”后英国初步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而英国的议会则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地位,他掌握了国家的立法大权,财政大权,军事权力,行政权也必须对其负全责,所以统管了英国,
5、材料正是从此角度 作出了如此评价。 美国 1787年宪法是由以下哪个机构制定的: A制宪会议 B美国国会 C国民议会 D国民公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结合美国建国的历史进程可知制宪会议制定 1787年宪法后,依据宪法先选举总体然后选举了国会,这样美国总体共和制政体基本建立起来,所以答案:选 A,B C D三项与 1787年宪法制定无关。 考点:美国 1787年宪法 点评:美国 1787年宪法是美国联邦共和政体建立的标志。高考对此问题的考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联邦宪法的内容; 联邦宪法确立的几项重大原则; 联邦宪法的影响,本题的考察角度是宪法制定的背景
6、和过程。 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 “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直接选举产生。 ”此规定表明帝国会议 A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其生产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直接选 举产生。 ”强调了帝国议会产生的方式具有民主性,D项符合题意, A在材料中无此体现, B说法错误,联邦议会高于帝国议会,C项无法体现。 考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点评: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1787年美国宪法以及法国 1875年宪法是
7、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中最为重要的法律文献,他们都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产物。高考对其的考查一方面涉及到这些法律的实质问题,另一方面主要考查该国法律与政体之间的紧密关系。 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说法正确是二者的共同点, B英国内阁对议会负责,说法错误, C项德国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 D项说法与英国 “统而不治 ”不符,故答案:选 A。 考点:英德两国君主立宪
8、制比较 点评: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完成德国统一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由于德国统一是通 过王朝战争的模式实现的,因此德意志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反映在政体建构上便是德国皇帝并不是 “虚君 ”而是真正手握大权的皇帝。而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英王只是国家权力的象征,本身权力已很弱小,处于 “统而不治 ”的虚君地位。 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D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代议制的核心是议会掌握国家权力,以避免独裁专制现象的再现, C项符合题意,
9、A民主共和政体是代议制政体一种形式, B 是代议制政体的特点, D 是代议制整体的特点,故答案:选 C。 考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 点评:欧美代议制的建立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结果,其核心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议会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实现依法治国和依法约束限制行政权 从而防止专制势力的复辟。尽管各国代议制在形式和具体内容上有差异,但其实质或本质则根本相同。 下图所示地点分别是两个重要权力机构的办公地点。在 18世纪中叶,( ) 二者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向皇帝负责。 二者都是在与王(皇)权的斗争中形成的。 前者 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后者则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前者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0、的标志,后者是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描绘的内容是清代军机处和英国议会大夏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英王权力受到议会的极大限制, 错误,军机处是为帝王政权服务,是在皇帝的授意下组建的,不是与皇权斗争的产物, 错误, 两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故答案:选 D。 考点:中西政治制度比较 点评: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强化的表现,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皇权的专制程度达到顶峰,而英国的议会更是英国国家权力的核心,他也是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中权力格局最为重要的力量所在。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 “在这场决斗中,
11、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 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陈腐世界的代表 ”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 “贱买贵卖的特权 ”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 “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 “最 现代的社会的代表 ”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明了鸦片战争对中英两国的不同性质,对中国而言是抵御英国的侵略,但由于统治的腐朽最终失败;对英国而言是对外侵略的战争,但凭借先进的生产方式取得了侵略战争的胜利,二者一胜一败形成强烈反
12、差, A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 C D三项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鸦片战争 点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清政府与西方殖民者所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重大影响,除了割地赔款直接的政治经济侵略之外还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等司法主权的破坏等,高考经常关注“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 ”相关内容的考查。 2009年 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1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 军攻陷北京后抢劫了圆明园珍宝之后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时间特征与此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 点评:关于对八国联军侵华与火烧圆明园事件之间的关系,许多学生对此存有误解,其实关于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首次火烧了圆明园,当然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又再次焚烧了已遭极大破坏的圆明园。 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 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 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14、 ”这里所讲的 “西方的挑战 ”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提出 “修约 ”,扩大市场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的含义是指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政府的威胁远大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权益,所以结合 19世纪中叶清政府面临的内外形势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A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 C D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
15、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的意向, 目前显得较可取的惟一政策, 避免与内战双方发生任何政府层面的瓜葛 ”这则材料反映出 A太平天国运动初期英国采取中立政策 B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避免介入高考 C 北伐战争时期英国奉行中立政策 D辛亥革命时期英国采用外交孤立政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如果基督教国家参与镇压这场运动将是很悲哀的,因为起义者们抱着一种争取进步的激情和作全面改革
16、的意向 ”说明这场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也利用了基督教来武装民众在某种意义上说与西方列强宗教信仰相同,所以答案:选A, B C D三项史实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高考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D资政新篇表达了农民的理想与追求 答案:
17、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的内容可知 A B 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 D项说法错误,资政新篇表达了太平天国运动领袖变革中国的理想方案,但在中国无法实现,这一愿望也不是农民的理想和追求,农民渴望的是获得土地。 考点: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革命纲领的理解,天朝田亩制度推行土地平均分配的措施,反映了几千年来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但犯了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资政新篇试图用资产阶级的方案变革中国的现实,但并未能得到实施。 下图图中布上的英文字母为 “CHINA”,判断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那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18、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内容揭示了帝国主义列强希望将中国瓜分的愿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与此不符。 考点: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日甲午战争 点评: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危害远远超出了南京条约对中国的危害,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极大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财政的负担,使之不得不转借外债,列强进一
19、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不同是 A对待西方侵略的态度 B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 C代表的阶级利益 D最终失败的原因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对比分析能力,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均是中国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爱国运动,二者的最大不同点在与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方面,义和团运动对待西方文明采取一概抹杀办法,而太平天国运动则主张向西方文明学校用西方资本主义法案改造中国,所以答案:选 B, A C D三项是二者的共同点。 考点: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比较 点评:对于历史的比
20、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 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就本题而言主要是找出二者的区别所在。 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特征不包括 A都曾注重民众参与政治 B都曾经历过君主制 C都不重视妇女的地位 D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代中国并不注重民众对政治的参与而是强调愚民政策,因此 A项符合题意要求, B C D是三者的共同点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 A。 考点:东西
21、方政治的巨大差异 点评:材料比较了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中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共同点,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较项已经确定,总体难度较小。 假如你是古罗马的一位执政法官,当你遇到以下的案子时,你判为合法的是: 一个奴隶为他的主人工作了 20年后,要求主人给予他自由,他的主人却不答应 某自由民要求他女儿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老来从子 某平民擅自将他富裕的大儿子财产的一部分,分给了他的小儿子 一
22、个拥有 100个奴隶的罗马贵族,在急需劳动力的收割季节,到市场上去卖了 20个奴隶,赚取了一大笔钱。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和统治的工具,所以奴隶的利益不受法律保护,因此 两项做法是合法的,但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做法损害了自由民的财产不受罗马法保护, 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罗马当时并未受中国 “三纲五常 ”观念的影响。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再到民法大全,最终形成宏大的法律体系成为后世的宪法蓝本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武器。但罗马法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
23、所以罗马法本身的阶级属性也在不断变化。 公元前 596年,罗马平民阿扎伊与贵族维拉里发生财产纠纷,双方闹到当地法庭后,法官判决会依据的法律是( ) A未成文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阿奎里亚法 D查士丁尼法典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颁布于公元前 450年,在此之前罗马主要依据习惯法处理公民纠纷,所以公元前 596年在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前,法官判决依据的是 A未成文习惯法, B C D时间特征与此相违。 考点:罗马法 点评:材料考查了对十二铜表法出现背景的准确记忆,识记能力是高考能力考查层次中的最低端, 历史事件、时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安溪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