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偃师高级中学高一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某校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分封制下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毫无权力 B商朝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D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互为表里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B、 C、 D符合史实;分封制下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号令,但在自己的封疆内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A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
2、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1921 年中共的诞生证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答案: A 试题分析: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
3、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 A。 考点: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点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共党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伟大会议。从背景看,八七会议是党在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革命志士的关键时刻,为挽救革命而召开的;遵义会议是 党在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败后,红军长征途中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从内容看,八七会议重点在于纠正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决定开展武装斗争,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重点是纠正王明的 “左 ”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从历史作用看,都是我党的重要转折性会议,都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会上
4、都纠正了领导的错误,成立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但八七会议后党先后发动了照搬苏联经验的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后均未取得成功。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从此中共按照中国国情独自正确处理中国革命问题,为中国 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总的来看,这两次转折性会议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后者进一步将中国共产党引向了成熟。 流行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起源于 17世纪的法国,传入中国后有多个不同版本的填词。其中最有名的是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和 “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 ” 。这两段歌词改编的时代背景分别是 A北伐战争、土地革命 B土地革命、解放战争 C北伐战争、抗
5、日战争 D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打倒列强,除军阀 ”是国民革 命的任务,创作于北伐战争时期; “打倒土豪,分田地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号。故选 A。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的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如 2012年新课标地区有 6道题目。 2011年有 7道题目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以后高考可能仍将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革命斗争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复习时应注意分阶段进行梳理,突出民主革命发展的阶段特征。 观察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A颁布
6、于 1912年、 1949年、 1954年 B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新政协、全国人大制定 C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新中国临时宪法、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性质 D从法律上宣告封建制度的灭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成就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 3月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颁布;共同纲领是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而不是共同纲领的颁布, D项表述有误,其余均正确。故选 D
7、。 考点: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点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二者密不可分。现阶段中国只有在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同时,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949年 9月 30日的人民日报在 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 “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 ”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 ”的主要依据是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 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当时
8、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人民大宪章 ”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故选 B。 考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点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于 1949年 9月 29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这是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施政纲领并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20世纪 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 1971年 7
9、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后,两国发表公告 B 1972年 2月,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中美联合公报 C 1978年 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D 1979年 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72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 B。 考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10、: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并推动会议达成了有利于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协议 C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使陷入僵局的会议圆满成功 D中国与日本正式建立起外交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CHINA”、 “中国代表团成员喜形于色 ”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选 A。 考点: 20世纪 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点评: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一个同 中国建交的热潮;打破了美国孤立遏制中国的局面,中国
11、外交打开新局面。 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新中国初期奉行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同苏联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结成军事、政治同盟,条约的有效期为三十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表现为不结盟政策。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
12、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 D。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三个时期的外交政策: 20世纪 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0世纪 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改革开放后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001年中国、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
13、合作组织,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 A、 C、 D 不符合史实,故选 B。 考点: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点评:新时期我国对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强调反对霸 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的目标。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实行不结盟政策;开展多边外交,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共同点是 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 否定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 促进雅典的民主进程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这两次改革的共同
14、方向是铲除贵族政治,发展健全民主政治。 仅符合梭伦改革; 仅符合克里斯提尼改革;均可排除。故选 B。 考点:雅典的民主政治 点评:在古代君主专制盛行的情况下,雅典民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这一伟大的创举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 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B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罗马在公元前
15、 5世纪中期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清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故选 A。 考点:十二铜表法 点评:十二铜表法内容相当广泛,包括公法与私法、刑法与民法、实体法与程序法、同态复仇与罚金、氏族继承与遗嘱等。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其实质是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下面漫画体现了罗马法的哪一原则?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法律至上 C维护私有财产 D不告不理及无罪推定 答案: C 试题分析:考查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漫画
16、体现了罗马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节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维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以调节社会矛盾。故选 C。 考点: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到现在依然采用:如陪审制度、被保护人制度、审级制度、重视证据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掌握。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 “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
17、史应 A突 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答案: B 试题分析:斯塔夫里阿诺斯这里强调研究世界历史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 “整体的 ”研究,实际上是强调用全球史观去研究历史,而不是站在某一地区和国家的角度。故选 B。 考点:全球史观 点评:全球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理念,这种史观已被我国学术界所认可。在新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这种史观也得到了充分阐发和体现,在高考试题中更是频频显现。如何理解并运用这种史观评价历史事物、进行科学有效地备考,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1年 8月 22日,安徽省地级巢湖市被撤销,原辖
18、含山、和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这是地方行政区划的又一次重大调整。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废分封行郡县,导致其孤立而亡 B西汉采用郡国并行制,实现长治久安 C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不 利于中央集权 D明废行省设三司,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的行政制度。 A秦朝亡于暴政而非制度; B西汉的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的统一; C元朝的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受中央节制;前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明朝在地方上设立三司,分别直属中央不同的部门,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D项正确。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
19、地方行政制度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历代政权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机构及其职官设置等制度。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 元代行省内部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元代实行这种权力运行机制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分化地方权力 C妥善处理各民族之间关系 D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 A 试题分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
20、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 ”行省官员互相牵制、分权制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行省的控制。故选 A。 考点:元朝的行省制度 点评: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壮大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元行省制的历史价值在于: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对元代社会和后来的明清、近代影响至深 。 孙中山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说到: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对此分析错误的是 A孙中
21、山认识到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是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B孙中山为探索革命道路孜孜以求,体现出他是真正的爱国民主革命家 C “此种妥协 ”并非孙中山个人的悲剧,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D说明孙中山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民主革命胜利之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辛亥革命的史实, A、 B、 C项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孙中山伟大革命精神的分析是正确的;中国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是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而非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找到的。故 D项错误。 考点:辛亥革命的失败 点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没有完成反帝反
22、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 10月 11日凌晨 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 John 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 5人被处决,昨晚 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 ”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秋收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的描述,该事件发生在 10月 10日的汉口,起因是革命党人被捕,因此与武昌起义有关。 A发生在湘赣边界; B兴起于山东; D发生在南昌; A、 B、 D地点均不对,故选 C。 考点:武昌起义 点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
23、,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 1911年(农历辛亥年) 10月 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中华民国。 洪仁 在资政新篇中主张 “外国有禁卖子为奴之例。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 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 ”从材料中可知洪仁 的经济主张 A消除社会不平等现象 B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C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D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资政新篇是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 偃师 高级中学 第三次 月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