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县中学北校区高二 5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 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 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 D项隋唐以前国家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注重门第,到了隋唐科举制产生,选官标准注重读书考试,因此打破了门第对国家选官用官的决定权,该现象逐步消失。 考点: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
2、官制度 1971年 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讲,指出: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 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 ” 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结束 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项美国未参加,排除; 项是 “对抗 ”而非 “谈判 ”,与题干 “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对抗 ”不符排除。因此选 B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 开创外交新局面 20世纪 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 “韬光养晦 ”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物中 “决不当头 ”, “
3、有所作为 ”。这一战略提出的主要国际背景是( ) A苏联已经解体 B两极格局濒于瓦解 C中美关系好转 D世界多极化正在形成 答案: B 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 ,正确的是 ( ) 重返联合国 中美关系正常化 参加万隆会议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重返联合国在 1971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在 1972年。 参加万隆会议在 1955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 2001年。因此应选 A 考点:新中国的对外政策 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 30万份。传单写道: “难道我们没
4、有父母 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 生 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 死 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 (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 “九二共识 ”的达成 C “和平统一 ”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 “三通 ”的开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 “1987年 ”,是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B 和 C、D 历史事件的时间分别是 1992 年、 1979 年、 2008 年,都与 1987 年不符,答案:为 A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
5、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排除。 B项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在 1949年,与题干 1954年不符,排除。 C项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参政议政的机构,不是执政机构,排除。 D项, 1954年政协的职能有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因此选 D 考点:
6、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 ”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国际社会一致认可 “一国两制 ” C “一国两制 ”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 “一国两制 ”对解决国际争端有 借鉴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 “一国两制 ”方案的付诸实施,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 “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A项,题干中看不出国际社会想干涉中国收回香港。 B项国
7、际社会一致认可 “一国两制 ”,与史实不符,排除。 C项 “一国两制 ”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与史实不符,排除。因此选 D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某同学构思撰写以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 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 “一国两制 ”: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 D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1954年宪法,排除。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 C项,一国两制适用于港澳台,不包括深圳,排除。 D项,
8、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因此选 D 考点: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历史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东西,建立起地跨欧、亚、非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俘虏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 “俘虏 ”是指( ) A商业征服 B文化同化 C宗教皈依 D财富侵蚀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商业征服说不上,罗马的商业没有被希腊人垄断。 C项,宗教罗马人最后皈依基督教,而基督教不来源于希腊。 D 项,财富侵蚀也说不上,在君士坦丁迁都前意大利本土还是很富的。 B项,罗马人在一定程度上很认可希腊人的文化,在前期,拉丁文是日
9、常通用语言,而希 腊文则是学者钟爱的语言。后期,希腊文化几乎把整个东罗马地区全控制下来了。因此选 B 考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影响 法国学者费奈隆( 16511715 )对雅典民主制度进行评价时说: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全体雅典居民对国家大事都享有决策权 B民主制的需求促进了雅典雄辩术的发展 C公民在演说诱导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正确 D雅典的民主政治促进了智者学派的兴起 答案: A 试题分析: B和 D项,智者是指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出现于公元前 5世纪中叶,符合雅典民主制度出现的时间和表现雅典居民中有奴隶,排除。 C项,体现在材料中
10、“演说支配民众 ”一句,演说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使得知识水平低的公民作出错误判断,排除。 A项,奴隶不能参加国家决策权。因此选 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假如你是中国秦朝的丞相,当你与同时代罗马元老院成员相遇,在治国原则上最大的分歧是 A “秦法 ”与 “十二铜表法 ” B “郡县制 ”与 “元首制 ” C “皇权至上 ”与 “政事共商 ” D “三公九卿 ”与 “公民大会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察古代中国与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 A项,古代中国本质上一个人治社会,秦律是维护人治的手段,十二铜表法体现了罗马是一个法治社会,排除。 B项,郡县制是秦
11、朝地方政治制度,元首制是罗马帝国时期出现的,与题干罗马共和国时间不符,排除。 D项,三公九卿制皇权至上的表现,公民大会是罗马最高权力机关,两者权力不同,排除。 C项,从整体上看,中国是君主制国家,皇帝掌握大权,皇权至上,古罗马是贵族制,贵族通过元老院实现集体统治,政事共商,因此选 C。 考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政治制度的 特点 有人评价说: “罗马人在法律方面的建树之所以彪炳世界,是与他们在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分不开的。 ”这里提到的 “三个不同阶段的法制探索 ”指的是罗马人先后形成了( ) 十二铜表法 公民法 万民法 自然法 A B C
12、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十二铜表法形成于公元前 5世纪中期。 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 BC509-BC27)。 万民法形成于 3世纪。 自然法是贯串罗马法发展史中的一种法制精神,不是某种具体的法律。因此排除 ,选 A 考点: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发展历程 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 “总领事 ”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的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注意时间定位 “1949
13、年 ”,当时, 国民党政权已被推翻、新中国已经成立。材料中的信息是 “国民党政府时代的美国驻华总领事的信件被新中国外交部退回 ”,这从本质上表明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故选 C项。 A项 1949年,美国没有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排除。 B项,与题干无关。 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政策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937 年 11 月 13 日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 “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 ,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
14、础。 ”这可以说明当时( ) 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中国军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国民政府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排除。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 10月以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因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抗日战争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 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 “元朝 ”、 “进士 ”等有效信息限定词。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15、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 “进士 ”是科举制内容之一。 A项所述开始于隋朝,排除。 B项内容符合北宋史实,排除。 C项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故正确选项为 D。 考点: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 “军国政事 ”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答案: D 试题分析:君主专制是指皇权至高无上,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专断,
16、从秦到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这事常态。所谓 “特殊情况 ”是指君主专制受到限制或制衡。A项战国时期,与题干从秦到清时间不符,排除。 B、 C两项,汉武帝时期实行的内外朝制度、隋唐的三省制六部制和宋朝二府三司制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与题干君主专制受到限制不符,排除。 D 项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集体决策,对皇权形成极大限制。故 D项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每项措施的作
17、用: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除留一部分供给地方,把剩 余的财政收入转运到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A是从政治上削弱地方势力; C是造成地方割据的因素之一; D是加强辽阔疆域的管理;故 B正确。 考点: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行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解答时需要看清地图、抓住有效信息。读图可知,信息有 “涿郡 ”、 “广阳国 ”、 “上谷郡 ”等,便可知道 “郡国并存 ”,继而判断应为汉朝。 A西周实行分封,诸国并立; B秦朝实行郡县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省 赣县 中学 校区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