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二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 “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 ”这里的 “大合唱 ”主要指的是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 ”进行判断。 A不对,这不属于政党制度; B不对,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能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D不对,这与题干意思无关。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重要概
2、念阐释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建立于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制度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通过政协这个组织,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协商议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指人民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
3、基本政治制度。 顾炎武认为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主张削弱君权 C倡行 “郡国并存 ”制度 D具有近代 “民权 ”意识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顾炎武的这段话是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足,分封制下地方势力过大,但郡县制下君主权力过大,因此提出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的分权思想。再分析选项, A不对,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否定君主制度; C不对,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但没有说倡行 “郡国并存
4、”制度; D不对,这超越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范畴。只有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点评:当考题中出现比较难懂的文言文字句时,我们可以不必把注意力集中这些字句上,而应从总体上去思考,这是做好这类试题的前提条件。 其次,解 答历史文言文材料题的切入点应放在材料的出处,根据材料的作者、时代去推敲和教材连接的部分,展开联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结合问题进行定向思维,组织有效信息准备答题。 再次,要抓住材料中所给的关键词,找出材料所述内容或者观点的核心部分,辨别观点是否正确;代表哪个阶级或社会层面的利益;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如何;对现实有哪些启示等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
5、最后组织答案:,做出回答。 陶渊明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 ”,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呼声 ,他一生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二人的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明显受到 A孔孟之道的影响 B老庄哲学的影响 C韩非思想的影响 D墨家学说的影响 答案: B 试题分析:陶渊明不愿 “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狂放不羁,隐逸行乐体现了道家自在无为的思想。 ACD不对,孔孟主张仁政、德治,韩非主张法治,墨家主张尚贤,都体现出有为而非看破名利的无为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点评: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 ”。他强调一切
6、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 背了自然,提出 “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 (明清 )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 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 “反动 ”是指 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倡导 “自由 ”“平等 ”思想 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明清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批判的继承儒学。 A 不对,错在
7、 “丧失 ”说法; B不对,错在 “彻底否定 ”说法; C 不对,这超越了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的范畴。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点评:命题者在题干或选项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抓住题干或选项中的主干成分,然后再对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反复琢磨,看其是否和原来观点一致,若不一致,则必须舍去。对题中出现的 “所有 ”、 “彻底 ”、 “一定 ”、 “都 ”、 “最 ”等字词一定要慎重推敲。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 ”“ 君人者隆 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
8、一思想家的是 A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D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 A 试题分析: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说明突出的是礼法并用,思想,这与荀子对应; B不对,体现的是孟子的儒家民本思想; C符合法家思想的表述; D不对,体现的是道家老子的 “小国寡民 ”思想。 A体现了荀子的思想,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百家争鸣。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 思想家 所属学派 主要思想主张 孔 子 儒家 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 子 儒家
9、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 子 儒家 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君舟庶水 ”、性本恶、礼法并用 老 子 道家 道、无为而治、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等 韩非子 法家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改革变法 墨子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现代史学家陈寅恪认为:韩愈不仅 “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 ”,而且 “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 ”,是 “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前启后、转旧为新关捩( lie)点之人物。 ”韩愈在文化学术上的贡献在于 A提出 “致良知 ”学说 B主张儒、佛、道并重 C创立了理学体系 D致力于复兴儒学 答案: D 试题分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儒学的正
10、统地位受到挑战,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A不对,这是明代王阳明心学的主张; B 不对,与韩愈的主张相反; C 不对,这是 “程朱 ”即北宋的 “二程 ”(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考点: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点评:表述类型选择题是选择题中最简单且使用较多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按照题意在几个选项中选出应该肯定的一项。相对于逆向型否定类型选择题而言,也可以认为是肯定类型的选择题,它的几个选项同属于一个层次或具有相同的属性,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由于表述类型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再认再现哲学、经济、政治、历史、时政知识的能力,但基本上着眼于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基础上的再认再现。因此就要求学生必须对历
11、史事件,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等的原因、性质、内容、特点、结果、影响等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 李贽说: “商贾亦何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 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苦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 ”上述主张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 “工商立国 ”思想的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功利的精神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读材料核心思想,体现了重商的思想,结合时代背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A 不对,与民本
12、思想没有直接关系; B不对, “工商立国 ”思想是在近代 中国提出; C不对,主流思想仍是儒学,统治者仍然重农抑商,只有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点评:做材料型选择题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材料阅读,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二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三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 判断。 当波斯人占领古希
13、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这说明 A古希腊人具有法律至上观念 B古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 C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D古希腊人誓死捍卫城邦领土 答案: C 试题分析: “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 ”说明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这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AB不对,符符合史实,但与题干无关; D不对,与材料意思刚好相反。 考点:本题考查古希腊人文主义。 点评:古希腊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认为人及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
14、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重视人的自由意志和利益,强调个人的价值和人在自然界的优越性。 一位法国思想家说: “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得罪了上帝呢 ”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实行三权分立 D妇女解放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母猪生崽的时候也 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得罪了上帝呢 ”可知作者对圣经的说法表示质疑。 A不对,与作者的思想刚好相反;CD不对,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材料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
15、 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结合教材只是迁移分析; 比较分析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马丁 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上平等 答案: B 试题分析:题干体现了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 ”的主张,反对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A不对,宗教改革没有否定宗教信仰; C不对,宗教改革旨在反对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没有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不对,材料中
16、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马丁 路德主张 点评: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含义: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精神禁锢和腐败),提出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罗马教廷)的宗教枷锁中解脱 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一位法国书商的订书单: “这是我要订购的哲学书籍,列表如下:穿着睡衣的修女 被揭穿的基督教的书、东方专制制度起源的考察、自然之道 ” 这份订书单可能写于 A 14世纪 B 15世纪 C 16世纪 D 18世纪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穿着睡衣的修女 被揭穿的基督教的书、东方专制制度起源的考察、自然之道 ”,关键信息在于 “东方专制制度起源的考察 ”,可知其不仅批判天主教会
17、,还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因此这与 17、 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对应。因此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注意比较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比较 方面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异 背景(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形成中,神学世界观束缚人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很大进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强烈要求们的思想 摆脱封建专制和教会压迫 时间 14 17世纪 17 18世纪 兴起(起源) 意大利 英国 高潮(中心) 意大利 法国 扩展(范围) 欧洲 全世界 核心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主要斗争对象 天主教会(神学世界观) 封建专制和教会思想束缚(
18、王权与教权) 主要领域 文学、艺术、科学 政治、哲学 形式 借批判宗教为外衣,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 提出无神论,公开向神学和封建专制挑战 特点(最大不同) 重在批判教会神学的束缚,但没有描绘未来 “理性王国 ”的蓝图 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描绘了未来 “理性王国 ”即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 影响 推动了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的发生 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深远 同 背景(原因) 都发生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之上 目的 都是为了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内容 两者
19、都重视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自由,要求实现人的解放,反对宗教束缚或封建专制,都推崇理性和科学 影响 都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文艺复兴的 “人文主义之父 ”莎士比亚,探讨了但丁的名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达 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共有几处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 C 试题分析:三处错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而非英国, “人文主义之父 ”是彼特拉克而非莎士比亚,但丁的作品是神曲,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 考点:本题考查文艺复兴。 点评: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
20、1.涌现于意大利的:( 1)文学( “文 学三杰 ”): 薄伽丘,代表作:十日谈,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但丁,代表作:神曲,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彼特拉克:代表作歌集,最早以 “人的学问 ”代替 “神的学问 ”,被称为 “人文主义之父 ”。 ( 2)艺术( “美术三杰 ”):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米开朗琪罗(代表作:雕像大卫)和达 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 2.扩展: 16世纪以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国家。如英国出现了卓越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代表作为哈姆雷特,他热情讴歌人的伟大和 高贵,称人是 “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 南朝吴
21、均在齐春秋中记载: “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 君家有书乎? 曰: 惟有孝经三篇。 欢曰: 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 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曰: 善禳祸,正胜邪,故尔。 ”这则故事反映了 A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分析, B不对,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 C不对,材料没有反映儒学与佛教、道教融合; D不对,儒学并不是医学,但用于治病,反映了扩大了儒学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儒学。 点评:材料类选择题的特点:题干提供文字性材料(历史文献、考古
22、报告、文艺作品等)或者图表材料(历史地图、图画、照片、统计数据、函数曲线等),这些材料大多数在教材中没有完全直接呈现,但不排除部分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考生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钱穆先生认为: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 “理 ”有 “科学 ”之含义的是 A “仁 ”是 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 “格物 ”获得知识 C “三纲五常 ”是道的价值内涵 D “正君心 ”才能天下平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 ” A C D不对,这三项
23、体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 B符合,体现了朱熹的认识论: “物 ”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 ”强调通过读书、学习、考察等方法探究理,体现了认识方法上有一定的科学性。 考点:本题考查程朱理学。 点评:用表格法识记知识。 宋明理学 内容 代表人物 生活时代 主要内容(思想主张) 哲学范畴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北宋 天理(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者,天理也 ”; “格物致知 ” 客观 唯心主义 朱熹 南宋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 “物 ”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 ”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陆王心 陆九渊 南宋 “心 ”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安徽省 淮北 中高 学期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