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吉林龙井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吉林龙井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吉林龙井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吉林龙井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 (缶:古代的一种乐器 )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从中可以看出 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 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礼乐制和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们共同维护西周社会的统治秩序。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也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因此 正确。故选 C。礼乐文
2、明形成后,绵延于古代社会,对今天也有很大影响,故 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礼乐制度 点评: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它详细的规定了不同的等级行不同的礼,奏不同的乐。西周时期除了礼乐制度外,最容易考的还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需要在这个地方多多关注。 周恩来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发言时说: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 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清除殖民主义是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基础 B殖民主义是中日两国共同的痛苦记忆 C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 D该主张打破了会议的僵
3、局,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订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周恩来总理的这段话包含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故应该是在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共同反对殖民主义是亚非国家独立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项。 ABD项都是或者包括发达国家,未有 “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 ”,因此不符合题意。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推动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
4、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如下图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 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 70年代和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引起三次外交高潮的时间分别是中苏建交、中美关系的缓和、新时期的多边外交
5、。故选 A。其它各项均不正确。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 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总的来看,新中国的外交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到 70年代前。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有 17个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第二个阶段在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时期。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
6、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 “敌人之声 ”“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 ”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 “敌人之声 ” B “敌人之声 ” “兄弟之声 ” “伙伴之声 ” C “伙伴之声 ”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D “兄弟之声 ” “敌人之声 ” “伙伴之声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1950 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结成了全面的同盟关系,当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兄弟之声 ”。 到了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中苏关系却发生了逆转:党际的友
7、好变成了公开的论战、国家关系上的同盟变成了互相拆台和攻讦 ,贸易急剧下降 ,军事摩擦不断, 1969 年双方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时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敌人之声 ”。苏联解体后,世界处于错综复杂的变革,在霸权和反霸权的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是都希望构建一个平等的和谐的世界政治格局 ,两国建立起战略协作关系,让中国和俄罗斯两个世界上重量级的大国走到了一起,中国对苏联的称呼应该是 “伙伴之声 ”。 故选 D。根据以上分析, ABC 都是错误的。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中苏(俄)关系的变化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就签订了同盟条约,建立了同盟关系。到了 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这
8、经历了由兄弟之声到敌人之声的转变。到了 20世纪后期,中苏关系缓和,苏联解体后,中国和俄罗斯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进入了伙伴之声的阶段。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 说的 “教训 ”主要是指 A要坚持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文革 ”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故选A。 BD项错误,文革的教训并非是如何发展生产力方面; C项错误,应
9、该说的是人民公社会运动。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 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2008年 12月 15日,台湾海峡两岸直接 “三通 ”变成现实。有人说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 “历史性突破 ”,此前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 “历史性突破 ”是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一国两制 ”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成立 D “九二共识 ”的达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台海关系。 “九二会谈 ”主要是达成 “一个中国 ”的共识,是在三通之前的历史性突破,故选 D。
10、 A项是在 1979年,并未马上得到台湾的回应; B 项一国两制的方针尚未得到台湾官方的认可; C 项只是两个机构的建立,为对话交流创造了条件。 考点:祖国统一的潮流 点评: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
11、自治制度 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 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新材料,考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保证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因此 正确。故选 A。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
12、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口号反映时代特色。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打倒旧政府 ”“砸烂公检法 ”,这些 “文革 ”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 D 试题分析:口号反映了个人崇 拜、政治混乱、法制机关被破坏,这一切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其他选项都比较片面。故选 D。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
13、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电影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 20世纪 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法庭,村长终被拘留。这部影片反映了 A “文革 ”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B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C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D我国已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不能反映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故排除 A;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法制建设也不断的发展,因此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且1992年村民民主自治制
14、度尚未建立,故排除 B。 D项错误,从材料无法看出是否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 考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注重法制建设,在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通过了 1982年宪法,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 1995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它利用 “冷战 ”的阴影,把 “遏制 ”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这里的 “它 ”是指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关贸总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经济计划应该是马歇
15、尔计划。故选 B。 AC项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组织; D项是美苏冷战的美国政治军事方面的措施。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发展西欧经济,壮大资本主义阵营同时抵消共产主义的影响;也想着通过恢复西欧经济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以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的运用。 下图为一座朝鲜半岛分界线的标志牌,该分界线的产生 A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B标志着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 C推动了美苏 “冷战 ”局面的升级 D意味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美苏争霸的影响。图片反映的是朝鲜南北分裂的三八线,其因是美苏两争霸,争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16、的产物。 B项错误,朝鲜半岛的正式分裂是南北政权的建立; C 项不准确,冷战升级是美苏在欧洲的对峙; D 项错误,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考点:朝鲜半岛分裂:三八线 点评:朝鲜战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重要事件,战争后,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把朝鲜半岛分裂为两部分。朝鲜半岛的分裂从根本上讲是美苏争霸的产物,反映了美苏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 作伪经考。 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二: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文集 材料
17、三: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 ”“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 9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 变法的影响。( 3分) (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 “百日维新 ”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 4分) 答案:( 1)特点: 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3分)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 3分) 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 3分
18、) 影响:阐明了变法主张,宣传了变法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3分) ( 2)体现: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根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材料一中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材料二中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材料三中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可根据所学来回答。第( 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 “百日维新 ”的政令中的体现即可。 考点:维新变法 点评:康有为变法时期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
19、的权威宣传新法,托古改制。在维新变法中,儒学成为了宣传新法的工具,孔子也披上了西装。维新变 法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是在政治上,裁汰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在经济上设立农工商总局,发展经济;在文化上设立京师大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西方思想等。 “十月革命奏响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首凯歌。 ”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是 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B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十月革命的成果很多,但是最大成果是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故答案:为 C
20、 项。 A 项错误,应该是巴黎公社;BD项是十月革命的影响而不是成果。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主张 资产阶级曾经 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 无产阶级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 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吉林 龙井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