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
《2011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江西省南昌二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从某残破的历史地图中,依稀可见渔阳、陇西、象郡等文字。这幅历史地图所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A战国 B秦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 B 南海县志( 19l0年)载: “机器缫丝创于简村堡陈启沅,名曰 丝偈 ,以其用机器也;又名 鬼 ,以其交洋人也。 ”这反映了 A机器缫丝业曾受传统观念束缚 B近代工业创建于被迫开放的口岸 C列强侵略刺激了中国工业起步 D近代洋务企业是学习西方的产物 答案: A “清军工程第八营二排长陶启胜查铺至第五棚时,惊见该棚正目(班长)金兆龙荷枪实弹,欲夺其枪。金见事败,疾呼曰: 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中一会员程定国
2、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 ”以上内容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广州起义 B武昌起义 C南昌起义 D武汉战役 答案: B “1978年春天, 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人大学校门,尽情拥抱 科学的春天 ”。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A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B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C提出优先发 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 “211工程 ”计划,发展高等教育 答案: A 1935年,山东人郭尧庭在天津经营文具店,所经营的墨水都是进口货。1942年,该店研制生产出国产普通纯蓝墨水,开始以 “丽得 ”牌命名,后来考虑此牌名有崇洋色彩,遂在
3、他们研制成功鞣酸铁墨水后,于 1945年创立 “鸵鸟 ”品牌。上述信息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企业发展得益于 “短暂的春天 ” B体现了郭尧庭先生爱国精神 C由此打破了列强对华商品的垄断 D天津商业环境好于山东 答案: B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歌曲反映的史实是 A东北地区军民的抗战 B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 C敌后战场的军民抗战 D正面战场的全面抗战 答案: C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 ” 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
4、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 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并把新房装潢成欧美风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的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并经常观看胡蝶、阮玲玉等影星主演的国产影片 C工人上班有的坐公共汽车,有的坐有轨电车,有的骑自行车。如果去北京出差也可以选择乘坐飞机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答案: D 2010年 7月 7日,抗战大画浩气长留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展出 (下图 ), 93岁的台湾原 “行政院长 ”郝柏村致辞说: “七七是中华民族血与泪交织的年代,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开始。 ”这里的
5、 “站起来 ”的含义是 A中国从此摆脱了东西方列强的侵略 B中国开始扭转任人宰割的衰败局面 C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富强之路 D中国从此成为举足轻重的国际强国 答案: B 人民画报在 1959年发表了建国十周年国庆大阅兵的照片。同一期刊发的相关照片可能还有 A游行群众高举 “人民公社万岁 ”标语的照片 B游行群众高举 “小平你好 ”标语的照片 C “东方红 -1”号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的照片 D红卫兵方阵高举 “毛主席万岁 ”标语的照片 答案: A 美国同 “亚洲共产党地区 ”总出口贸易简表如下。对表格信息理解合理的一项应是 A美国对台湾政策发生变化 B美国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 C美国加强对越
6、南的援助 D美国对中国政策发生转变 答案: D 1984年 3月 24日,福建省 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 “请给我们松绑 ”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 “松绑 ”风吹向全国。这里的 “松绑 ”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C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 21世纪以来国际关系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 “关键词 ”,请依据有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A欧洲共同体两极瓦解一超多强不结盟运动 B欧洲共同体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C欧洲联盟一超多强北约东扩亚太经合 D欧洲联盟两
7、极瓦解华约解散亚太经合 答案: C “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 ” 这则材料反映出 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 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B “西学东渐 ”,崇洋媚外 C卢梭的思想占主导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 答案: A 近代中国思想主要经历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 ”“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 ”的演变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中西文化交融 D反对专制统治 答案: B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 “兼爱 ”思想 B孟子
8、“性善论 ” C老子 “无为 ”思想 D董仲舒 “天人感应 ”学说 答案: D “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板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 ”这段表述有悖史实之处是 A西晋都城是洛阳 B造纸术已经发明 C雕版印刷术已经发明 D赋这种文学体裁已经出现 答案: C 雕塑家罗丹( 1840 1917年)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曾有感而发说: “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依你 的推论,罗丹所谓的 “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 ”指的是 A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B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 C尊崇人文主
9、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 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答案: A 伏尔泰认为: “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规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 ”伏尔泰所说的 “永恒的定律 ”是指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达尔文的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B “将达尔文的学说应用到社会舞台的做法,称为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根本原因在于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适应。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撑材料观点的是 A为 17、 1
10、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B以俾斯麦 “铁血政策 ”为代表的民族主义勃兴 C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D经济生活中资产阶级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A 某学者认为 “即使葡萄牙的历史传统为其扩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因素,葡 萄牙扔然不能调动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去进行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远征,更不可能使这次远征在相对有序的情况下进行 ”。该学者所说的 “这个因素 ”是指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地理位置的优越 C中央集权的确立 D航海技术的发达 答案: C 恩格斯说: “这个新世界由于藐视一切继承的和传统的东西而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旧式的、沉睡的欧洲人;这个新世界是由
11、现代的人们根据现代的、实际的、合理的原则在处女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 ”。恩格斯所说的 “新世界 ”是指 A 1689年的英国 B 1789年的美国 C 1917年的俄国 D 1949年的中国 答案: B 马克思说: “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取代商业上的霸权。 ”马克思说的 “现在 ” 是指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早期殖民扩张时期 C工场手工业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答案: D 以下是不同时期三角贸易结构图。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C 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同学们分别撰写了 “铁路运输时代的到来 ”、 “产业工人的贫困 ”、 “世界市场的形成 ”、 “
12、落日余晖的晚清帝国 ”等论文。该小组最合适的研究主题是 A近代清朝的兴衰 B工人运动的发展 C交通工具的变革 D工业浪潮的冲击 答案: D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较长时段经济发展曲线图,对两个高峰期出现的原因解读准确的是 A有利的国际环境 B社会制度的改变 C中国政府的支持 D “实业救国 ”的推动 答案: C 综合题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 1640年到 1840年,在 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 ” 。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江西省 南昌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