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省南京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1年江苏省南京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江苏省南京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年江苏省南京六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答案: B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 (1927一 1937年 )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答案: A 1938年 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
2、同归于尽。随后,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 B C D 答案: C 某同学为 “古罗马的政治文明 ”的课题作了一个 幻灯片提纲,你认为其中哪一项应该修改?答案: B 下图展示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大国较量。下列关于此事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发生在两极格局正式确立后 B全面冷战下的局部 “热战 ” C苏联核力量弱势下的一次争锋 D美苏经过
3、谈判结束危机 答案: B 图生动地再现了公元前 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某部法律公布时的情景,该法律应属于 习惯法 成文法 公民法 万民法 A B C D 答案: B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 “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 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 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 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答案: B 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有两块是反映 1851年和1911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其相似之处有 明确提出反对
4、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在革命政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 曾在南京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领导人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A B C D 答案: C 美国 1787年宪法和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同点是 A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 B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 C体现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答案: D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 “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C中国超过
5、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 答案: A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 “光荣革命 ”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任命内阁需经众议院同意 C美国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答案: B 19 世纪,工业革命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一步发展。下列各项中,体现了这一进步趋势的是 A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B 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C美国联邦共和体制的建立 D法德两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答案: B 有学者将国际社会主义运
6、动在 20世纪 20年代之前发展特点简要地归纳为“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想到现实。 ”下列符合该时期 “由理想到现实 ”特点的史实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 D 毛泽东在 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 90周年时说: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 ”。这是指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C实现了广大农民无偿获得土地的愿望 D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公有制 答案: A 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 “健儿巧渡金沙江 铁索桥上显威风,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此曲所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7、 A第五次反 “围剿 ”的失利 B党内 “左 ”倾路线的错误指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大举侵华 答案: B 2010年 1月,海地发生大地震,中国八名维和警察在地震中光荣牺牲。中国在海地的维和行动体现了当前我国外交的新特点是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参加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活动 C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D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答案: B 图是我国于 1965年发行的两张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是我国首次一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答案: D 图所示为
8、唐书所载 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 D 明朝内阁对皇帝 “不合理 ”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答案: D 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在制定行政选区时, “把全部村社分为三十区,十区在城市附近,十区在沿海,十区属于内地; 并用抽签的办法把这些区指定给各个部落,每一部落有三
9、区,这样就使一个部落在所有这些地区都占了一份。 ”他采取的这一措施 A确立了依据财产多寡划分等级的参政制度 B废除了债务奴隶制以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C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贵族专权局面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进入到 “黄金时代 ” 答案: C 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 “从 1953年起,我国已经按照社会主义的目标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因此,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我国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肯定下来。 ”制定 “这样的宪法 ”的大会应该是 A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10、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 C 2010年 2月 11日,南京获得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为迎接青奥会,某高级中学拟开展 “图说近代南京 ”活动。下列 “图说 ”中正确的是 A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 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D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答案: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在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先后建立了自治
11、区。这些自治区的建立 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地位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开创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新阶段 A B C D 答案: A 2011年 2月,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再次到台湾访问,与海基会及有关单位商谈合作事宜。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交流活动始于 A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B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C两会商谈达成 “九二共识 ” D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答案: C 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十周年。十年前,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相聚上海,共同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功开创了 A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
12、边外交模式 B大小国家之间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C发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D大国之间加强军事安全的协作模式 答案: B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 建国前夕,毛泽东 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 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 A 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五四起风雷 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挺进大别山 B遵义定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江苏省 南京 中高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