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doc
《2011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10月月考历史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 10月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 “文艺复兴 ” B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答案: D 司汤达小说中的人物曾说: “自从蒸汽机成为世界的王后以来,贵族头衔已成为无用之物。 ”结合所学史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真实,可以采信 B主观臆断,有待考证 C背离史实,不足为信 D小说家言,皆不可信 答案: A 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率先采用机器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A纺织业生产技术简单 .易于采用机器生产 B市场对棉织
2、品的需求增势强劲,推动了技术革新 C棉纺织业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庞大 D英国从殖民地获得大量财富,生产所需资金充足 答案: B 博物馆陈列着三张图片。下列按图片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A哈格里夫斯 史蒂芬孙 卡尔 本茨 B人工动力 蒸汽动力 燃油动力 C 18世纪 60年代 19世纪初 19世纪 60年代 D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答案: C 欧洲经济史描述了 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 “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 暴发户 ,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 ”。这段描述说明 A工
3、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答案: A 在英国, 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 1/3, 1831年占 1/4, 1851后降至 1/5以下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答案: D 下表为 18701900 年世界铁路发展状况(单位:千米) 年份 世界总里程 欧洲 美国 1870 210 000 105 000 85 277 1880 373 000 169 000 144 000 1
4、890 617 000 224 000 269 010 1900 790 000 284 000 320 133 表中信息反映的情况不包括 A 30年间美国铁路发展超过欧洲总和 B 1870年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领先地位 C铁路的发展扩大了欧美之间经济联系 D欧洲地区内及美国国内贸易不断扩大 答案: C 经济学家马歇尔指出,在美国西北部,农业机械如果受损,农民用电报告知机械商店受损部件的号码,下一班火车就能带来新部件,农民自己就能安装。马歇尔所描绘的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 18世纪中后期 B 19世纪初期 C 19世纪中后期 D 20世纪前期 答案: C 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
5、垄断阶段, “垄断 ”的本质是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答案: B 下列对图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答案: B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 B英法俄 C美法德 D英法德 答案: D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 “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
6、奴役,使社会遭受灾难和痛苦的东西的结束。 ”这场革命发生于 A 18世纪 80年代 B 19世纪 30年代 C 19世纪 70年代 D 20世纪早期 答案: C 世纪 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 “秘密 ”不被发掘出来,那么, “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答案: B 1923年,胡适撰文说;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
7、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 “名词 ”应该是 A变法 B革命 C民主 D科学 答案: D “农村包围城市 ”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 19241927 年) B土地革命时期( 19271937 年) C抗日战争时期( 19371945 年) D解放战争时期( 19461949 年) 答案: B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 9月由国民党公布)提出抗日的三项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这三项主张的主旨是 A国共捐弃前嫌再度合作 B
8、在三民主义基础上团结抗战 C国民党 B承认中共合法地位 D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 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 “革命 ”,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 /“光荣革命 ” B “光荣革命 ”/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 /“文化大革命 ” D工业革命 /“文化大革命 ” 答案: A 1880年 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 1880年 7月 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这表明,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
9、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答案: C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 B纸、火药、活字印刷、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司南、纸 D活字印刷、司南、纸、火药 答案: A 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民族融合的加强 丝绸之路的畅通 文化政策的开放 古代商帮的推动 A B C D 答案: B “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的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聊 D柳公权 答案: B
10、 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 A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答案: D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部(州),置刺史。当时刺史是 A州级地方行政官员 B州级地方监察官员 C具有行政职能的监察官员 D朝廷
11、派出监察地方的官员 答案: D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 C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这一主张表明 A古希腊民主政治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 B人类社会的传统和习俗不容质疑 C社会的道德规范是客观统一的 D人们应对宗教神学持怀疑态度 答案: D 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被迫改善
12、奴隶处境 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A B C D 答案: B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时期,是从 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 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 ”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答案: C “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贵本家构成的,而是 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浙江省 杭州 中高 10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