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宁夏银川二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doc
《2011届宁夏银川二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宁夏银川二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宁夏银川二中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选择题 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 )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答案: B 曾朴的孽海花描写一位叫做米筱亭的新进士,原是监生出身,因为娶了前科状元的女儿,颇有惧内之名。一次不知怎样又得罪了太太,招来一顿臭骂: “我是红顶子堆里养出来的,仙鹤锦鸡怀里抱大的,这会儿,背上给你驼上一只短尾巴的小鸟儿,看了就触眼睛。算我晦气,嫁了个不济的阌茸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 ( ) A外国人把花翎看成服饰上一种可笑的累赘 B清代的官服在官场中划分出严格的等级 C清
2、廷小官在家穿着考究甚至可以对太太发号施令 D米筱亭之妻抱怨丈夫不着中西合壁的中山装 答案: B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媒体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B 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深信, “只要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现有的英格兰工厂就已经供不上了。 ”然后那些推销棉织睡帽的人没有想到 “远在英格兰人知道有棉织物的许多世纪前,这三万万居民的祖先从来就决不稀罕这种东西。 ”对这一现象的理解错误是 ( ) A那
3、 些推销棉织睡帽的人 “形成了亏本生意 ” B南京条约规定免征一切内地税使英国对华倾销商品信心十足 C自然经济对外来商品具有顽强的抑制作用 D 18421845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总额呈递增趋势 答案: B 1912年 3月 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府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曰先生、曰君,不得在沿前清官厅恶称。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一种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答案: B 维新派指出, “如
4、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然而通过维新变法中国并未摆脱封建落后状态和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其主要原因是 “今日中国 ”( ) A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尚未得到初步发展 B近代西方详论尚未系统介绍进来 C尚未出现影响浣的思想解放运动 D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答案: D 下表是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 (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39 79 22 13 35 55 44 24 表格中的数字所反映的信息有 ( ) 战争使俄国的农业遭到破坏 19
5、21年苏俄工农联盟受到削弱 农业生产到 1925年基本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A B C D 答案: A 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吸引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D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 “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沉陷在
6、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 “跨进了新时代 ”的主要含义是 (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 D 1957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突然提出苏联人均肉类产量在 19601961年赶上美国。州委第一书记拉季奥诺夫提出本州在 1959年一年内出售给国家的肉类数量增加二倍,深受赞赏。 1959年底拉以弄虚作假手 段宣告 “完成 ”指标,不久骗局被揭穿,自杀身亡。这表明 A赫鲁晓夫根本性的变革造成了 “浮夸风 ” B赫鲁晓夫的超越计划是不现实的 C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柜架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赶超计划严重脱离
7、苏联实际 答案: B 有人认为, 20世纪 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政治 遭到重创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一个新的转机。这里的 “转机 ”主要指的是( ) A从政治上着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B从思想上着手,强化道德,培养优秀公民 C从法律上着手,完善法制,稳定社会秩序 D从经济上着手,国家干预, 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 D 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趋完备。20世纪 8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 “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对此话的准确理解应是 ( ) A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破产 B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太高 C福利政
8、策不利于经济发展应该废除 D福利政策存在弊端需要调整 答案: D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 “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善也! ”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 A 从 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 10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二十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这主要得益于 ( ) A洋务企业的诱导 B群众怀的反帝爱国运动高涨 C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
9、制 答案: D 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 ”按亚里士多德思想 “合乎逻辑推想 ”下述思想或情形明显与其格调不同的是 ( ) A史记货殖列传载: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 B孔子提出,中国 “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 C韩非子把从事 “末业 ”的 “工商之民 ”列为社会中的 “王蠹 ”之一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 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答案: A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制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商场,收入归皇室 B
10、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答案: B 辞源里丝部字有 311个。以辞源为例,我们作个比较。山部字 220个,水部字 679个,草部字 665个,木部字 617个,人部字 414个,言部字 292个,土部字 255个,金部字 314个。上述诸部在汉语里是最 “人丁兴旺 ”的,丝部 “丁口 ”仅次于水草木人金五部,位居第六,足见蚕丝 ( ) 源头之古老 用途之广泛 意象之普及 技术之精湛 A B C D 答案: A “如果产业革命仅仅在于一些技术改进,如果它的后果并不扩张到设备和商品之外,那么,它就终于成为一个不大重要的事件,它在通史
11、上只能占很少的篇幅。但是,它通过物质东西的媒介,即人类的需求,筹划和活动等具体表现便对人发生了影响。 ”(引自保尔 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下列表 述不属材料中 “影响 ”的是 A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B多种化学全盛材料的创制大大丰富了人类生活 C农业在国民经哜中的比重明显减少 D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答案: B “在 1759年,詹姆斯布林德利开凿了英国第一条大运河,即布黎纪瓦特公爵运河。从那时起, 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 1830年时拥有 2500英里的运河。 ”英国 “运河开凿热 ”的兴起主要是由于 ( ) A农业灌溉的需要 B旅游观光的需要 C商品运
12、输的需要 D借助水力驱动机器设置的需要 答案: C 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曾对来访的记者说: “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 1857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推动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 ”其中,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技术革新和成就不包括 ( ) A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 B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C机器制造业的诞生 D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 答案: C 梅斯菲德以 “创造 ”评本书: “他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创造了亚洲。 ”苏联史学家马吉多维奇的地理发现史纲以 “遐想 ”评本书: “他向欧洲人报道了有 7448个香料岛的南中国海。这些 香料岛引起的欧洲人的遐想,不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宁夏银川 中高 第一 学期 第三次 月考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