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辽宁省本溪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doc
《2010年辽宁省本溪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辽宁省本溪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辽宁省本溪市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历史 选择题 荀子 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周王姓姬)独居五十三人。 ”这表明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是 A同姓亲族 B在战争中立功的将士 C姻亲 D先代贵族后裔 答案: A 一位同学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有如下表述: “思想界大飓风 ”, “欢呼三贼罢官 ”,“打倒列强,除军阀 ”, “国旗为五色,民众笑开颜 ”。以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 B戊戌变法、五四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国共对峙、国共合作 D戊戌变法、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诞生 答案: B
2、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 “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 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其中 “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主要体现在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B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答案: B 2008年上映的电视剧中国兄弟连讲述了: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 两支 “友军 ”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 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华北事变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3、 D七 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答案: D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告全国同胞书中说 “我全国军民经过这八年来无比的痛苦和牺牲,始结成今日光荣的果实;这一个光荣的果实,是全国同胞每一个人所应该十分尊重的保持的,只可使之发扬光大,不可使之有所损害,以至于丧失。中正个人感怀过去全国的奋斗,抚念当前的满目疮痍,更觉得感想万千,不知所云 ” 材料中蒋介石认为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全民族的团结与坚持抗战 B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方针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援配合 D蒋介石与国民党的领导 答案: A 据中国新闻网报道, 2006 年 5 月 24 日,长沙市民某先生在家 中整理物品时,发现一张其母亲跳 “忠 ”字舞的
4、照片。据其母介绍,当时,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诚,她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排练了这个 “忠 ”字舞。据所学知识判断,该照片拍摄的时间应是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 “文革 ”时期 答案: D 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A实施群体不同 B享受权利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 D主要作用不同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 50周年纪念徽标 ) 答案: C 中新网 2009年 8月 4日电,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逾八成受访台湾民众不反对胡锦涛与马英九会面,其中 72的民众希望在马英九本届任期内举行,30的民众希望胡锦涛能来台湾。促使这 局面出现的原因有 两岸之间人员往来、
5、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多; 两岸 “三通 ”的基本实现; 国共两党交往的不断增多; “一国两制 ”在台湾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 A B C D 答案: C 黄苇町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说, 当时的苏联社会科学院曾进行过一次问卷 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代表工人的占 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占 7%,认为苏共代 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 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 占 85%!依据这则材料,如果从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分析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失败的原因,最 根本的是 A体制僵化,监督机制的缺失 B党内特权、腐败现象严重 C严重脱离群众,日益失去群众的支持 D人民群众对党的极端不信任
6、答案: A 普京谈到柏林墙时表示,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种阻挡工事和分界线,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万里长城。 “她为什么能够屹立成百上千年?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 ”下列对长城和柏林墙 命运不同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产物 B中国的万里长城因是民族象征而闻名 C柏林墙因象征 “冷战 ”而令人痛恨 D普京比较两者的用意在于重视民心所向 答案: A 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从历史上看,中国同绝大多数 亚非国家的 “同 ”是 A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 B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 C超级大国的政治控制 D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答案: A 司汤达说
7、: “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 ”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 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答案: A 马克思、恩格斯说: “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 ”这里 “发明家 ”是指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第一国际领导人 C巴黎公社领导人 D空想社会主义者 答案: D 1917年 3月至 11月是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之间为权力而斗争的时期。在这场斗争中资
8、产阶级临时政府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拒绝考虑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文中 “大多数俄国人所需要的两样东西 ”是 A平等、独立 B和平、独立 C自由、平等 D土地、和平 答案: D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B C D 答案: D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大 “转型 ”的主要表现是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9、 C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答案: B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 : “秦朝军功授爵制 西汉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绩 孝廉 门第 才 B才 孝廉 门第 绩 C才 门第 绩 孝廉 D孝廉 绩 门第 才 答案: A 清朝由军机处直接寄发的有关机密要务的皇帝谕旨称为 “廷寄 ”。右图是我国辽宁地区发现的国内惟一完整廷寄,对此正确的说法是 A这张廷寄出现于康熙年间 B廷寄的内容是由军机处决策的 C廷寄的出现是专制皇权加强的表现 D为了保密廷寄只能用满文书写 答案: C 美国考古学家曾在希腊发现刻有铁米斯托克里(雅典 政治家)名字的陶片
10、 190枚,根据字迹辨认是 14人刻写 的。由此可以看出 “陶片放逐法 ” A充分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是审判民主敌人的妙方 C实际上被少数人控制 D是一出民主闹剧 答案: C 罗马实行一种 “保护人制度 ”,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的指控,这里的 “保护人 ”实际上是今天哪种角色的雏形 A法官 B陪审法庭成员 C律师 D公诉人 答案: C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对英国人民说: “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但我可以做其它一些事情。 ”她能做的事情有: 代表国家对外宣战、媾和 任命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 任免内阁大臣和高级文官 A B C D
11、答案: A 有人说西方国家的 “三权分立 ”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 “石头、剪刀、布 ”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对此种说法你认为 A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B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 C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 D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答案: C 美国历史学家写道: “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 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的事件 ”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战争 答案: B
12、1851年与 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这两场革命运动的相似之处有 A发动者都希望按照西方的政治模式改造中国 B参加革命者都是为生计所迫,才揭竿而起的 C发动者都尝试用暴力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制度 D革命都从中国南方开始,高潮发生在长江流域 答案: D 历史研究的原则是 “论从史出 ”,这就决定了辨别史料的价值与真伪是研究的前提和关键。如: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争议颇多,在全面评价分析李鸿章时,以下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A长篇历史小说、电视连续剧中的相关内容 B李鸿章后人编的家谱 C专家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答案: D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辽宁省 本溪市 下学 期期 测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