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
《2010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20 世纪五十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 “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 29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这直接说明 A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D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答案: D 下列文件,不带有大国强权主义色彩的是 A慕尼黑协定 B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C大西洋宪章 D雅尔塔秘密协定 答案: C 19
2、40 年纳粹德国在奥斯维辛建立了集监禁、劳役和屠杀为 体的集中营群。现在该遗址已开辟为纪念馆,目的是向人们警示: 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的后果 恐怖主义造成的惨剧 犹太人和波兰人被无辜屠杀的灾难 麦卡锡主义造成的结果 A B C D 答案: B 下列二战中通过的国际文件,中国代表参加签字的有 联合国家宣言 开罗宣言 雅尔塔协定 波茨坦公告 A B C D 答案: B 1944年 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这实践了 A德黑兰会议决议 B开罗会议决议 C波茨坦会议决议 D雅尔塔会议决议 答案: A 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 A德军空袭英国 B日军偷袭珍珠港 C德军进攻苏联
3、 D德军突袭波兰 答案: B 在世界上影响力持续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答案: B 罗斯福新政和当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都注重基础工程建设,其共同目的是 A扩大内需 B变革生产关系 C发展交通运输事业 D改建原有基础设施 答案: A 罗斯福 “新政 ”的措施中,有利于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是 A整顿财政金融 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 D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 D 罗斯福新政的下列措施中,具有建立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A推行 “以工代赈 ”,增加失业者的就业机会 B整顿银行,成立联邦储蓄保证公司 C奖励农民压缩产量,调整生产结构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答案: B 1923年 1929
4、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 “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 ”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有利于 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答案: A 对英国所推行的 “势力均衡 ”政策的正确解释是 A英国与欧洲大陆诸国势力保持相等 B英国与欧洲大陆某一国势力相等 C保证欧洲大陆有两个势力相等的国家 D保持欧洲各国的势力相等 答案: C 凡
5、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 “这不是和平,这是 20年的休战。 ”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 C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答案: C 下列三幅图示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 形势,三图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大国结盟威胁和平 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C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 D “冷战 ”局面的形成 答案: A 马歇尔计划远不 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它使受援国度过了经济困难 它把受援国纳入了美国势力范围 它使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商品输出市场 它使受援国在经济、政治上和军事
6、上都受美国控制 X#K A B C D 答案: C 下列对雅尔塔体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国因此取得了世界霸主地位 B是在雅尔塔会议等确立的基本原则上建立的 C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D是美苏两国势力均衡的重要体现 答案: A 科技改变生活。下列职业按出现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电话接线员 火车司机 空姐 网络管理员 B空姐 电话接线员 火车司机 网络管理员 C火车司机 电话接线员 空姐 网络管埋员 D电话接线员 空姐 火车司机 网络管理员 答案: C “二战 ”期间,美国研制了原子弹并用于实践; 1946 年美国投入使用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最初是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德国人研制成功远程液
7、体燃料火简,是用于空袭英国的。以上史实说明 A科技革命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B科技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C “二战 ”客观上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加速了 “二战 ”的爆发 答案: C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综合展示,它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通过完整展现事物发展的过程,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二战后第 个世博会的主题及用意应是 A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揭示人类已经进入城市 化时代 B “人类、自然、科技蓬勃发展的全新世界 ”;倡导可持续发展和再利用理念 C “交通与通讯 人类的发展和未来 ”;提醒人类已经步人信息时代
8、 D “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 ”;用科学进步促进人类的和谐共处 答案: D 下列各选项中,推动当今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因素是 A欧盟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 B欧盟的形成、联合国的建立 C第三世界的兴起、联合国的建立 D联合国的建立、东欧剧变 答案: A 20世纪 80年代后,美国经济逐渐复苏,主要原因是 A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B国家紧缩银根,限制通胀 C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D国家采取各种方式干预经济生活 答案: C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演说: “ 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 ” 尼克松演说中的“
9、挑战 ”是 指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经济滞胀 答案: B 下列关于印度经济发展的论述,正确的有 推行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政策 已建立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 实现粮食自给,科技取得较大成就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因素,严重阻碍印度经济发展 A B C D 答案: D 战后日本发展现代经济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 A挖掘国内资源扩展海外市场 B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对外开放 C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生率 ZXXK D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答案: D 东欧剧变最主要的教训是 A社会主义道路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B坚持改革开放 C警惕
10、西方国家的 “和平演变 ” D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 A 有学者指出: “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该观点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最终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 C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D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答案: B “布拉格之春 ”的出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民群众关心改革,支持改革 B东欧国家要求摆脱苏联的控制 C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暴露 D共产党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正常 答案: B 下图是位于联合国参观中心入口处的一座雕塑,这是一支枪管打结的枪。此图寓意联合国所行使的主要职责是 A推动世
11、界经济的发展 B协调国际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 C协调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D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 答案: C 本世纪 20年代,苏维埃俄国能与国际帝国主义列强共存,其前提条件是 A国内经济恢复发展快 B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承认 C反武装干涉斗争胜利 D一战后列强需要和平 答案: C 斯大林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A用行政命令来管理 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答案: D 在苏俄新经济改革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是 A农业领域 B流通领域 C工业领域 D分配领域 答案: C 孙中山在论述其 “民生主义 ”时说: “
12、而民生主义欧、 美所虑积重难返者 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业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面。材料所说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消极面应当是 A效率问题 B贫富问题 C环境问题 D安全问题 答案: B 19世纪末 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其主要依据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B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C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被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 来源 :学。科。网 D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完全确立 答案: C 恩格斯说: “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 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 ”这段话表明恩格斯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云南省 玉溪 中高 下学 期末考试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