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重庆)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请柬的封套上古色古香地印着青铜器,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身披铠甲、手持盾牌的秦军战士。 B当地造纸厂偷排未经处理的废水,严重污染环境,导致鱼虾绝迹,各种水生作物大量减产和绝产。 C厚道有如参天的大树,替你遮挡暑热炎凉;厚道有如母亲的怀抱,替你抚慰喜怒哀乐。 D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现。 答案: D 将下列选项中的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医院作为特殊
2、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 “欢迎你再来 ”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 “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 A坦陈场所必须必然 B坦陈场合必需必定 C坦承场合必需必然 D坦承场所必须必定 答案: D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耄 耋 ( di) 调 运( dio) 悬崖 勒 马( l) 惊魂 甫 定( p) B沉 淀 ( din) 喟 然( wi) 并行不 悖 ( bi) 酩 酊 大醉( dng) C 差 劲( ch) 拙
3、 劣( zhu) 似 是而非( s) 数 见不鲜( sh) D 供 给( gng) 囤 积( tn) 春色 撩 人( lio) 蒙 头转向( mng) 答案: D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桑 笑靥 秣马厉兵 篷荜生辉 B脉搏 涣散 耳濡目染 汗流夹背 C喝彩 炽热 哀声叹气 恼羞成怒 D副刊 伫立 青出于兰 察言观色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第 5 7题。 如果把唐宋墓中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放在一起,就会惊奇地发现它们几乎一模一样,为什么? 民间艺术是历久难变的。这因为,民间的审美是共性的审美,必须是这一地域人们的审美都变化了,它才会悄悄地发生改变。
4、在漫长的古代农耕社会,人们生活的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是一成不变的。深藏在谷壑里的山庄,或是江河相隔的村落,大多是在封闭状态中静静地生息与传衍。因之,许多古老的文化形态总是在民间存活得很 久很久。比如闽地的南音、云南的纳西古乐,无怪乎人们称它们为古文化的活化石了。 当然,民间艺术并非全都不变。一般的规律是,交通方便的地方,比较容易发生变异。一方面外来文化的涌入,冲击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另一方面则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城市文化是十分敏感的,是一种强大的不断更新换代的审美的源,向广大乡间放射,产生影响。 当前,现代化、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以及媒体、科技、生活方式、时尚,都对我们传承久矣的民间艺术产生根本性的冲
5、击。一部分民间艺术处于濒危,正在消亡;那么,另一部分依然 “活着 ”的民间艺术是怎样的呢? 那些摆 在旅游景点小摊上的艳丽又奇特的布挂、面具、布老虎,那些画在民俗村屋梁房柱上的怪异的图案,以及竖在那里的匪夷所思的图腾柱、旗幡与神像,或是一群群穿着半似民族服装、半似戏装的年轻人跑过来跳一段不知所云的舞蹈 谁会知道这些民间艺术的真伪,反正有点特点就行。 在全球化商品经济的时代,民间文化大概只有转化为旅游对象才能生存与延续下来。民间艺术原本是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一种民俗方式,当它转变为一种经济方式时,便在本质上发生变异。那种自发的、纯朴的、天真的精神情感不见了。代之以涂红抹绿,添金加银,着力于对主顾
6、的招徕 与诱惑。它的特色被无度地夸张着,它内在的灵魂与生命却没有了。 商品化使民间艺术发生的变异正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着。这种貌似 “茁壮成长 ”的民间艺术,在文化意义上却是本质性的消亡。难道民间艺术只有这样一种出路吗?世界上还有另一种对待自己传统和文化的方式 那就是保持住民间艺术中那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把它视为一种传统精神。他们是真正懂得自己民间艺术的价值和美感的。为此,民间艺术一直是他们民族情感与精神的载体之一。 人们知道,在当今这样做何其困难。所以,普查与记录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就是迫不及待要做的事了。这不 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的一种历史精神。 (节
7、选自冯骥才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 ) 【小题 1】从原文看,下列对 “民间艺术 ”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一种地域的生活文化、民俗方式 B一种对生活的虔诚与执着的传统精神 C一种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的载体 D一种文化形态和历史精神的体现 【小题 2】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 “民间艺术 ”处于濒危状况的一项是 A出土的陶制玩具与当下乡村的泥玩具几乎一模一样 B商品经济时代的城市文化造成了民间艺术的巨大变异 C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 D认真开展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普查与记录已迫不及待 【小题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终将导致民间艺术的消亡
8、 B古老文化的原始形态保护得越好,民间艺术越能得以延续 C为了保护民间艺术,应当禁止将民间艺术形式用于商业目的 D加大旅游经济投入,将改变旅游业中民间艺术严重变异的状况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B 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 告别三峡 赵本夫 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
9、性,变得温顺、驯服。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
10、迫和忙乱。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 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
11、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 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 他乡作家乡。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
12、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2003.2.14) 15.“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 (4分 ) 16.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 (4分 ) (2)“告 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 17.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6分 ) 18.文章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语文 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