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年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 暴 (p)使之然 (ru)舟 楫 (j)舆 马 (y) B 蛟 龙 (jio)跬 步 (ku)骐 骥 (j)爪 牙 (zho) C 镂 金 (lu)弩 马 (n)生 非异 (xng)洞 穴 (xu) D 而望 (q)锲 而不舍 (q)二 螯 (o)参 省 乎己 (xng)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 C 选出与 “筋骨之强 ”中的 “强 ”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秦贪,负其强,以
2、空言求璧 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D人强马壮 答案: D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答案: A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 B 找出与 “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答案
3、: C 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 “于 ”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青取于蓝,而青于蓝 善假于物也 寡人之于国也 屈原至于江滨 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使之然也 (弯曲 )其曲中规 (合乎 )砺 (磨刀石 ) B假舟楫 (借助、利用 )声非加疾 (快 )劝学 (勉励,鼓励 ) C绝江河 (渡 )驽马十驾 (劣马 )生非异也 (通 “性 ”,资质、禀赋 ) D金石可镂 (雕刻 )圣心备焉 (完备 )风雨兴焉 (起 ) 答案: C 文言文阅读 劝学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有生命力? 答案:劝学是两千多年前的
4、著述了,至今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改变了,可是我们可以看出,荀子论述的基本规律,对于今天的学习仍然有指导性意义。而正因为它已经为两千多年的实践所验证,所以更具有权威性。 荀子主张 “学不可以已 ”,这个 “学 ”当然指 “学习 ”,但是他到底 “劝 ”人们学习什么? 答案:课文中作者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 “故 ”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 “劝 ”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另外,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 “恶 ”的本性,可以提
5、高人的品德修养。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 ”“假舆马 ”“假舟揖 ”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 “臂非加长 ”“声非加疾 ”“非利足 ”“非能水 ”? 答案:这就强调了 “闻者彰 ”“致千里 ”“绝江河 ”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 ? 答案: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写作特点 ( 1)在论述
6、学习的意义时,用 “青 ”“冰 ”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 “轮 ”“木 ”“金 ”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 “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 4)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 5)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试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答案:( 1)提示: “青 ”“冰 ”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 ”“木 ”“金 ”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
7、过错。 ( 2)提示:这个比喻论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 3)提示: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 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 5)提示:本文的设喻特点: 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 “学不可以已 ”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 “学不可以已 ”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 “青出于
8、蓝 ”、 “冰寒于水 ”、 “*木为轮 ”、 “金就砺则利 ”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 “蚓 ”和 “蟹 ”、 “骐骥 ”和 “驽马 ”、 “锲而舍之 ”和 “锲而不舍 ”,通过正 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 “登高而招 ”、 “顺风而呼 ”、 “假舆马 ”、 “假舟楫 ”,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 “青出于蓝 ”、 “冰寒于水 ”; “锲而舍之 ”、 “锲而不舍 ”。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 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 “善假于物也 ”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
9、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 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 “积土成山 ”、 “积水成渊 ”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 ”的道理,再用 “不积跬步 ”、 “不积 水流 ”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 6)提示: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 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本文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 “骐骥 ”与 “驽马 ”、 “朽木 ”与 “金石 ”作对比,说明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充分显示出 “不舍 ”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 “蚓 ”和 “蟹 ”作对比,前 者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却能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后者虽有 “八跪而二螯 ”,却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 ”。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 “用心一也 ”,后者“用心躁也 ”。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草木鸟兽 之 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 则 同, 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 而 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 所以 为圣贤者,修
11、之于身,施 之 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 而 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 ;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 则 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 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 焉。予窃悲其人,
12、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 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而忽焉以死 者 ,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 者 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 学者 ,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 ,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 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注释】 东阳徐生:即徐无党,欧阳修的学生。 【小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 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所以 为圣贤者所以: 的原因 B今之 学者 学者:读
13、书人 C 稍稍 见称于人稍稍:稍微 D如水涌而 山出 山出:从山间涌出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鸟兽 之 为物 B而为死 则 同 施 之 于事 则 又有能有不能也 C虽死 而 不朽 D忽焉以死 者 能不朽 而 存也 三 者 同归于泯灭 【小题 3】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用大量篇幅论述了 “立德、立功、立言 ”三者之所以不朽,并将 “修之于身 ”放在最高位置, “见之于言 ”放在第三,明显流露出了重道轻文的思想。 B本文第三段认为立言 “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 ”,于此可见,文章难工,传世尤其不易,这是自古以来文章之士的悲哀,作者借此警
14、示徐无党,同时以自警。 C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筛选,一步一步推出中心,首先则拿 “施事 ”与 “见言 ”比较,再拿 “施事 ”、 “见言 ”与 “修身 ”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D本文题旨深刻,表达显露,愤语遍布全篇,愤愤之气溢于笔端,但是对学生徐无党却是爱 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小题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 译文: ( 2)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译文: ( 3)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 译文: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1)完全归于腐烂败坏消灭净尽
15、罢了。 ( 2)他和人相处时,就整天沉默,像愚笨的人。 ( 3)又与世人忙忙碌碌、苦心钻营有什么分别呢?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稍稍 :渐渐地,逐渐。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主谓之间的独立性。 B项,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结果。 C项,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后者表修饰。 D 项,前者为助词,表停顿;后者为代词,代草木、鸟兽、庸人。 【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通读全篇,并没有愤怒的意思,因此,“愤语遍布全篇 ”与文章不相符。全篇是陈述的语气。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第一句中注意
16、澌尽泯灭意思是消灭净尽。第二句群居译为和他人相处。第三句异是不同的意思。汲汲营营是忙忙碌碌、苦心钻营的意思。何 异翻译为有什么不同呢?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 ,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 乙文: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i,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年鲁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劝学 练习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