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届福建省双十中学高三高考热身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柳青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 qu)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 qu),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
2、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 “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 ”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 36岁。 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 “中学 ”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 “西学 ”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 “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
3、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和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 1944 年 12 月 12 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
4、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 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 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
5、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 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 “拔白旗 ”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 8月,阔别 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
6、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 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 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 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 “痛哭古人,留赠来者 ”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书稿完成于 1964年,陈寅恪 74岁。五年后, 1969年 10月 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 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 下遗嘱。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
7、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他提出 “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B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这是陈寅恪已成学术界 “拔白旗 ”的对象时说的。他的学术操守与当时的政治氛围格格不入,但他依旧保持独立的见解。 C柳如是传将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晚年的陈寅恪就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 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D陈寅恪认为: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
8、一面,主张学术研究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等观念的影响。 E纵观全文,传主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 【小题 2】文章题目说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作答。( 4分) 【小题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6分) 答案: 【小题 1】 CD 【小题 1】 几乎没有参考书籍, 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 流亡途中坚持写作。 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 病重探讨学术新领域。(或病未愈,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 成为 “拔白旗的对象时 ”,他坚持信念,不
9、肯屈志从俗。 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传。(每点 1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 1】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叙述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思路清晰,条理性强; 本文精心选取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本文突出表现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侧面 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6分。每点 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小题 1】 C “就是 ”有悖原文,原意是作者的揣度,由 “也许 ”可见。 D “学术研究必须摆脱意识形态等观念的影响 ”不太准确。 【小题 1】概括题,注意对文中信息的梳理
10、。 【小题 1】概括题,对于文章内容的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能言树 我听见有脚步声,便抬起头看。一个带着淘金盘子的人正从堤岸上下来。 “这个人是从来不开口的, ”一家小铺子的老板跟我说过, “只很少几个人听他说过 你好 一类的话。他一般总是靠摇摇头或是点点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伙儿管他叫 沉默的乔伊 。 ” 现在,这个人来到了一个小池子跟前。他蹲下来,舀了些水到他的盘子里去,伛着身子转动盘子,让盘子里的泥水流出去。我从地上拿起我的拐杖,在卵石滩上一瘸一瘸地走过去,站在他的正对面。 “你好, ”我说, “今天天气真好。 ” 他抬起头来看看我。眼光倒是没有敌意,仅仅有一种狐疑。突然之
11、间,他眼睛里的表情起了变化,露出了 “你好 ”的意思,明显得就像用嘴说出来的 一样。 我跨过小溪朝他走去。 “找到金子了吗? ”他把盘子伸过来给我看,指着沙砾边上的三颗金屑。 “金子就是这样的呀, ”我说, “三粒呢,嗨!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这种东西引起的。 ”他笑了。笑容慢慢地在脸上漾了开来,慈祥地看着我。片刻之间,我仿佛看到站在我面前的是一棵树,不是那种高不可攀的大树,而是和蔼可亲的朋友般的树。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我这么寻思。他又转过身去,再次用沉默把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切断。这沉默不是无话可说的沉默,而是树木那种雄辩的沉默。 “我想跟你一起去看看。 ”我说。我们并排走着。他
12、怕 我摔倒,仔细地看着路面,把地上的小树枝踢开,把悬垂在小路上空的树枝折断。 我们来到了矿井旁。井口上安了一个辘轳,辘轳下面挂着一只沉重的铁桶。 “这就是你的矿呀! ”我朝井下深邃的黑处望去。一股阴冷的气流,直向我脸上扑来。 “天哪,好深呢! ”我喊了起来。我的惊讶使他颇为得意。 “你是打这个梯子下去的吧? ”我问。他的梯子是用铁丝把树枝扎在木头上做成的。 “一般梯子我还是能爬的, ”我喃喃自语道, “不过这样的可没法爬。 ”他怀疑地看看我,脸上泛起了一丝同情。 “是小儿麻痹症。 ”我解释道, “你说能不能用铁桶把我吊下去呢?我 想去见识一下你挖到金子的矿脉。 ”我本想他会把头一摇,表示这事太
13、危险,不好办。 可他倒是不犹豫。他走到井口,把铁桶拉到井边,用手抓住桶把。我把拐杖放在地上,跨坐在吊桶上,两只膝盖夹住桶把。他提起吊桶,于是我就悬在井口上空了。他按住辘轳把,拔掉一个楔子,使劲压着,不让吊桶滑落下去。 吊桶慢慢转动着往下降落,还带下去一片片小瀑布似的沙土。最后吊桶停住不动了。我伸开腿,踩到了井底的土地上。 过了一会儿,我听到了梯子的嘎吱响声。接着,一根火柴划亮了,他点燃了一只蜡烛,矿道变得明亮起来。 “我真傻, ”我说, “我忘了把拐 杖带下来了。 ” 他若有所思地看看我,很快换了一种决断的表情。他弯下身来,把我背上。他走的时候腰弯得很低。来到坑头,他把我轻轻地放下来,把蜡烛拿
14、到很靠近自己脸的地方,笑容满面地用食指点给我看嵌在石子表面的金屑。 我非常激动,我们果真找到了金子。我向他提出许多问题。他不是雄辩地点点头,便是摇摇头,他就这样回答着我的问题。那段蜡烛头的火光开始摇曳不定了。 “咱们得走了吧。 ”我说道。他站起身,把我背到竖井的底部。这一回,我用绳子把双膝捆在一起,把两腿塞进了铁桶。我坐在桶边,攥紧井绳,等待着。蜡烛闪了几下之后,熄灭了 。我听到那架受到重压的梯子所发出的吱嘎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沉重的黑暗压迫着我。晃晃悠悠地,我突然像只气泡向上升腾。我在空荡荡的空间打着旋,磕磕碰碰地继续上升。突然之间,我来到了炫目的阳光中。一只胳膊伸了出来,一只手抓住了吊
15、桶的把。吊桶向上一提,我便觉得落在厚实的土地上了。他站在那儿看我,一只胳膊伸平了像座桥似的搭在一棵灰色的树上,那棵树和他模样居然有点相像。 我谢了他,在碎石上坐下来。我扯了扯自己的情况,也讲了些熟人的事儿。他听着,一动不动,可我能感觉出他兴味盎然地在吸收着我的话语,有如干旱的土地在吸收 水分。 “再见了。 ”我离开时对他说。 我走了,不过在抵达树丛之前我回过身来向他招手示意。他仍然靠在那棵树上,仿佛他自己也是一棵同类的树,可是他突然站直身子,也挥手向我作答。 “再见。 ”他大声喊道。刹那之间我真的感到一棵树开口说话了。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16、)( )( 5分) A当 “我 ”和乔伊打招呼时,他的眼光没有敌意,仅对 “我 ”的出现感到狐疑。“我 ”从他的眼神里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问候。 B “如果我能理解他,我也就能够理解树了。 ”树不会说话,乔伊沉默寡言, 理解乔伊像理解树一样困难重重,无法做到。 C “我 ”和乔伊一起去淘金,两人对金钱有相同的认识,认为世界上一半动乱都是聚敛金子引起的。 D本文开头通过小铺子老板的评价对乔伊进行侧面描写,后文则主要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正面刻画乔伊的形象。 E这篇小说热情讴歌了像乔伊这样的劳动者,赞美他们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更为开朗、健谈。 【小题 2】结合全文,简析小说题目
17、 “能言树 ”的含义及作用。( 4分) 【小题 3】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 “我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小题 1】 BE 【小题 1】含义:乔伊。 乔伊的模样、性格和树很相似; 乔伊的内心情感很丰富,有 “树木般雄辩的沉默 ”。( 2分)作用: 生动形象地表现乔伊平凡朴实的特点; 启示读者深入解读人物性格及作品主题。(一点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1】示例一:主人公是乔伊。 文中写 “我 ”是为了引出乔伊,并借助 “我 ”的视角来展示乔伊的性格特点; 小说的题目为 “能言树 ”,而与其照应的人物就是乔伊; 小说通 过
18、塑造乔伊这一人物形象,赞扬平凡淳朴的人性之美。 示例二:主人公是 “我 ”。 小说的主要笔墨是在写 “我 ”,写 “我 ”的发现之旅; 写乔伊是为了写 “我 ”发现与感悟的巨大意义,深化小说的主旨; 通过 “我 ”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小说的主旨:主动走进别人的内心,用真诚友善去感染人,才能真正了解人。(分析合理、充分 6分。若答二人均为主人公,分析合理、充分也可。) 【小题 1】 5分。答对一项给 3分,答对两项给 5分。 【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注意文中所说的能言是什么意思。 【小题 1】这是一套开放性的题目。结合文章 亮出自己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文学运
19、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楣偏低,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却也独树一帜,别有一番清华气象。 “五四 ”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 “散文不能算作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 ”刘知几揭橥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董桥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 “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 ”综合诸家,神而 化之,当可得散文三昧。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这部全景式的散文选集,给读者提供了多维的欣
20、赏空间。读者一可以鸟瞰:通读全编,纵览全局,宏观散文世界的发展变化。人文世态的冷暖浮沉,时代潮流的推荡磨洗,也可以由此略见端倪。二可以平视:和素昧平生的作家一一相对,如倾肺腑。文心不同,各如其面,有的渊博,有的深秀,有的严峻,有的真挚,有的隽爽,有的风趣,有的娴雅,有的自然。三可以凝睇:心领神会,赏析美文之美,美在何处?大概离不开体貌、风神、襟怀、素质这些着眼点。而所有这一切,全部体现于抽象的文字符号。司空图品诗,说 “不着 一字,尽得风流 ”,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这句名言,只宜意会,不可黏滞,因为文学的建筑材料只能是文字。要做到韵外有致,弦外有音,也只好通过文字的诱发暗示。白话文运动对中国的
21、现代化进程功高北斗,缺点在于没有把白话文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明确区分。艺术性的白话文,不能以 “明白如话 ”自给自足,应当有声有色有光有味,能静能动能歌能舞,善达意,善表情。 “五四 ”至今,白话文成熟到什么程度,大可在散文中测量深浅。四可以远眺:看纸上烟云,字里风涛。散文家的心声常和时代的声音互相呼应,从散文的兴衰中,可以隐然看到一代的政治史、思想史、 风俗史、心灵史。五可以浏览:工余无聊,假日休闲,枕边案头,窗前灯下,随兴所至,信手翻阅,是最有味有益的消遣。 (节选自柯灵散文欣赏的多维空间,略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综合刘知几、章学诚、
22、袁枚、王国维、董桥诸家的见解,领悟其精义并灵活运用于实践,可得散文三昧。 B由于作家个性追求不同,入选的散文风格各异,阅读他们的作品,就是在与不同的人进行对话。 C从 “五四 ”至今的散文可以看出白话文日臻艺术化,艺术的白话文善达意,善表情,有声有色,有光有味 。 D选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既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散文的地位和特点,又为读者介绍了散文欣赏的多维视角。 【小题 2】作者认为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读者提供了五维的欣赏空间,其中第一维指的是 “了解时代世态变化 ”,请概括其它四维的内容。( 2分) 【小题 3】作者引述司空图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名言,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见解?( 4分) 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福建省 中学 高考 热身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