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一秋季期中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滂 沱 /磅 礴 遏 制 /拜 谒 叱 咤 /姹 紫嫣红 B 悄 悄 /悄 然 弄 堂 /玩 弄 下 载 /载 歌载舞 C青 苔 /鞭 笞菲 薄 /绯 闻船 舷 /弦 外之音 D玉 /衣 袂 目 /嗔 怪 栅 栏 /春意阑 珊 答案: A 试题分析: png/pang /y zh/ch qio/ qio lng/ nng zi C ti/ch fi/fi xin D ju/mi chnzh/shn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能
2、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正确认读形声字,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据形定音。据形定音的前提是搞清楚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结合的方式,从而确定其声旁的位置。二是注意不读声旁的形声字。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和汉字写法的变化,在现代汉语中已有 70的形声字不能根据其声旁确定其读音。三是注意同一声旁而读音不同的形声字。有些形声字的声旁相同,而读音不完全相同,这些形声字往往是最容易区分考生能否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字。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惆怅呕 歌风云变幻嘉言懿行 B踌躇编辑桀骛不驯黯然泪下 C屠戮和蔼提要钩玄博闻强识 D旗竿震憾生杀与夺绿树成阴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呕 讴 B骛 骜
3、不驯 D竿 杆 憾 撼 与 予 阴 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首先,要弄清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音同、音近致误;形近致误;音形义均相近致误。其次,要注意辨析错别字的方法: 1以义辨形,区别同音字。2以音辨形,区别形近字。 3根据语境辨形。汉语构词有一个规律,一个词常常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的字双举,如 “貌合神离 ”中的 “貌 ”和 “神 ”相对, “合 ”与 “离 ”相反,在这里若将 “合 ”写作 “和 ”就讲不通了。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最完美无缺的阴谋,最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都有 图穷匕见 的一
4、天。 差别只在于,图是遂自己意愿慢慢打开的,还是被他人强行过早揭开的! B我们学生围在张老师的身边,让他在 60岁大寿时享受着 天伦之乐 。 C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 包罗万象 。 D触摸春天这篇课文 短小精悍 ,语言简洁 ,意境隽美 ,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答案: B 试题分析: 用错对象。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注意积累成语,从形、义、来源出处等方面加以把握,这是解题的基础。成语的使用涉及范围、意义、色彩、对象等方面,特别是一些两用成语;另外,特别要重视对一些
5、常用成语中的关键语素的把握,如 “首当其冲 ”的 “冲 ”, “不负众望 ”的 “孚 ”, “不刊之论 ”的 “刊 ”,提高准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这是高考命题的习惯性 角度。紧紧把握词语所在的具体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加以思考辨析,要考虑成语本身的意义、色彩、范围、对象与语境是否一致,这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变所致。 B给自己定位要有自知之明,因此当有两忌:一是不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二是不能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 C生死疲劳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
6、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D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还必须在建设民族文化和引领世界文化上有所建树,靠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感染力和竞争力,达到 “不战而屈人之兵 ”和 “天下心悦诚服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句,句式杂糅,原因是 所致。 B句不合逻辑, “忌 ”后面不能再加表否定的词。 D句成分残缺, “达到 ”后缺宾语。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下列文 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 33篇,它
7、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B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等五种体例。鲁迅评价它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C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其思想 核心是 “仁 ”。 D中学课本上有不少令人难忘的教师形象,有温柔、热情、公正、热爱学生的蔡云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刚毅、深沉的爱国者韩麦尔先生(歌德最
8、后一课),有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梁启超先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答案: D 试题分析:歌德应为都德。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A级。 点评:文学常识可以课本为着力点,向课外拓展。作为恢复该考点的第一年,想必不会太难,肯定会以课本内容为主 。因此,考生要重视梳理课本 “重要 ”作家作品及文学体裁常识,对单元知识短文及课本后的附录绝不能等闲视之。在熟悉课本上的文学常识后以 “重要 ”为标准,适当向课外拓展。 构建文学常识知识网络。要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方面,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 (或国度 )最有影响的作家作
9、品构建网络。 现代文阅读 境 与 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 “主观情意 ”,不只是 “情 ”,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 “情志 ”这个提法。我所谓 “物境 ”也不等于 “景 ”, “景 ”只是 “物境 ”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 “交融 ”解释为 “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 的这
10、个 “意境 ”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 “境生于象外 ”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 (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 ),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于象外 ”,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 K 的诗: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 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11、。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由象到境,犹如从地面飞升到天空;人站在地上,被周围的东西包围着、壅塞着,所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景物。一旦翱翔于广袤的天空,就能看到超越于具体景物的一片气象。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 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善于读诗和鉴赏诗的人都有类似的体验,读诗进入意境的时候,自己的心好像长上了翅膀,自由地
12、飞翔于一个超越时空的无涯无s水边、河边 )的世界之中。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 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3、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 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云是由水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那飘忽的、变幻的、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它的魅力恰如诗的意境。这恐怕是每一个善于读诗,可以与之谈诗的人都会有的体验。 (选自学术文化随笔 诗学篇 意与境,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意境及相关概念解说不符合原文意
14、思的一项是( ) A意境是艺术家在作品中创造的主观情志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意境可 以使读者沉醉其中。 B诗歌的意境不是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简单组合,而是两者交融后所形成 的能让读者陶醉其中的新的审美境界。 C意境的形成可以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给欣赏者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D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小题 2】对文中材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 “心源为炉,笔端为炭 逐意奔走 ”,意在证明长期以来人们对刘禹锡 “境生于象外 ”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 B借用杜甫 “俯视
15、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这两句诗,意在形象地阐述 “境生于象又超乎象 ”这一诗歌意境鉴赏理论。 C用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最见意境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创造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用 “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飘浮于天上的云 ”这一比喻,是为了准确描述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小题 3】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言论境和象的关系,就必须承认 “境由象生 ”,即刘禹锡所说的 “境生于象外 ”,后人对刘禹锡说法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B “境生于象 ”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不是具体的象之和,而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16、。 C大凡善于读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歌的意境,恰如广袤无垠的世界,读者的心就如长了翅膀,自由翱翔在诗歌本身所创造的和读者所想像的时空之中。 D借鉴英美意象派的 “意象 ”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困境,也更有助于把握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试题分析: “意境一旦形成,即和原来的意象脱离了关系 ”错,意境升华后,意象和意境并非没有关系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 考点要求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出重要概念的意义。所谓 “文中 ”
17、是指理解概念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探究。 “重要概念 ”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具有深层含义、是文章主要说明对象的词语。 “重要概念的含义 ”指的是要解释的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而动态的、和字典有着某种联系的意义。 【小题 2】试题分析: A句对刘禹锡 “境生于象外 ”的理解和发挥是正确的错,引用是为了证明 “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目的在于指出人们引用和发挥境生于象外时的误解。 C句以偏概全,是说明中国 古典诗歌的意境主要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是形象地说明意象和意境的关系,而非 “诗歌意象审美活动时的心理体验 ”。
18、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结构的内容包括线索、段落、层次、开头、过渡、照应、结尾等。文章中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事物的表现和本质特征等,都会反映在文章的结构中。文章的过渡、伏笔、照应等反映事物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文章的详略反映了客观事物 中各种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析文章结构的过程中,就可以探究组成文章的各种材料之间的关系,探究材料反映出的思想。 【小题 3】试题分析: A“境生于象 ”并不等于 “境生于象外 ”。原文:刘禹锡虽然说 “境生
19、于象外 ”,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B第二点属 “境生于象外 ”的含义。 D生硬的搬用英美意象派的理论来解释和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显然没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分析文章的中心,应关注题目所覆盖的范围,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 关键词、重点段,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马君武 马君武,字贵和,广西桂林人,学者,国立广西大学首任校长。 民国初,马君武怀疑宋教仁倒向
20、袁世凯,对宋 “言语讨伐 ”。宋按耐不住性子,打了马君武一耳光,马君武 “奋起还击 ”,重伤宋教仁左眼。宋在医院躺了大半个月,伤口才 “勉强愈合 ”。 1917 年初,国会讨论对德宣战,马君武为反战之中坚,但 “政学系 ”骨干李肇甫却赞成对德宣战。马君武勃然大怒,大 喝道: “放狗屁! ”说罢举杖绕桌追打李肇甫。即便是在对诗赏月的风雅场合,马君武也难脱勇武之气。一次 “南社 ”对诗,马君武被苏曼殊的诗 “噎 ”得半天说不出话, “转羞为怒,急起,奋拳欲殴曼殊 ”,苏诗人竟 “茫然不知所措 ”,幸亏众人劝住。 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都说,马君武虽 “性烈 ”,却有其 “烈 ”的道理。他曾经是孙中山的
21、秘书长,又是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实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如此文人脾性,在政坛自是四面碰壁。因固执己见,马君武曾被国民党开除。后来,国民党广西党部欲为其恢复党籍,就让他填个表。表上有 “何时入党 ”一栏,马君 武却填上 “同盟会章程是我起草 ”,党部的官员们哭笑不得,只得作罢。 他是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等数国文字,又写得一手好诗。共产党宣言的纲领,是他首次译成中文,刊登在民报上。他还是第一个翻译并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 马君武一度任广西省长,但多次与桂系军阀交恶,其座船被军阀袭击,连随侍身边的妻子都中弹殒命。死里逃生的马君武向老友陆费逵痛陈道: “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
22、的 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行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 ” 陆费逵答曰: “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 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去做本行的事业呢? ” 从此,中国政坛上便少了一个 “勇夫 ”,却多了一个雷厉风行的大学校长。 其时,恰逢国立北京工业大学校长空缺,全校学生一致公议,要求教育部任命马君武为校长。他的学生回忆,马校长一到, “久不冒烟之实习工厂,亦浓烟冉冉升空;严冬冷寂之教室与图书馆,亦得有煤生炉取暖,全校员生振奋不已 ”。 在出任广西大学的首任校长后,马君武又奉行 “锄头主义 ”。他要求学生拿起锄头参加建校劳动,既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23、又使家境贫寒的学生通过劳动得到一点报酬,以补贴生活费用的不足。抗战期间,为了让学生适应战斗生活,马君武还大力提倡军训。西大学生过着军事化的生活,戴军帽、扎皮带、裹绑腿,每日三餐,号兵吹号,学生列队进入食堂,有时候还要搞夜间演习。 在用人方面,马君武不拘一格。他从中学教师暑期讲习班中选拔人才,来广西大学担任助教。反之,对不安心本职工作、学生不满意的教师,则不管资历、学识如何,一旦聘期已满,立即予以 解聘。 马君武的同代人,显然很清楚地意识到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这位校长以其改造中国的封建教育体制、极力推广现代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 “北蔡南马 ”之誉。 但这个一度 “恃才
24、傲物 ”的马校长,却多次因学校的工作低下 “勇武 ”的头颅。他曾求张学良为其捐助一笔办学款,张学良拒见,他便在张的公寓门房外呆了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康有为去世后,他的家人将其藏书出售,马君武得知这一消息,立即派人前往,苦苦哀求,才得以花费巨资,将康的藏书收于校图书馆。 1936 年,广西当局改组西大,规定校长由省政府主席兼 任。马君武请求担任理工学院院长,遭拒,只得离开他一手创建的西大。离别前,他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一生做的许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求别人。 1939 年, 59 岁的马君武再度出山,重任国立广西大学校长。他的居所位于校区内杉湖旁,门前是他亲撰的一副对联: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湖北省 部分 重点中学 秋季 期中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