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卷.doc
《2011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卷.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五选三)( 6分) (1)_,_,谁主沉浮 (2)其声呜呜然, _,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 ,_。 (3)民生各有所乐兮, _。 _,岂余心之可惩。 (4)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_, _。 (5)_, _,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答案: (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2)如怨如慕,泣孤舟之嫠妇; (3)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选择题 下列各句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 “简练为
2、文 ”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 “句无可削 ”“字不得减 ”的高水准。 B秋雨湿透了衣 衫,画出了他削瘦凸起的肩胛骨;他的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C入夏以来,长江、黑龙江流域,五风十雨,洪峰连连,水患不断,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D短短几日,对海南的印象只是浮光掠影,但我却坚定了一个信念,加入WTO 之后,我们的祖国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答案: D 下 列对论语和大卫 科波菲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卫 科波菲尔是享誉世界的法国作家狄更斯的代表作,也是他的 “半自传体 ”小说,写大
3、卫的成长史很多都是作家 自己的亲身经历。书中最为大卫敬爱的形象是保姆佩葛蒂,在这个保姆的培养下,大卫刻苦上进,终于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作家。 B能够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句子有很多,如反映他教育公平性的 “有教无类 ”;反映他治学经验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反映他学习的态度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反映学习规律的 “温故而知新 ”等。 C论语 学而篇里有: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大意是:曾子说: “我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检查自己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交朋友是否以诚相待,老师所教学问是否常复习。 ” D论语是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4、,全书共 20篇。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相传,孔子的弟子有 3000人,著名的有 72个。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A强台风袭击这座海滨城市时,呼啸的狂风夹着密集的雨点哗哗地下了起来,一小时后部分地段积水便深达 60厘米,交通一度陷入瘫痪。 B今年 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 区相继爆发了甲型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 紧急应对措施。 C这份工作报告,不仅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 30年来我县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和发展,而且指明了构建我县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方向。 D小品不差钱对 “不差钱 ”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
5、对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自为。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晋、南北朝的笔法传承与充实 书法一独立,就进 入一个以笔法传承与充实为核心的欣欣向荣的时代。笔法传承是书法艺术赖以 发展、繁荣的内在动力。 顾名思义,所谓 “笔法传承 ”,是指书家间对笔法技巧乃至笔法意识的传授与继承。通过笔法传承,历代书家所探求的笔法内容,以及对书法艺术本质的领悟,才不致随身而殒。 东汉以前,文字书写能手之间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字法(文字结构)上,如西汉今古文之争,很大程度源于古文字法的失传。 东汉,书法开始自觉 ,基本笔法形成,笔法的传承从此越
6、来越超脱于字法。且不说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 ”的历史事实,单从历来将笔法神秘化的种种现象中,也不难看出笔法传承在书法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人对笔法无以复加的重视,决非仅仅出于一般所谓东方民族 “崇古 ”的心理。否则,古人对笔法传承尤为青眼相加的事实将无法解释。 那么,为什么众多成就斐然的书家,会以如许的精力来传承笔法? 第一个原因在于人们审美心理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有 “共通感 ”一说,认为“美 ”“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 审美判断里所指的必然性却 只能被称为范式,这就是说,它是一切人对于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这个判断更被视为我们所不能指明的一普遍规则
7、的适用例证 ”。应该说,康德这一看法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书法家热衷于笔法传承,是一种普遍地适合于人们审美心理的、带有一定程度必然性的 “范式 ”,而这种 “范式 ”的确立和完善,需要数代人的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个原因在于,笔法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艺术地欣赏 的东西 这是笔法能代代相传而不厌的根本动力。历代书家之所以 对笔法津津乐道,不惜笔墨铺陈描绘点画的种种奇妙,其唯一原因在于点画本身就是一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 “象 ”,是一种活的存在,而这种味之不尽的生命之 “象 ”,又只有借助于丰富精到的笔法,才能得以完美的表现。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断定:笔法的产生,宣告了书法本体的确立、艺术品格
8、的独立;笔法的传承,推动了书法的蓬勃发展。 确实,对笔法的重视,是魏、晋、南北朝书家之所以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写下光辉一页的根本原因。 【小题 1】对 “东汉,书法开始自觉 ”中 “自觉 ”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书法艺术已经完成了由书写的初级阶段到日臻成熟阶段的过渡。 B书家已经致力于书法技巧的研究,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C基本笔法已经完成,与字法一样成为书家崇尚研习的书写方法。 D笔法的传承已渐趋独立,并成为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小题 2】以下理解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笔法的形成与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它表明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B历代众多书家致力于笔法传承
9、的根本原因,是为了使书法艺术不致随身而殒。 C随着基本笔法的形成,人们在书法学习中,逐渐抛弃字法而争相学习笔法。 D魏、晋、南北朝的书家视书法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认为小至点画,都有欣赏价值。 【小题 3】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 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而魏、晋、南北朝则是一个辉煌的时期。 B书法作为一门 独立的艺术,东汉以前其传承体现在字法上,东汉以后体现在笔法上。 C笔法与字法相比,笔法更能体现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D没有笔法的创立与传承,中国书法就难以发展 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蓬勃发展。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0、2】 B 【小题 3】 B 【小题 1】 A.文中无此信息。 B无 “技艺风格也趋于多样化 ”的信息。 C.“与字法一样 ” 和原文 “皆废仓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 ”的表述矛盾。 【小题 2】 “随身而殒 ”是结果,不是原因。 【小题 3】东汉以前的书法不是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牟宗三 我是在梁先生于重庆北培创办 “勉仁学院 ”时( 1948年)认识他的。 “勉仁 ”是梁先生的斋名,取儒家 “勉于行仁 ”的意义;先前他也以 “勉仁 ”办了一所中学。我是在建校以后去的,在那里待了一年多,所以对梁先生的学问与人格也有一些了解。 他是个了
11、不起人物,从性情、智慧、个人人格各方面来讲,在这种时代 ,要找这种人,已经不太容易了。他的议论不管是对是错,都有真知灼见。他和一般社会上的名人、名流不同,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例如 “乡村建设运动 ”,就是梁先生思想见之于行动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讲说学问而已。 “乡村建设 ”的实践,就他思想的渊源来看,可以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代表。这本书是梁先生应王鸿一之邀,在山东以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为题的演讲稿合辑而成的。那时他还很年轻,不到 30岁。这是当时非常了不起的一本著作,思辨性非常强,自成一家之言,不是东拉西扯, 左拼右凑出来的,而是一条主脉贯串而
12、下,像螺丝钉钻缝入几的深造自得之作,可说是第一流的。 梁先生没出过洋,又不是什么翰林学士,但一样可以讲中西文化问题;黑格尔没到过中国,也不认识中国字,但到现在为止,讲中西文化问题的,没有一个超过黑格尔的,谁能够像黑格尔了解到那种程度的?这就是哲学家的本事了。梁先生讲中西文化,完全出自于他对时代的体认及民族的情感,而这又是承续自他家庭中关心国事的传统。梁先生的父亲梁济(字巨川),在民国七年时,为抗议象征着固有文化的清朝之灭亡,而自杀身亡。 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也是梁先 生格外 关注的文化问题。 究竟,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中国文化在满清统治了三百年之后,从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直难以步上正轨,而源始于
13、十七、八、九世纪近代文明的西方文化,就摆在眼前,应该如何作个抉择? 梁先生曾说 过一句话:要读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保存中国传统。保存文化是对的,那一个民族能否定自己的文化?但想了解中国文化并不容易,读中国文化要义恐怕不如读东西文化其及哲学。 中国文化要义是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简约出来的,哲学味太重了,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再加以申说,否则不易懂。而乡村建设理论虽是他最用心的著 作,企图自农村风俗习惯的横剖面深刻剖析中,归结出中国文化的特征,但是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 “从果说因 ”,是有问题的。这是梁先生一生吃亏的地方,也使他不可能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 梁先生晚年观念已老,也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尤其是文
14、化上。 但是,在文革之时,他却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屈不挠的风骨与气节,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他被批斗时,家具和所有的藏书也都被摧残烧 S,他并没有反抗,只极力要求破坏者让他保留一部字典,因为那部字典是向朋友借来的,烧掉了会对不起他的朋友。虽然最后这部字典还是不能幸免,被烧掉了,但是从 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到他那来自传统知识分子的忠厚的一面。 梁先生在近代中国是一个文化的复兴者,不但身体力行地宣 罅舜 车娜寮宜枷耄 梢运凳墙有 饲宕 暇 00年的中国文化。这是他的一生最有意义的地方,也正是梁漱溟先生象征 “文化中国 ”的意义所在。 (文章有删改) 【小题 1】文章第二段说 “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15、”, “他和社会上一般的名人、名流不同 ”。这样评说梁漱溟的具体理由是什么?( 4分) 答: 【小题 2】文章第四段写到了梁漱溟父亲自杀身亡,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何作用?( 5分) 答: 【小题 3】作者在评述中国文化要 义等著作特点的同时,也指出了梁漱溟的不足。他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分) 答: 【小题 4】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认识 ”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 答: 答案: 【小题 1】有真知灼见;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 “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 【小题 2】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
16、的;是梁漱溟格外关注文化问题的原因;使读者对人物了解更全面。 【小题 3】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乡村建设理论在方法论上 “从果说因 ”;晚年观 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答 “哲学味太浓、方法论上从果说因、观念陈旧、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 ”也可。 【小题 4】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读散文使人聪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分) 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 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 “景点 ”,许多人去长白
17、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 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 透明的,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宁夏银川 中高 第二次 月考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