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福建省泉州一中高二下期期中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 ,完成小题。 (14分 ) 梦里炊烟诗中境 王民选 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
2、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 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 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 “家 ”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 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 “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 ”,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
3、,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 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 “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 “依依墟里烟 ”,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
4、然情思。曹丕提出 “文以气为主 ”,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 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先
5、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 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小题 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 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 2分) 【小题 2】第 段中说 “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分) 【小题 3】第 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6、【小题 4】文章最后一段说 “我们俯仰在 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 “使命 ”。( 5分) 答案: 【小题 1】 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 “炊烟 ”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 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每点 1分) 【小题 1】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 【小题 1】 按照 “清晨 ”、 “中午 ”、 “日色已尽 ”的时间顺序,对 “炊烟 ”展开具体的描写 ,展现出
7、一天之中 “炊烟 ”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 运用拟人手法,通过 “挠醒 ”、 “嬉戏 ”、 “挽起臂膀 ”等词语,将 “炊烟 ”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每点 2分) 【小题 1】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 “炊烟 ”作为 “一种标志性符号 ”的意义所在; 其次, “炊烟 ”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 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 “炊烟 ”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 【小题 1】散文的开头,一般有几种 作用,一种是奠定感情基调。一种是总领全篇,揭示主题。
8、答题时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 【小题 1】答题时要围绕 “游子的乡情 ”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 “故土情结 ”、 “乡情文化 ”的角度作答。) 【小题 1】鉴赏写法,也是就写景顺序,以及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答题时要结合原文具体分析。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作用。 【小题 1】联系上文: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 传承。整合答案:即可。 文言文阅读 孟子阅读考查。( 6分) 孟子曰: “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 ,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
9、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 ” 【小题 1】下列各项中,对以上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中 ”在这里指品德好的人,因为符合中庸之道的人处事能不偏不倚、合乎法度。 B这一段话不仅讲社会教育,还涉及家庭教育。孟子认为,父兄等成年人有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 C “不肖 ”是贬义词,与 “贤德 ”相对而言。 D孟子认为,如果有德才的人不教育无德才的人 ,两类人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大到不能用寸来衡量。 【小题 2】 .孟子又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这与上文的内容是否互相矛盾呢?请你简要说明。(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没
10、有矛盾。孟子认为,在社会教育中,贤能的人有教育他人的责任,要帮助他人共同进步。当然,那种处处以 “老师 ”自居、自以为高明的人,是不能 “相师 ”“相长 ”的。所以二者涉及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小题 1】小到不能用寸来衡量。指差别小。 【小题 1】好为人师的人要有做人师的资本,而那些无德无才的自大之人则不能做老师。 译文: 孟子说: “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抛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课内文言文阅读( 13分
11、)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 儿寒乎?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 “此吾祖太常公宣
12、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 神护者。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凡 再 变矣再:两次 B大母 过 余曰过:拜访,看望 C何 竟 日默默在此 竟:竟然 D 殆 有神护者 殆:大概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A庭中通南北为 一 B东犬 西 吠 C 乳 二世 D吾家读书久不 效 【小题 3】下列对文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是作者年少时学习过的地方,在这里,作者体会
13、到了人生的苦乐悲欣。 B文中描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段难忘的记 忆,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平凡场景,以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D以口头语述说家常事的笔墨与意境,是归有光的一种创造,他的文章比历代的散文更贴近日常生活。 【小题 4】翻译文段中划线句子。( 4分)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 ,墙往往而是。 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等到各位叔伯分家,里里外外设置了很多小门,围墙砌得到处都是。 老婆婆每每对我说: “那儿,你母亲就是站在那儿。 ” 【小题 1】
14、竟:从早到晚。 【小题 1】例句是名词做状语。 A名词做动词。 B与例句同,向西。 C名词做动词。 D名词做动词。 【小题 1】作者对母亲的一段难忘的记忆错,是妪告诉他的。 【小题 1】本题考要翻译能力。 迨译为等到,异爨分家,往往译为到处都是。 每,每每,常常,而译为你的。兹译为那儿。 课外文言文阅读( 15分)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 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 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
15、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 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福建省 泉州 中高 下期 期中考试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