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doc(1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甘肃省甘谷一中高二下期第二次月考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修 葺 ( q)芳 馨 ( xn)奇 葩 ( b)喷 薄 出之( b) B踯 躅 ( zh)摇 曳 ( y)国 殇 ( shng)鼎 铛 玉石( chng) C诡 谲 ( ju) 怆 然( chung) 窥 视( ku) 羁 旅情怀( j) D 霰 雪( xin) 聒 噪( gu)戏 谑 ( nu) 沽 名钓誉( g) 答案: C( 3分) 下面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不管是 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都是不足取的,要义在于 。圆明园的废墟是北京城
2、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 座 的圆明园,多么得不偿失。 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 民族的郁愤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 A修造保存崭新不是 /而是 B修缮保存 崭新不但 /而且 C修缮保管时新不是 /而是 D修造保管时新不但 /而且 答案: B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交管部门首次在长安街上使用交通疏导流动提示牌,以缓解 “两会 ”期间会务交通对社会交通造成的压力。 B由于 “神五 ”至 “神八 ”号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
3、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据资料记载,生长在野外的长尾鸡的尾羽,每年能增长一米左右,而长尾鸡的寿命能活八至十年,所以最长的尾羽能够超过七米。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 /刘斌)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 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
4、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 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 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五四 ”以后, “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
5、以自己的勇气坚称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 然 “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 “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 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 “在 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
6、致的。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 “实吾民族 生死一大事 ”。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 “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 ”。 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 “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他
7、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 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 1937年 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 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 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
8、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 1927 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 “文化托命 ”,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 “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 ”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 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
9、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 1927年开始之后的 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 “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 ”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 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 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 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
10、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 ,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 “续命河汾 ”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 ,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宏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5分) ( ) A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11、 B “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 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而永恒的。 C把 “碑铭 ”和 “挽联序 ”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 国维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 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
12、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的家庭环境分不开。 【小题 2】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6分) 【小题 3】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 6分) 【小题 4】文章结尾说 “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 8分) 答案: 【小题 1】 AD( 5分,答对一点 3分,两点 5分) 【小题 1】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2分)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 性
13、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以及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4分,每点一分) 【小题 1】 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3分) 1927年,王国维逝世 ,遗书中的 “文化托命 ”,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贯穿终生。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3分) 【小题 1】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他在中国历史学术、文化方面所进行的
14、深刻探究,都是卓尔不群的。( 2分)同时,他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2分)以及拯救民族文化的强烈的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2分)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 ( 2分) 【小题 1】 A项,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之中, “囿 ”并非 “局限和禁锢 ”之意。从前文 “五四 以后, 全盘西化 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 ” 等 语句可见, “囿 ”字在此有坚守之意。故 A项错误。 D项, “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 ”一句,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
15、民族精神。从本段整体来看,他认为吸收外来文化, “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 。故题中 “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反对汲取外国文化 ”理解错误。 【小题 1】结合第四段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可答出第一条,结合第八段可推知第二条。 【小题 1】结合文本第七段可概括出答案:,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一是 1927年,王国维逝世 ,遗书中的 “文化托命 ”。 【小题 1】答题思路: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大师的贡献 陈寅恪作为 “文化
16、象征 ”的意义 陈寅恪作为大师的总的价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过传统节日 过节是全世界各民族的普遍文化现象,并非中国独有。英语作 holiday,含有神圣( holi-ness)的意味;日语作 “祭 ”,突出节日活动;但是这些都不如 “节日 ”来得形 象生动。 2005年 11月,韩国的 “江陵端午祭 ”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几年来,每到端午节,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它让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绝不仅仅指空间上的领土。 派定哪些日子作为节日?西方每每同历史上的人事相关,无论是圣诞节、万圣节还是情人节;中国却不是这样
17、。你看:一月一 “元旦 ”,一年中第一个冉冉升起的旭日;三月三上巳,蛇开始活跃了,让我们亲近春水;五月五端午,毒虫百脚需要好好对付,才能平安度夏 原来,中国的节日尽是太阳的、月亮的、星星的、山的、水的 节日,其本质就是一个和谐天人的节日。我国的岁时节日还非常强调 “节物 ”,比如,梅花是新年的节物,桃花是三月三的节物,石榴花是端午的节物,桂花属于中秋,菊花属于重阳。新年的饺子年糕、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端午的粽子、七夕的巧果、中秋的月饼、九月九的重阳糕,包括腊月初八的腊八粥,凡此等等,也同样是 “节物 ”。 传统节日,历来还是国人和谐人事的一个有效的时间节点,是国人沟通人心的一个有效的平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甘肃省 甘谷 中高 下期 第二次 月考 语文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