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河北省冀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安于现状是我们的普遍弱点,在微小甜蜜的小屋中将自己的创造天赋 束之高阁 的人实在难以成为对人类有贡献的人。 B俗话说得好:知错就改不算错, 犯而不校 错中错。我是你的朋友,你做错了事可以对我说,让藏在心灵深处的心事,也出来晒晒太阳。 C王教授开设考古专题课,普及考古学的知识,引起考古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那 坐而论道 的风度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D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发表通告,指出 360公司和腾讯公司之争,将用户利益 置之度外 ,表示将依据职权,
2、会同有关部门对两公司涉嫌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答案: A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A一年前,欧洲一厢情愿地声称重返多边主义的奥巴马将开启欧美关系新时代,但时至今日,欧洲舆论又认为正在翻开欧美疏远的新一页。 B温哥华冬奥会女子 1500米速滑比赛中,比利时选手率先出现了重大失误,周洋趁机超过了她,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冠军。 C此次四部门发布意见对中职困难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 作进行具体部署,是落实本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举措。 D公安机关介入足球打假而形成的威慑力已经显现,但 “风头 ”过后,假球会不会卷土重来 这种担心难道不多余吗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一
3、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春节里延续至今的各种风俗, 。 , 。 , , 。 带有浓郁中国味儿春节习俗也随之播撒到世界各地 凸显自己的文化身份 赋予了这个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万种风情 体现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 海外华人更是通过对传统习俗的呵护 A B C D 答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010年, “东方主义 ”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 德提出的 “东方主义 ”。所谓 “东方主义 ”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 19世纪
4、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 “自认劣等意识 ”。 东方民族里,对 “东方主义 ”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 “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 ”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 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 “精神的冷静与慷慨 ”,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
5、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 “东方主义 ”经验,是以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 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 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 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 “中国性 ”,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关 “共管 ”,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
6、这个方向渗透。于是 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 ”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 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 !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 “自认劣等的意识 ”。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
7、 “东方主义 ”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小题 1】下列关于 “东方主义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西方文化理论中,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 “东方主义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 B “东方主义 ”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C弱者 “ 自认劣等意识 ”的存在,使得 “东方主义 ”话语方式建构成了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 D “东方主义 ”作为一种强者对于弱者的话语方式,它是由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等途径向全球扩散的。 【小题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改变自身在 “东方主义
8、”话语方式中的处境。 B英国学者透纳认为,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只有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 “东方主义 ”才能够终结。 C中国人的 “东方主义 ”经验,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于伊斯兰世界,中国似乎有一种 “中国性 ”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它造成中国的落后、停滞。 D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和西方国家的主观期待也有关系,西方国家有何企图,我们不得而知。 【小题 3】下列对本文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 “精神的冷静与慷慨 ”,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不挑剔,这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B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的逐渐改变,使中国人不再有 “自认劣等的意识
9、”,并能够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西方开始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比如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说明弱者现实权力发 生改变必然会向话语权方向渗透。 D西方的 “东方主义 ”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还需要很长时间。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因果倒置。原文第一段中提到: “东方主义 ” 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 “自认劣等意识 ” 【小题 1】 “经济的改变要以权力的改变为前提 ”错,原文 “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 ”
10、,结合本段内容可知,是说东方在经济改变之后,寻求有权力的改变,才会有东西方的关系的改变, “东方主义 ”才能终结。 【小题 1】 A项 “看似困难,实则容易 ”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 B项 “使中国人不再有 ”“并能够 ”都过于绝对。 D 项 “要真正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 ”不正确,原文是 “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 ”,可见文章强调的是 “西方 ”对 “东方 ”,不是 “相互 ”的, “异文化 ”说成 “不同民族 ”是偷换概念。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 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 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
11、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 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
12、上面写着 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曲。 ” 大师问: “为什么? ”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 12月 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 朱丹答: “没有忘记。 ”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13、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 朱丹说: “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
14、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 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
15、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 “孩子方阵 ”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
16、了 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小题 2】文章中对 “雪 ”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 4】探究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 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 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1】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
17、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小题 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 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 3 分)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 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 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3分) 【小题 1】作用: 这句话交代了
18、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 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人物形象)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主题)(每点 2分) 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小题 1】 B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 朱丹 “小心谨慎地 ”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D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
19、够理解他,接受他。 【小题 1】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 2分 【小题 1】此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 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扣住民族精神、国家
20、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永恒的教书匠 季羡林 晚近,季羡林先生的头衔,除了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通常还有一项“国学大师 ”。为此,有人在报上陈辞,认为 “季羡林的专业是佛学和梵文研 究,算不上国学大师 ”。有人又撰文反驳,认为 “传统国学的许多重大领域季羡林都涉及到了,绝对称得上是国学大师 ”。 2007年 5月,中央电视台拍摄季老的专题,拿我作陪衬,其间就提到了这段公案,问我怎么看。卑之无甚高论,窃以为,这事不值得争辩,在东西融会、环球一村的 21世纪的今天,国学大师也者,既不应是一味钻故纸堆的冬烘先生,也无所谓荣辱褒贬。要我说,季羡林就是季羡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河北省 冀州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