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2010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0年广东省执信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共 10分) ( 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 。(离骚) ( 2)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氓) ( 3)羁鸟恋旧林, 。开荒南野际, 。(归园田居) ( 4)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归园田居) ( 5) ,枉用相存。 ,心念旧恩。(短歌行)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坍圮( tn p)亘古( gn)熨帖( yn ti)云翳( y) B袅娜( nio)阒黑( q)裙裾 ( j)作揖( j) C回溯( shu) 山坳( o )疙瘩(
2、g da)胳肢窝( g) D绸缪( chu mu)樯桅( wi)害臊( so) 璀璨( cu cn)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在游泳池里,游泳教练耐心地示范,仔细地讲解,不厌其烦地纠正同学们不规范的动作,大家受益匪浅。 B第一次参加执信校运会,高一年级同学显得格外兴奋,特别是我们班几位运动健将,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些差强人意。 C在电视媒体想方设法搏出位,以求一夜成名,从而换取可观的经济利益,在大陆这种现象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木子李、芙蓉姐姐之流。 D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江河日下,险象环生,所幸中国经济上升的强劲势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3、了这场危机。 答案: B 从表达效果看,下面一段话横线处所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我的楼上望出去,马鞍山奇拔而峭峻, 于东方,使朝暾姗姗来迟。鹿山 而逼近, 的肩膂遮去了半壁西天, 黄昏早半小时来临,一个分神,夕阳便落进他的僧袖里去了。 A屏肃然高耸使 B立巍然高耸催 C屏巍然魁梧催 D立肃然魁梧使 答案: C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君尔妾亦然作计乃尔立 B君既若见录府里见叮咛 C纫秋兰以为佩以我应他人 D我欲与君相知恐年岁之不吾与 答案: C 联系课文,找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漏了他愉悦的心境。 B月光如流水一般,
4、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C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 D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
5、,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 “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 “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 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 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 “你从哪里来 ”和尚答: “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 “
6、湖水是不是在泛滥 ”答: “湖水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 “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 ”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 “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 “何劫中不曾泛滥 !”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 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 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 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 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
7、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 !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 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 。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 “
8、与尔同销万古愁 ”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 “何不随其流而逐 其波 ”的那一位,到 “惯看秋月春风 ”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 !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
9、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 。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16【小题 1】文中 “汨罗 ”的概念含有多重意义,请写出其中两种 (每种不超过15个字 )。 (4分 ) 17【小题 2】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4分 ) 18【小题 3】 “渔翁 ”是怎样的一种人?作者写渔翁这个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5分 ) 19【小题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10、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 “圣徒 ”与 “疯子 ”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 “禅家公案 ”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 “嵇康的汨罗江 ”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 答案: 【小题 1】 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 2、屈原的精神世界 3、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 4、屈原殉国之处。 【小题 2】愤世
11、嫉俗(愤怒)、惆怅、索然 (失望) 【小题 3】寓意 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 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 【小题 4】 AE 【小题 1】略 【小题 2】此题难度不大,这些表情感的词均能在文中找到。 【小题 3】略 【小题 4】 A、汩罗江水的味道苦涩的并不仅是因为江水 “混黄而不清澈 ”,更是因为它包含了屈原 “愤世嫉俗的味道 ”。 E、 “因而决定 ”错了。作者结尾说 “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汩罗 ”只是牢骚话。注意文中的: “说不定 ”。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 小题。 辛公义,陇西狄
12、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 ,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 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 。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 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 ,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 “死 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广东省 中学 高一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