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考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考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考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年河南省平顶山市中考第二次调研测试(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用粮食酿造酒 B用石墨作铅笔芯 C用铜丝作导线 D用干冰作制冷剂 答案: A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用粮食酿造酒,利用的是粮食发酵会产生酒精的性质,是通过生成酒精这个化学变化来表现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正确; B用石墨作铅笔芯,利用的是石墨的深灰色的颜色和质较软(易 留下痕迹)的性质,属于石墨的物理性质,错误; C用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铜的物理性质,故错
2、误; D用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属于干冰的物理性质,故错误。故选 A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下列图像与所对应的实验相符的是 【 】 A向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 B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 应 C加热二氧化锰和氯酸钾的混合物 D向稀 H2SO4中滴加 BaCl2溶液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具体变化时的物质量的关系,结合图像分析判断。 A、向硫酸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酸性会减弱, pH值会变大,但由于其始终为酸液,故 pH将无限接近 7但不能等于或大于 7
3、,错误; B、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即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故氢气的质量会从 0开始,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增大,直至完全反应,错误; 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氧气的逸出,故随反应的进行,固体剩余物的质量会变小, 由于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则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会变大,直至反应完全,正确; D、向稀 H2SO4中滴加 BaCl2溶液,二者一接触即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盐酸,故沉淀会从一开始就有,并不断增大直至完全反应,错误。故选 C 考点:溶液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金属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4、 点评:本题是化学反应中定量关系和图象相结合的题型,题目难度较大;要准确解答此类题,关键要对化学反应知识熟练,并能结合图象的数学意义,综合考虑;图象的意义要抓住三点: 抓 图象的起点, 抓图象的终点, 抓图象的变化过程。 下列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 】 A高温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 B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C镁与稀盐酸反应 D一氧化碳燃烧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化学反应发生时伴随的能量变化进行分析。 A、碳和二氧化碳需要在高温下才能反应,说明该反应是吸收热量的,正确; B、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错误; C、镁与稀盐酸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错误; D、一氧化碳燃烧,是发
5、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错误。故选 A 考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反应发生时伴随的能量变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为探究铁的化学性质,小宇同学将盛有铁屑的试管塞上蓬松的棉花,然后倒置在水中。数天后,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铁屑不生锈,试管内液面上升 B铁屑不生锈,试管内液面高度不变 C铁屑生锈,试管内液面高度不变 D铁屑生锈,试管内液面上升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故盛有铁屑的试管塞上蓬松的棉花,倒置在水中后,由于铁能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故数天后,铁会生锈;由于铁生锈消 耗了试管中的氧气,故试管内的
6、压强变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试管内液面上升。故选 D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点评:本题是一道理化结合题,理解和熟练掌握铁生锈的条件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突发事件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 】 A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B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查看 C房间着火,立即开窗通风 D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安全常识进行分析判断。 A、油锅着火,要立即盖上锅盖,这样能起到隔绝空气而灭火的作用,正确; B、煤气泄漏,不能 立即开灯查看,因为煤气泄漏后弥漫在空气中,很可能到达爆炸极限,而开灯的瞬间会产生电火花,则可能引发爆炸;所以,应首先关闭阀门,
7、再开窗通风,降低煤气在空气中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错误; C、房间着火时,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否则会增大空气对流,使燃烧更充分,错误; D、电器着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否则可能引发触电事故,需先切断电源,再扑灭火灾,错误。故选 A 考点:常见的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点评:关注生命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点,也是化学考查的重点,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相关方面的知识;要知道当意外发生 时,合理的救护措施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而盲目乱动非但于事无补,甚至会使损失更大。 人们的衣、食、住、行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衣料中的棉、羊毛等不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B食用加碘
8、食盐和强化铁酱油可补充某些人体必需微量元素 C建高楼大厦用到的钢和生铁属于铁的两种单质 D机动车辆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可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化学知识,结合生活常识分析判断。 A、衣料中的棉、羊毛等都是天然纤维,不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正确; B、铁、碘两种 元素均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食用加碘食盐和强化铁酱油都可补充这两种微量元素,正确; C、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不是铁的单质,错误; D、汽油的燃烧会生成氮与硫的氧化物而污染环境,而天然气的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故用天然气代替汽油作燃料可减少空气污染,正确。故选 C 考点: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生铁和钢
9、,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点评: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化学基础知识,还要能将其灵活地和生活常识相结合运用,并使之真正服务于生活。 下图所示的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 A点燃酒精灯 B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 C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D取用液体药品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错误; B、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要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错误; C、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要竖直放置在试管口上方 1cm处,不能伸入到试管内,否则会污染胶头滴管 ,进
10、而会污染试剂,错误; D、倾倒液体时,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剂瓶口要紧靠试管口,标签要向着手心慢慢倾倒,正确。故选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欲除去 CO2中混有的少量 CO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A由于 CO2气体不可 燃,不助燃,故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所以其中的杂质 CO气体很难被点燃,错误; B由于 CO2气
11、体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而杂质 CO不反应,故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不能除去杂质,错误; 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 CuO,杂质 CO会与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气体,而主要物质 CO2气体不反应,故能除去杂质,正确;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 CO2气体会与之反应生成 CO,而 CO不反应,错误。故选 C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一般的除杂质题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反应时不能加入新的杂质,这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得知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下列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12、】 A水通电分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木炭,得知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C天然气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D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显红色,说明石蕊试液能使酸变红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水通电分解时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 是纯净物,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物,错误; B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木炭,得知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正确; C天然气能在氧气中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是可燃性,错误; D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硫酸中溶液显红色,说明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错误。故选 B 考点:水的组成,碳单
13、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氧气的化学性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点评:本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属于对基本化学计算的考查,只要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计算的公式,即可正确作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产生白烟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甲烷、硫、铁、镁等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的火焰,正确;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空气中不燃烧,错误; C、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
14、,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有大量白烟产生,正确;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故选 A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填空题 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用一种溶液就可将 NaCl、 HCl、 NaOH三种溶液一次性鉴别出来,该溶液是 。 答案:石蕊试液 试题分析: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石蕊试液变
15、色,因此可利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这三种溶液。 考点:酸、碱、 盐的鉴别 点评:熟记常见物质的酸碱性和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 20 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实验。 根据右图 KNO3的溶解度曲线,结合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 1) 50 时, 100 g水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g。 ( 2)充分搅拌后。可观察到: A中无剩余固体, B中 。 ( 3) A E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是 。(填字母) 答案:( 1) 85.5( 2)有剩余固体( 3) BE 试题分析:( 1)由 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5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85.5g,所以此温度下
16、l00g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85.5g。 ( 2)由 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20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31.6g,故 20 时,向100g水中加入 40gKNO3固体,不能全部溶解,故 B中固体有部分未溶解。 ( 3)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 20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31.6g, 50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85.5g。 A、根据 20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31.6g,可判断此时在 100g水中加入 20gKNO3固体全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16.7%; B、 20 时,在 100g水中加入 40gKNO3固体,只能溶解 31.6g,因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河南省 平顶山市 中考 第二次 调研 测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