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苏州市星海中学九年级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苏州市星海中学九年级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苏州市星海中学九年级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苏州市星海中学九年级中考二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估测中学生的数据,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脚的长度约为 250mm B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 1.1 km/h C体重约为 500kg D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 2s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 20cm,脚的长度比此数值大一些,在 25cm=250mm左右此选项符合实际; B、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在 1.1m/s4km/h,而不是 1.1km/h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C、中学生的质量在 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 500N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D、人的脉搏正常情况下 1min跳
2、动 75次,所以跳动一次的时间不到 1s此选项不符合实际 故选 A 考点:长度的估测;质量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体的数据的了解情况,本题告诉我们一定要对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做到熟知,以免闹了笑话自己还不知道 柱状容器内放入一个体积大小为 200cm3的柱状物体,现不断向容器内注入水,并记录水的总体积 V和所对应的水的深度 h,如下表所示,则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A物 体的底面积 为 8cm2 B容器的底面积 为 12cm2 C物体的密度为 0.7103kg/m3 D物体所受到的最大浮力为 1.4N 答案: B 试题分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 h
3、从 5-10cm, 水的体积变化: V=( S2-S1)( 10cm-5cm) =60cm3, h从 22-25cm, 水的体积变化: V=S2( h6-h5) =60cm3, 即: S2( 25cm-22cm) =60cm3, 解得: S2=20cm2,代入 得: S1=8cm2,故 A正确、 B错; ( 2)柱状物体的体积: V 物 =S1H, 柱状物体的高: ; 如果柱状物体的密度大于或等于水的密度,在加水过程中柱状物体将静止在容器底不会上浮,容器内水的体积变化应该与 h的变化成正比,由表中数据可知器内水的体积变化应该与 h的变化不成正比,所以柱状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随着水的增多
4、,柱状物体将漂浮在水面上, 设柱状物体浸入的深度为 H 浸 , 当 h6=25cm时, 水的体积: S2h6-S1H 浸 =360cm3, 即: 20cm225cm-8cm2H 浸 =360cm3, 解得: H 浸 =17.5cm, 此时排开水的体积: V 排 =S1H 浸 =8cm217.5cm=140cm3, 柱状物体漂浮, 水 V 排 g=物 Vg, 即: 1103kg/m3140cm3g=物 200cm3g, 解得: 物 =0.7103kg/m3,故 C正确; ( 3)此时受到的浮力最大: F 浮 =水 V 排 g=1103kg/m314010-6m310N/kg=1.4N,故 D正确
5、 故选 B 考点:阿基米德原理;密度的计算;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为选择题,实质是以复杂的力学计算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漂浮条件的掌握和运用,根据表中数据确 定最后柱状物体的状态是本题的关键 小明乘坐索道到山上游玩,每隔 1min能遇见 6部缆车,已知索道单程距离为 2160m,缆车的速度保持 1.2m/s,则整个索道上的缆车总数为 A 150部 B 180部 C 300部 D 360部 答案: B 试题分析:( 1)小明相对于迎面而来的缆车速度 v小明 =2v缆车 =21.2m/s=2.4m/s, 索道单程距离 s=2160m,小明上山所需时间 ; ( 2
6、)小明上山时,看到的单程缆车数为 6部 /min15min=90部; 索道有上山索道与下山索道,整个索道是双程的,整个索道上的缆车总数为 90部 2=180部 故选 B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以生活中的索道缆车为题材,考查了速度公式变形公式的应用,求出小明相对于对面缆车的相对速度是解题的关键;解题时要注意,索道是双程的,缆车总数是单程索道上缆车数量的两倍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 S,灯 L亮,一段时间后灯 L熄灭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且只发生在灯 L或 R上现用一只规格相同且完好的灯 L替换灯 L,正确的判断是 A若灯 L亮,则灯 L一定断路 B若灯 L不亮,则电阻 R一定断路 C若灯
7、 L亮,则灯 L一定短路 D若灯 L不亮,则电阻 R一定短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用一只规格相同且完好的灯 L替换灯 L: 若是灯断路,其它地方完好,换上新灯泡后能发光; 若是灯短路,其它地方完好,换上新灯泡后能发光; 若是电阻断路,换上新灯泡后电路还是断路,不能发光; 若是电阻短路,其它地方完好,换上新灯泡后能发光; 由此可见,换上新灯泡 L后能发光,是灯断路,灯短路或电阻短路; 换上新灯泡 L后不能发光只能是电阻断路,故 B正确 故选 B 考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 路故障中的应用 点评:故障在灯或电阻上,了解它们短路或断路时对电路的影响是本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两个并排且深度相同的水池
8、,一个未装水,另一个装水,在两池的中央各竖立一长度相同且比池深略长的标杆,此时,阳光斜射到水池下列关于两水池中标杆的影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池中标杆影子长度相同 B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C未装水的池中标杆影子较长 D装水的池中标杆没有影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中,对于没有装水的情况下,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在杆的后方会形成影子; 但是对于装水的情况来说,从杆的顶端射过的光线到达水面处会发生折射,由于在水中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光线(沿直线传播的情况)更靠近杆,故此时影子的长度会变小 故选 C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点评:光从一种透明介质中斜射
9、向另一种透明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在发生光的折射时,一般是在光速大的介质中的角大,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 s-t图像如图所示 a、 b、 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 5s甲、乙间的距离大于 2m,则 A乙的 s-t图可能为图线 a B乙的 s-t图一定为图线 c C甲的 s-t图可能为图线 b D甲的 s-t图一定为图线 a 答案: D 试题分析:( 1)由图象知:对应同一时间 t(如 t=4s) a、 b、 c的路程关系为Sa Sb Sc, 由速度公式 可知, Va Vb Vc; ( 2)由 s-t
10、图象知, t=5s时, Sa-Sb 3m 2m, Sa-Sc 4m 2m, Sb-Sc 2m; ( 3)由( 1)、( 2)可知甲的图象一定是图线 a;乙图象可能是图线 b,也可能是图线 c; 故选 D 考点:速度 与物体运动 点评:本题是一道物体的 s-t图象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分析清楚图象,由图象找出路程 s与时间 t的对应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如图所示的四个实例中,目的是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浴室脚垫做得凹凸不平,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脚和脚垫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不符合题意 B、轮滑鞋装有滚轮,是用滚动代替滑动减小鞋和地面之
11、间的摩擦力,便于滑行符合题意 C、防滑地砖表面做得较粗糙,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脚和地砖之间的摩擦力, 防止滑倒不符合题意 D、旅游鞋底有凹凸的花纹,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鞋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滑倒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分析在生活中怎样增大和减小摩擦力 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时,为了方便时间的测量,选用锥角较大的纸锥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电筒对着棋子
12、照 C在估测大气压值时,为了便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选用较大容积的注射器 D在探究红外线的热效应时,为了使温度计示数变化明显,将玻璃泡涂黑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锥角大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增大,测量结果更准确此选项合理; B、物体成像要清晰,就必须让物体(棋子)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而不是让平面镜(玻璃板)上有足够的光线此选项合理; C、大气压变化值不变,注射器容积越大,测力计变化越小此选项不合理; D、用温度计观察红外线的热效应时,把玻璃泡涂黑,是因为黑色吸热速度最快,可以使示数变化明显此 选项合理; 故选 C 考点:物理学方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同学围绕 “对实验
13、进行优化改进 ”这一中心,逐项分析,判断正误 早晨看见草叶上的露珠,露珠的形成原因与下图中相同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冰是液态的水变成固态是冰,是凝固现象,不合题意 B、露和雾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符合题意 C、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不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生 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物态变化知识是中考必考的知识点,需要掌握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物态变化与理论联系起来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 “开灯 ”、 “关灯 ”,其物理含义是
14、 A开灯和关灯都是指闭合开关 B开灯是指断开开关,关灯是指闭合开关 C开灯和关灯都是指断开开关 D开灯是指闭合开关,关灯是指断开开关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们常说的 “开灯 ”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 “关灯 ”是指断开开关,断开电路; 故选 D 考点:物理常识 点评: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说法与物理学中的科学说法不同的还有:日常生活中说的 “物重 ”,与物理学中的 “质量 ”含义相同;而物理学中的 “物重 ”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 关于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做 “B超 ”检查 B电视信号的发射与接收 C用微波炉加热食品 D使用手机打电话 答案: A 试题分析: B、电视信
15、号的发射与接收; C、用微波炉加热食品; D、使用手机打电话都是利用电磁波在工作的 A、做 “B超 ”检查, “B超 ”是利用超声波来工作的,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 故选 A 考点:电磁波的传播 点评:此题是考查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要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 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日食的形成是月亮转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对照选项可进行分析判断 A、看到斜插入水中的铅笔好像折断了,是光的折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B、手影的形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符合题意; C、看露珠下的叶脉,叶脉变粗,是露珠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
16、属光的折射,不符合题意; D、平静的水面能形成岸上景物清晰的像,是利用了光的反射,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点评:本题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实验题 小明在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的实验中,将系于卡片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并在两个线端挂上相同的钩码当卡片静止时,发现拉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甲所示),于是他得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可以不在同一直线上,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要得到 科学的结论,请你给他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是: ; 答案:卡片受到
17、重力 用轻质卡片(或增加钩码的拉力) 试题分析:卡片的质量太大,重力大,竖直方向的力影响了作用在卡片水平方向的力,所以探究结果出现问题,实验时换成质量小的小卡片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点评:探究二力平衡时,器材选择的和操作,例如选择小卡片、定滑轮、两端挂质量相等的钩码、为何要扭动一个方向等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和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装置 ( 1)在利用甲图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的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 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了玻璃板的 (填物理属性的名称),从而能便于确定 的位置; ( 2)下面表格中的数据是一位同学测量的四组像和物体到玻璃板的距离
18、,实验中刻度尺的使用以及读数均正确但是分析数据时发现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你认为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 A选用的玻璃板太厚 B选用的玻璃板太薄 C在判断蜡烛 B与蜡烛 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出现了较大偏差 3636+ 实验序号 1 2 3 4 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15.30 23.02 25.60 28.50 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cm 15.30 23.15 25.60 28.50 ( 3)在利用乙图装置做 “验证凸透镜成实像规律 ”的实验时,陈刚把蜡烛离凸透镜 90cm移动到 120cm时,发现像几乎在离凸透镜 5cm的地方,他判断凸透镜的焦距是 _cm,理由是: _接着他把凸
19、透镜放在如图示 A位置时,光屏应向 M点的 _(左 /右)侧移动,才能接收到一个清晰的像;若固定光屏的位置于 M点不动,要使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他应把蜡烛向 A点的 _(左 /右)侧移动,当蜡烛移动到如图示 B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这时,通过透镜向烛焰同侧观察,能看到烛焰放大的虚像,若把蜡烛放到 B点 _(左 /右)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答案:( 1)透光性、 像 ( 2) C ( 3) 5 物距大于 10倍焦距,像距约等于焦距 左 右 左 试题分析:(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透过玻璃板确定像的位置; ( 2)造成误差的原因是多方
20、面的,例如:描的点不对应;玻璃太厚,成两个像;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等,因第二组的数据有较大的偏差,所以 造成这个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没等到像完全重合就测量; ( 3) 从 “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 90cm处移至距透镜 12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 5cm”,可知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远远大于二倍焦距时,像距稍大于焦距,所以透镜的焦距约为 5cm;因为当物距大于10倍焦距时,像距会约等于焦距 蜡烛放在 A位置时,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光屏现在的位置可知,要向左移动光屏,才能确保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21、光屏位置在 M点不动,此时 的像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对应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所以蜡烛要靠近凸透镜的方向即 A点向右移动; B点的位置小于一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 u 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物体距离凸透镜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大所以若把蜡烛放到 B点左侧,可以使虚像更大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点评:本题考查了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三种成像情况、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这三种 知识点经常出现,一定要熟练掌握 下列甲图是某实验小组探究小灯泡
22、功率所用的器材,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2.5V,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 10 (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甲图实物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小灯泡亮度变亮,连线不能交叉 ( 2)该组同学连接好电路,将滑片 P 移到 A 端,并用开关试触,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并调节滑片 P,虽然两表示数能够发生变化,但发现灯泡电压无法降低到 2.5V,其原因可能是 _ ( 3)解决问题后,在实验过 程中记录同学不小心漏填了一个电压的数据如图乙所示,请你读出该电压值填入表中的空格处 ( 4)从表中数据可算出该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_W 答案: ( 1) ,有一处错误扣 1分, 2分扣完为止 ( 2)
23、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太小。(或电源电压太大) ( 3) 1.7 ( 4) 0.625 试题分析:( 1)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灯泡的额定电流约为,所以电流表选 0 0.6A的量程,且与灯泡串联;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小灯泡亮度变亮,则右下方接线柱与开关相连,如下图所示: ( 2)闭合开关,并调节滑片 P,虽然两表示数能够发生变化,但发现灯泡电压无法降低到 2.5V,其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太小(或电源电压太大); ( 3)由图乙可知,电压表量程为 0 3V,分度值为 0.1V,电压表示数是 1.7V: ( 4)由表中数据可知,灯泡的额定电压 U=2.5V对应的电流值是 I=0.25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苏州市 中学 九年级 中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