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九年级3月适应性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九年级3月适应性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九年级3月适应性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省锡中实验学校九年级 3月适应性练习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小石头 ”,说明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D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 C 试题分析: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小石头 ”,说明声波能够传递能量。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 “小石头 ”,说明
2、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不合题意;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不合题意; C “闻其声而知其人 ”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符合题意; D市区内某些路段 “禁鸣喇叭 ”,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不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点评:在此 题注意了解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能够传递能量,声音的三个特性的区别,及如何减弱噪声。 图甲是某生产流水线上 的产品输送及计数装置示意图。其中 S为激光源,Rl为光敏电阻 (有光照射时,阻值较小;无光照射时,阻值较大 ), R2为定值保护电阻, a、 b间接 “示波器 ”(示波器的接入对电路无影响 )。水平传送带匀速前进
3、,每当传送带上的产品通过 S与 Rl之间时,射向光敏电阻的光线会被产品挡住。若传送带上的产品为均匀正方体,示波器显示的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己知计数器电路中电源两极间的电压恒为 6V,保护电阻的阻值为400。 则 ( ) A每 1 h通过 S与 Rl之间的产品个数为 6000个 B有光照射和无光照射时保护电阻 R2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1:2 C有光照射和无光照射时光敏电阻的阻值之比为 1:2 D有光照射时光敏电阻 Rl的阻值为 800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甲图可知,两电阻串联,根据题意可知有光照射时光敏电阻 R1阻值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
4、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 R1两端电压的变化;由图象知 R1的电压 U1=2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求出 R2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和求出 R1的电阻。 R1无激光照时, R1与 R2串联,由图象可得 R1的电压 U1=4V,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 R2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和此时 R1的电阻,即可得出有光照射和无光照射时保护电阻 R2两端的电压之比和光敏电阻的阻值之比。由图象可知:每经过 0.6s,就有一个产品通过计数装置,可以求出平均每小时通过的产品个数。 由图象可知:每经过 0.6s,就有一个产品通过计数装置。 ,故 A正确。 R1无激光照时,由图
5、象可得 U1=4V, U2=U-U1=6V-4V=2V, 所以,有光照射和无光照射时保护电阻 R2 两端的电压之比 U2: U2=4V: 2V=2:1,故 B不正确; ,此时电阻 R1的阻值:, 所以,光照射和无光照射时光敏电阻的阻值之比 R1: R1=200: 800=1: 4,故 C不正确; 由甲图可知: R1、 R2串联,由光敏电阻有光照射时阻值较小可知,当有光照射时, R1 的阻值变小,电路的总电阻变小;根据 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根据 U=IR可知, R2两端的电压变大;根据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可知, R1两端的电压变小,即 R1两端的电压较低,由图象知 R1的电 压 U
6、1=2V,则 U2=U-U1=6V-2V=4V,电路中的电流: ,光敏电阻的阻值: ,故 D不正确。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的灵活应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欧姆定律的灵活应用。关键是根据欧姆定律结合光敏电阻随光照的变化从图象中得出有无光照和无光照时对应的电阻、电压。 如图所示是一手压电筒,按压手柄,塑料齿轮带动线圈内磁性飞轮高速旋转,使灯泡发光。下列四图中与这一过程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可制成发电机,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手压电筒按压手柄,产生电流使灯泡发光,说明塑料齿轮带动线圈内磁性飞轮高速旋转,将
7、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题中四个装置中: A、说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B、说明发生了电磁感应现象; C、说明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 D、说明电流产生磁场;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正确分析手压电筒的原理及各装置表明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2012年 3月 25日,卡梅隆乘坐 “深 海挑战者 ”号深潜器潜入马里亚纳海沟11000m深处下潜过程中,卡梅隆发现深潜器发生越来越明显的收缩,则深潜器受到的海水压强和浮力的变化情况是(设海水密度不变)( ) A压强越来越大,浮力越来越小 B压强越来越大,浮力越
8、来越大 C压强越来越小,浮力越来越小 D压强越来越小,浮力越来越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 P=gh可求压强的变化,根据浮力公式 F 浮 =gV排 可求浮力的变化。 下潜过程中,深度越来越大,根据公式 P=gh可知,所受液体压强越来越大;下潜过程中,卡梅隆发现深潜器发生越来越明显的收缩,则说明深潜器的体积变小,故根据浮力公式 F 浮 =gV排 可知,浮力变小。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压强和浮力。 点评:本题考查液体压强和浮力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知道影响液体压强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深度,影响浮力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容易出错的一点是液体的深度指的是该点离液面的垂直距离
9、。 如图所示的家庭照明电路,已知其中一只灯泡的灯头接线处存在故障电工师傅为查明故障,在保险丝处接入一只 “220V 40 W”的灯泡 L0 当只闭合开关 S、 S1时,灯泡 L0和 L1都呈暗红色(比正常发光状态暗得多);当只闭合开关 S、 S2时,灯泡 L0正常发光, L2不发光由此可以确定 ( ) A L1灯头接线处断路 B L1灯头接线处短路 C L2灯头接线处断路 D L2灯头接线处短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将 “220V、 40W”的电灯按表格中提供的接法接入电路,是把此灯串连接入电路。 若电灯恰能正常发光,说明开关闭合的那条支路短路,使该灯直接接在电源上;若电灯比正常发光暗,说明
10、开关闭合的那条支路的灯与该灯串连接入电路,所分电压低于 220V,这条支路正常;若电灯不发光,说明开关闭合的那条支路有开路。据此分析判断。当只闭合 S、 S1时 L0和 L1都呈暗红色,是因为 L1与该灯串连接入电路,所分电压低于 220V,所以 L1正常;当只闭合 S、 S2时, L0正常发光, L2不发光,是因为 L2被短路,使 L0直接接在电源上,正常发光。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路的检查。 点评:明确当把检测灯串连接在保险丝处时,出现三种现象(检测灯正常发光、发光暗、不发光)的原因是本题的关键。 在下列实验或装置所示的情景中,能量转化情况相同的是( ) A丙和丁 B甲和丙 C
11、甲和乙 D乙和丁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各实验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可知能量的转化情况,则找出转化情况相同的即可。 甲是将机械能转化内能;乙为做功冲程,则为内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丙消耗电能转化为内能,为电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丁通过加热使活塞飞出,为内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故能量转化相同的为乙与丁;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能量转化。 点评:在分析能量转化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中消耗了哪些能量,同时主要产生的哪些能量,则可知能量的转化方向。 石墨烯又称单层墨。最近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由多层石墨烯制成的交替散热通道,解决了在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半导体材料散热的难题。这利用的是石墨烯的 ( )
12、A熔点高 B硬度大 C导热性好 D导电性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的石墨烯是一种新发现的材料,它的物理性质是拉力好、导电性和导热性好、硬度大、熔点高等,根据它的这些特性我们就能知道它的用途。石墨烯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故适合做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的半导体材料,解决了在交通信号灯和电动汽车中使用半导体材料散热的难题。C符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石墨烯的物理性质。 点评:这是一道关心科技发展的一道较简单的基础题解题时一定要从题目中给出的材料的特性入手。 流行歌曲青花瓷因其浓浓的复古中国风而颇受广大歌迷喜爱。晓婷同学从物理角度解读歌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天
13、青色等烟雨 ”,雨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 “炊烟袅袅升起 ”,炊烟随风飘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 “月色被打捞起 ”,水中月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D “冉冉檀香透过窗 ”,闻到檀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是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现象, “天青色等烟雨 ”,雨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炊烟袅袅升起 ”,炊烟随风飘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月色被打捞起 ”,水中月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冉冉檀香透过窗 ”,闻到檀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 。 A “天青色等烟雨 ”,雨是水蒸气遇冷液化
14、形成的 不合题意; B “炊烟袅袅升起 ”,炊烟随风飘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不合题意; C “月色被打捞起 ”,水中月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不合题意; D “冉冉檀香透过窗 ”,闻到檀香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光的反射和分子的运动。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了解物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光的反射和分子的运动等知识。 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时,为了方便时间的测量,选用锥角较大的纸锥 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
15、,用手电筒对着棋子照 C在估测大气压值时,为了便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选用较 大容积的注射器 D在探究红外线的热效应时,为了使温度计示数变化明显,将玻璃泡涂黑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纸锥的锥角不同受到的阻力大小也不同;人眼能够看清物体,是因为物体有光线进入人眼,探究平面镜成像时,观察的是棋子,而不是平面镜;温度计测试不同光的热效应时,可以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涂黑,从而使示数变化更加明显;用弹簧测力计和注射器测量大气压时,注射器容积越大,测力计变化越小,测量误差越大。 A、锥角大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增大,方便时间的测量。此设计合理; B、物体成像要清晰, 就必须让物体(
16、棋子)有足够光线射向平面镜才能成像,所以用手电筒对着棋子照。此设计合理; C、大气压变化值不变,注射器容积越大,测力计变化越小。此设计不合理。 D、用温度计观察红外线的热效应时,把玻璃泡涂黑,是因为黑色吸热速度最快,可以使示数变化明显。此设计合理;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综合知识。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同学逐项分析,判断正误。 如图是某同学放在水平课桌上的一摞书,下列关于取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缓慢将甲书水平抽出需要的力大于缓慢将乙书水平取出需要的力 B缓慢将甲书水平抽出需要的力等于缓慢将乙书水平取出需要的力 C非常迅速地将甲书或乙书水平抽取出,它们上面的书都会倒
17、D非常迅速地将甲书或乙书水平抽取出,它们上面的书都不会倒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图片和选项中的描述可知,前两个选项主要应从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角度考虑,看甲乙两书受到的压力是否相同;后两个选项主要应从惯性的知识角度考虑,以判断将书迅速抽出后可能发生的情况。 读图可知,甲书在中间层中,乙书在更底层中,因此,它们表面受到的压力不同,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乙受到的摩擦力会更大,故 缓慢将甲书水平抽出需要的力小于缓慢将乙书水平取出需要的力,因此,选项 A、 B均错误; 非常迅速地将甲书或乙书水平抽出时,其余的书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因此,会由于重力的作用下落到正下方的书上,不会倒
18、,故选项 C 错误,D正确。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摩擦力和惯性。 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现象考查了两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二是惯性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构思巧妙,较为新颖,值得关注。 下列现象发生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的一组是( ) (1)春天,冰雪熔化成溪流 (2)夏天,从 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罐 “出汗 ” (3)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4)冬天,室外地面上出现了霜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答案: B 试题分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体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
19、化,液化要放热;物体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要吸热;物体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要放热。 ( 1)冰雪融化汇成溪流是熔化,熔化要吸热; ( 2)从冰箱里面拿出来的饮料罐 “出汗 ”,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饮料罐液化形成的,液化要放热; ( 3)雾的消失,是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 ( 4)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凝华要放热。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和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熟记概,念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近期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雾霾天气,形成雾霾的主要污染物是 PM2.5。PM2.5是指直径数值小于等于 2.5
20、的悬浮颗粒物,其直径大约是分子直径 2万倍,能被肺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根据描 述, PM2.5中 “2.5”的单位是( ) A nm B m C mm D cm 答案: B 试题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根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估测。 点评: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实验题 如图是探究 “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装
21、置。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碰到同一位置的相同木块上。目的是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 的关系;若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 越多,从而判断小车的动能越大;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按上述方案本实验将 (能不能)达到探究目的。 答案:速度 做功 不能 试题分析: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质量和速度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路,去分析解决。小车把木块推出的距离长,说明它原来具有的动能大,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 我们知道,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滑 下时,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同。所以,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运动,目的是控制质量相同改变速度,探究小车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22、小车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越大,说明小车对木块做的功越多,也反映了小车具有的动能越大。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小车和木块将永远一直运动下去,就达不到探究的目的了。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 点评:本实验中研究动能大小的决定因素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反映动能多少时运用了转换法。 在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中,小明先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如图甲所示),小石的质 量是 g,再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测小石块的密度 1= kg/m3;小丽做实验时,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为 2,则 2 1(“”、 “ 试题分析:天平的分度值为 0.
23、2g,石块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读游码时,以左边为准);石块的体积等于量筒中液面的两次读数之差;最后用密度公式 算出石块的密度。 由图知,石块质量: m=20g+4g=24g, 石块的体积: V=70ml-60ml=30ml=10cm3, 石块的密度: 先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会导致小石块上有水,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大于小石块的实际密度。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测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 点评:测固体密度的基本方法: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 m,根据排水法测出固体的体积 V,用公式 算出固体的密度;易错点:读游码时,要以左边为准。 妈妈骑车送小明上学,妈妈叫小明 “坐好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省锡中 实验学校 九年级 适应性 练习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