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昆山市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以下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石蜡融化 C空气液化 D铁锅生锈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A、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水分蒸发后溶质的析出,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石蜡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C、空气液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只是空气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 D、铁锅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 D 考点:化学
2、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加水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B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化 D配制 100g 10%的 NaCl溶液的主要步骤是:计算、溶解、装瓶、贴标签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有关溶液的知识分析。 A溶液加水稀释,故溶剂的质量增大,但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正确; B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正确; C在一定条件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相互转
3、化,正确; D配制 100g 10%的 NaCl溶液的主要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错误。故选 D 考点:溶液的稀释,溶质质量分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有关溶液的几个知识 点,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下列关于铁的做法或说法错误的是 A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 B铁钉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 C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存在时都会加速铁的锈蚀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铁的性质分析。 A铁比铜活泼,故铁能置换硫酸铜中的铜,所以不能用铁桶盛放硫酸铜溶液,
4、正确; B铁在有氧气和水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易生锈,故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生锈,正确;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不是铁,错误; D由于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中含有带电的阴、阳离子,使钢铁中的铁,碳等构成原电池,从而加快铁的腐蚀,正确。故选 C 考点:铁的化学性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熟记铁的化学性质和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下列物质不能由金属和酸通过置换反应反应制得的是 A MgCl2 B CuCl2 C FeCl2 D ZnCl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 Mg、 Fe、 Zn等 H前的金属,都能与稀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
5、而 Cu等 H后的金属不能与稀酸发生置换反应。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理解和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是解题的关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前的金属能置换稀酸中的氢。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 CO2能灭火,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无色气体不一定是 CO2 C金属和酸反应能生成气体,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知识分析。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物质不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错误; B、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无色气体不一定是
6、CO2,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都不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正确; C、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金属,如碳酸盐和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错误; D、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故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就只含有氧元素,错误。故选 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二氧化碳的检验,酸的化学性质,单质的概念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储备。 将密封 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的气体分子 A间隔增大 B质量增大 C体积增大 D个数增多 答案: A
7、试题分析: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由于高原地区的气压较低,而包装袋内的气压较大,故包装袋会鼓起;而气体体积膨胀,是气体分子间隔变大造成的,分子本身是不变的,故袋中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故选 A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熟练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是解题的关键,即粒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粒子之间有间隙,粒子都是不断运动的,且粒子间的间隔受温度和 压强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实验的注意事项: 在试管中加热铜绿,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 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 A水倒流
8、 B容器破裂 C温度过高 D反应过慢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在试管中加热铜绿,由于铜绿分解会产生水,而水在受热时会变成水蒸气而逸出,而试管口处的温度较低,水蒸气在管口遇冷而凝结成水珠,就附着在试管口,为了防止试管口的冷凝水回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的炸裂,所以应该将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熔融的四氧化三铁固体,为防止其溅落炸裂瓶底,故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或湿的细沙; 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要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是为了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如试管,使试管炸裂。故选 B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悉常见 仪
9、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英国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陶瓷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氦气和二氧化碳。这种砖砌成的房屋发生火灾时,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和扑灭火焰。自动灭火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氦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都很稳定,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所以能起到隔绝空 气的作用,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而使燃烧熄灭。故选 B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理解和熟记燃烧的
10、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一定温度下,向右图所示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C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D溶质的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组成,以及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水,则溶剂的量增大,且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故所得能继续溶解溶质硫酸铜,所以溶质质量也增大,直至再次饱和而不变;根据题意, “仅有部分晶体溶解 ”,说明溶液仍然饱
11、和;再根据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结合 “温度不变,溶解度不变 ”可知,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故选 D 考点:溶液的组成,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而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有关。 下列有关水溶液性质 和用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高 B向路面上的积雪中撒些食盐,能加快冰雪的融化 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含有能自由移动的电子 D冬天在汽车水箱内常加入少量乙二醇,其目的是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有关水溶液性质和用途分析。 A、由于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的沸点高,所以温度高,正确
12、; B、由于盐水的凝固点比纯水的低,所以向积雪撒盐,冰雪可以很快融化,正确; C、氢氧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是电子,错误; D、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溶解后液体的凝固点降低,可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正确。故选 C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混合物的沸点比纯净物的高,混合物的凝固点比纯净物低。 下图所示的是 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 1个丙分子和 3个乙分子,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C该化
13、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 1个乙分子中含有 2个 A原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该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可知,甲可表示为 BA3,丙可表示为 B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结合图示可知,乙可表示为 A2,故该反应可表示为 2BA3=B2+3A2 A该反应是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两种物质,故属于分解反应,正确; B参加反应的甲物质的分子是由不同种原子构成的,故属于化合物,正确;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不变,错误;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 1个乙分子中含有 2个 A原子,正确。故选 C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反应类型的
14、判定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点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且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试题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检测考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在反应 X 2Y R 2M中,已知 R和 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2: 9,当1.6g X与 Y完全反应后,生成 4.4g R,则在此反应中 Y和 M的质量之比为 A 16: 9 B 23: 9 C 32: 9 D 46: 9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 “R和 M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22: 9”,可设 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2,则 M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5、 9;根据化学方程式中 R与 M 的质量比,结合 R的质量,可求出 M的质量,再利用质量守恒定律,求出参加反应的 Y的质量,从而求出此反应中 Y和 M的质量之比。 解:设反应生成的 M的质量为 a X 2Y R 2M 22 29 4.4g a 22:( 29) =4.4g: a 解答 a=3.6g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 Y的质量为 3.6g+4.4g-1.6g=6.4g 故此反应中 Y和 M的质量之比 =6.4g: 3.6g=16: 9。故选 A 考点: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给出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表示出物质间的质量比,然后根据相关的
16、化学反应方程式,依据已知量对未知的应求量进行求解计算即可。 下表是 NaCl、 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跟据表内数据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KNO3和 NaCl的溶解度曲线在 20 30 相交 B 60 时,向 105g 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入 95g水,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7.5% C从含有少量 NaCl的 KNO3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 KNO3晶体,通常 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 D 20 时, NaCl和 KNO3固体各 35g分别加入两只各盛有 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均能形成饱和溶液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判断。 A、根据表格可知, KNO3
17、和 NaCl的溶解度在 20 30 温度范围内有相同的时候,所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此范围内相交,正确; B、 60 时 KNO3的溶解度是 110g,即每 210g溶液中最多含有硝酸钾 110g,则105g饱和溶液溶液含有硝酸钾 55g,所以再加入 95g水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7.5%,正确; C、根据图表可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但受温度的变化影响较小;而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且变化较大;所以从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得到较多的硝酸钾晶体,可以采取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正确; D、在 20 时, NaCl的溶解度是 36.0g
18、, KNO3的溶解度是 31.6g;所以 20 时分别将两种物质各 35g加入两只各盛有 100g水的烧杯中,可形成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错误。故选 D 考点:固体溶解度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和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 其应用,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只有这样才能正确作答。 锌粉、铁粉、镁粉的混合物 3.8g与一定质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得到 11g固体(不含有结晶水),则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A 0.15g B 0.20g C 0.30g D 0.45 g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锌粉、铁粉、镁
19、粉的混合物和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则有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Mg+H2SO4=MgSO4+H2 其中,三种金属的质量和为 3.8g,三种盐的质量和为 11g,所以,反应前后硫酸根的质量 =11g-3.8g=7.2g,则纯硫酸的质量 =7.2g =7.35g,因此氢气的质量=硫酸中的氢元素的质量 =7.35g-7.2g=0.15g,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均不变。 下列关于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与其所依据的性质不相符合的是 A金刚石刻划
20、玻璃: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B活性炭作除臭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一氧化碳冶炼生铁:一氧化碳有可燃性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升华时吸热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分析。 A金刚石的硬度最大,所以金刚石可用于刻划玻璃,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故活性炭可作除臭剂,正确; C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生铁,与可燃性无关,错误; D用于干冰升华时会吸热,故干冰常用于人工降雨,正确。故选 C 考点: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用途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所以熟记常见物质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混合物 B
21、碘酒溶液中酒精是溶质 C饱和溶液降温后,都有溶质结晶析出 D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溶液的特征和组成等知识分析。 A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就是蓝色的,错误; B碘酒溶液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液,错误; C饱和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溶质结晶析出,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降温反而使其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错误; D溶液具有均一性,就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在溶剂中,正确。故选 D 考点: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以及饱和溶液的要素等知识,只
22、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国科学家发现,有一种被称为亚硒酸钠的物质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由钠、硒、氧三种元素组成,其中硒元素 (Se)为 4价,氧元素为 -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A NaSeO3 B Na2SeO4 C Na2SeO3 D Na2SeO2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化合价的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已知钠的化合价为 +1价,氧的化合价为 -2价,设亚硒酸钠中 Se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有: A在 NaSeO3中,( +1) +x+( -2) 3=0,解得 x=+5价,错误; B在 Na2SeO4中,( +1) 2+
23、x+( -2) 4=0,解得 x=+6价,错误 C在 Na2SeO3中,( +1) 2+x+( -2) 3=0,解得 x=+4价,正确 D在 Na2SeO2中,( +1) 2+x+( -2) 2=0,解得 x=+2价,错误。故选 C 考点:有关元素 化合价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和化学式的推断,因为有三种元素组成,若直接通过化合价书写化学式难度较大,可用排除法来解答,即利用各选项化学式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结合化合价的计算原则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来计算即可。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下列人体所缺元素与引起的健康问题关系错误的是 A缺铁会引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昆山市 九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