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麾村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麾村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麾村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麾村中学九年级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工具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可以看作费力杠杆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杠杆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A、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B、道钉撬口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C、筷子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 D、钢丝钳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故选 C 考点:本题考查杠杆的分类 点评:根据杠杆的分类标准,先判断杠杆在使用过程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
2、小关系,再判断它是属于哪种类型的杠杆 小明同学利用圆珠笔杆、钢丝、细绳制成了如图所示的滑轮组用其匀速提升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拉细绳的力 F等于钩码重力 G的 1/3 B拉细绳的力 F等于钩码重力 G的 1/7 C用该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钩码,机械效率相同 D用该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钩码,机械效率不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滑轮组的特点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图中的滑轮组的物重是由 6根绳子承担,故拉 细绳的力 F等于钩码重力 G的六分之一; 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物重的大小和动滑轮的重力的大小,故用该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钩码,机械效率不同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滑轮组及其工作特点、
3、机械效率的大小比较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知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在滑轮组中,拉物体的力由几根绳子承担,则绳子自己端的力为拉物体的力的几分之一 物体在相同的力 F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 s,试比较在如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中力 F对物体做功的多少 A W1=W2=W3 B W1W2W3 C W1F2 C F1=F2 D无法比较 答案: A 试题分析:当 AO 段处于水平位置时,过 B做 OB的垂线,得动力作用线,则OB为最长动力臂,沿这个方向施加力,最省力,据杠杆平衡平衡条件求 F1;当 BO 段在水平位置时保持杠杆平衡,这时在 B端沿竖直向下用力,动力臂最长,最省力,据杠杆平
4、衡平衡条件求 F2,最后进行比较 F1F2的大小( 1)当AO 段处于水平位置时,如左图所示最省力, F1LOB=GLOA F1= =G; ( 2)当 OB段处于水平位置时,如右图所示最省力, F2LOB=GLOC F2= =G LOC LOB F2 G F1 F2; 故选 B 考点:本题考查杠杆中最小力的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 点评:能理 解何时最省力(连接支点 O 和动力作用点 B,并做连线的垂线,得出动力作用线,这样用力,动力臂最长,最省力)是本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我们在拖动行李箱时一般先拉出行李箱上方的拉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A减小阻力臂,省力 B增大阻力臂,省力 C减小动力臂,省力
5、D增大动力臂,省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 F1L 1=F2L 2,可知当阻力与阻力臂不变时,动力臂越大,动力越越小,越省力拖动行李箱时拉出行李箱上方的拉杆,行李箱的重以及重力的力臂不变,拉力的力臂变大,根据 F1L 1=F2L 2,可知拉力减小 故选 D 考点:本题考查杠杆的动态平衡分析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时找出杠杆的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中不变的量以及变化的量,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 F1L 1=F2L 2,进行判断 下列测量工具没有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杆秤、台秤、托盘天平在结构上符合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属于
6、杠杆( 1)杆秤、台秤、托盘天平都可以简化成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符合杠杆的定义,利用了杠杆原理; ( 2)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 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的原理制成的故选 A 考点:本题考查杠杆的应用 点评: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做杠杆,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实验题 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 “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 ( 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 “左 ”或 “右 ”)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
7、码时,达到水平平衡状态。 ( 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 A点处挂 4个钩码,在 B点处挂 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是否合理? ;为什么? 。 (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 “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 ”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乙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 ( 4)实验时只有 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每格等距,如图甲,当在 A点挂 4个钩码时,则怎 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8、? (请设计两种方案 ) ._ ; _ 。 ( 5)杠杆不处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甲乙意见不同。甲认为能平衡。于是他让每次杠杆倾斜时静止,做这个实验也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甲认为杠杆平衡不一定是水平的,这种说法对吗? (选填对或错),甲这种方案与乙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 实验方案好;理由是 。 答案:( 1)左( 2)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 不合理 ; 实验次数太少,得不到普遍规律 。( 3) 杠杠自重对实验有影响 。( 4) 在右端 4处挂 3个钩码; 在右端 6处挂 2个钩码( 5)对 ,乙,便于测量力臂。 试题分析:杠杆右端下沉,说明杠杆的
9、重心在支点右侧,调节平衡螺母应使杠杆重心左移,这一调节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实验时,如果只用一组数据得到结论,偶然性太大,因此应获取多组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规律图乙中,支点位于动力和阻力的右侧,弹簧测力计不但提了钩码,而且还提了杠杆,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 动力 臂 =阻力 阻力臂,设计实验方案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同时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力的方向与杠杆垂直,力臂的长度可以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来( 1)杠杆右端下沉,杠杆重心在支点右侧,为使杠杆能水平平衡,应向左
10、调节平衡螺母,直至重心移到支点处为止 ( 2)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或 F1L1=F2L2); 只通过一次测量,根据得出的数据就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数据太少,不具备普遍性,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 ( 3)图 2中,杠 杆的重心不在支点上,杠杆的重力对杠杆转动产生了影响, 导致拉力 F的大小比由杠杆平衡条件计算出来的数值偏大 ( 4)设一个钩码重为 G,一格为 L,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 F1L 1=F2L 2,则有4G3L=3G4L=2G6L; 在右端 4处挂 3个钩码; 在右端 6处挂 2个钩码 ( 5)只要杠杆的动力 动力臂 =阻力 阻力臂,杠杆就能平衡,杠杆平衡不一定
11、在水平位置,在其它位置,杠杆也可以平衡,甲的说法是正确的;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与杠杆垂直,力臂在杠杆上,力臂等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便于测量力臂大小,同时消除 杠杆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便于实验操作与测量; 由此可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好,即乙的实验方案好 考点:本题考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点评:( 1)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就是力臂,因此在此实验中我们应首先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 2)初中物理实验进行多次测量有些是为了求平均值,使测得的数据更准确,有些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多次测量就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 做物理实验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芳芳
12、同学按照图所示装置对动 滑轮特点进行了探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的结论偏差较大。你一定也做过这样的实验,回想你的实验经历,回答下列问题: ( 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除此之外还应满足 时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 ( 2)分析表中数据你还发现该装置的机械效率随物重的增大而 。 答案:( 1)动滑轮有重力、忽略摩擦力和绳子重 .( 2) 增大 试题分析: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是在不考虑动滑轮和摩擦的理想情况下才成立的,在实际实验中,动滑轮的物重和摩擦是客观存在的,使用动滑轮时,只有匀速向上拉,拉力的力臂才等于轮的直径
13、;由机械效率的公式计算出机械效率后分析与物重的关系( 1)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是在理想情况得出的结论,而实际中动滑轮的物重和摩擦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匀速向上拉,拉力的力臂才等于轮的直径时,才能有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 ” ( 2) ; 当物重变大时,机械效率也变大 考点:本题考查机械效率的计算、动滑轮及其工作特点 点评:有许多物理中的结论是建立在理想模型条件下得出的,在实际的应用中会出现与结论不一致,是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影响,而不能说结论有错误本题还考查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与物重有关 在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 ”的实验中,小强按正确方法操作,左图是他实验中的情景,右表是他记录的一组数据。 ( 1)
14、由表中数据可计算出,滑轮组对钩码做的有用功为 0 1 J,人做的总功为 J。 (2)对以上两个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其不合理之处是 ;结合弹簧测力计放大图,可知小强的错误是 。 ( 3)在该次实验中,所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应该为 。 答案:( 1) 0.06( 2)有用功大于总功、测力计读数错了 应是 0.8N( 3)83.3% 试题分析: (1) W 总 =FS=0.4N0.15m=0.06J ( 2) W 总 =Fs=0.4N0.15m=0.06J, W 总 W 有用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小华在读数时,没有看清分度值出现了错误,应该为 0.8N 故答案:为:总功有用功;测力计的拉力应为 0.8N
15、( 3) W 总 =Fs=0.8N0.15m=0.12J 考点:本题考查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点评:在此题中,有用功是克服钩码重力做的功在读数时,要注意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机械效率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杠杆的机械效率,实验时,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较长杠杆下面的钩码缓缓上升 (1)实验中,将杠杆拉至图中虚线位置,测力计的示数 F为 _N,钩码总重 G为 1 0N,钩码上升高度 h为 0 1m,测力计移动距离 s为 0 3m,则杠杆的机械效率为 _请写出使用该杠杆做额外功的一个原因:_ (2)为了进一步研究杠杆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一位同学用该实验装
16、置,先后将钩码挂在 A、 B两点,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 “杠杆的机械效率与所挂钩码的重有关,钩码越重其效率越高 ”的结论 答: _; 请简要说明两条理由: _; _ 答案:( 1) 0.5, 66.7% ,杠杆自重 ( 2)不能得出此结论 没有控制重物悬挂点位置不变(或者没有控制变量) 测量次数太少 试题分析:对弹簧测力计进行读数时,需看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指针位置进行读数 在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做 的功是总功,克服钩码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克服摩擦以及杠杆自重做的功是额外功;杠杆的机械效率可以根据公式来计算通过探究实验来得出结论时,应进行多次
17、实验,分析多组数据,同时,分析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也应采取控制变量法,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根据这一思路来对最后的问题做出判断( 1)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 0.1N,所以它的示数是 0.5N 在实验过程中,有用功是: W 有用 =Gh=1.0N0.1m=0.1J, 总功是: W 总 =Fs=0.5N0.3m=0.15J, 所以杠杆的机械效率是: 在本实验中,克 服杠杆自重做功和克服摩擦力做功是产生额外功的主要原因 ( 2)分析机械效率的影响因素应采取控制变量法,研究提起的物重和机械效率的关系时,应保持位置不变,而实验中,两次钩码悬挂的位置是不同的同时,还应进行多次实验,分析多组数据,才能
18、得出有说服力的正确结论,只凭一次实验数据做出结论是不科学的 考点:本题考查杠杆机械效率的测量实验 点评:( 1)机械效率的计算是同学们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关键是搞清楚有用功和总功,一般来说,使用机械所用外力做的功是总功,而克服提升重物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本题中,还要学会分析产生额 外功的主要原因 ( 2)在类似的实验中,是否合理运用了控制变量法或是否进行了多次实验来最终归纳可靠结论,是我们对一个实验的结论可靠与否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填空题 如图所示 OA是起重机的吊臂,可绕 O 点转动在距 O 点 6m远的 B处吊有重 3000 N 的物体为保证吊臂在水平位置平衡,则绕过定滑轮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区麾村 中学 九年级 第一次 月考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