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盐边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四川省盐边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四川省盐边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四川省盐边县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生活中有许多发热发光现象。通过化学学习,你认为发热发光( ) A一定是燃烧 B一定是化学变化 C一定发生了氧化反应 D通常是一种能量向另一种能量的转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分析判断。 A、电灯通电,也发光、发热,不一定是燃烧,错误; B、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发热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就是物理变化,错误; C、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氧化反应,错误; D、物质变化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通常是一种能量向另一种能量的转化,正确。故选 D 考点:化学
2、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变化过程中的伴随现象等方面的内容,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低碳生活 ”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头像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 “低碳生活 ”方式的是( ) A将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用石灰水吸收 B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关照不用的程序,启用电脑的 “睡眠 ”模式 C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D多步行,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汽交通,少开车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低碳生活的具体体现分析判断。 A、 “低碳生活 ”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不是排放之后再吸收处理,故错误; B、短时间不用电脑时,关
3、掉不用的程序,启用电脑的 “睡眠 ”模式,是节约电能,也就是节约煤炭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故正确; C、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是保护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森林、植被等,故正确; D、多步行,骑自行车,尽量选用公共汽交通,少开车,是减少化 石燃料的利用,故正确。故选 A 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点评:低碳生活体现的主要方面是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是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属于可然物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二氧化碳
4、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属于空气污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性质及用途分析判断。 A、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 可燃性,不属于可燃物,错误; B、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廉价易得,无毒无害,所以常用于食品防腐,正确; C、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说明空气中所含的污染物越多,则空气质量越差,错误; D、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它的含量增多会加重温室效应,但是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错误。故选 B 考点: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
5、键在于弄清楚空气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另外要切记: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危害,却不是空气污染物。 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 “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 ”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熄灭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比较分析。 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能使澄
6、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说法正确; B、由于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又不为人体所吸收,故可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氮气,说法正确;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说法正确; 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只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或没有,不能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氧气,说法错误。故选 D 考点: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点评:吸入空气与 呼出的气体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体要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就会使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量变大,同时人体还通过呼吸排除一些水蒸气。 基本实验操作是进行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答案
7、: C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 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来点,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否则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错误; B、托盘天平可以称的最小值是 0.1g,故不可能称出 10.05g固体,错误; C、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液体取用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要用酒精灯的外 焰加热,试管夹要夹在距管口三分之一处,正确; D、量取 9.5毫升的液体,应选量程较近的量筒,如选 10毫升的量筒,错误。故选 C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
8、目的关键。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红磷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红色固体 C蜡烛燃烧时产生白烟,吹灭蜡烛时产生黑烟。 D硫磺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磷、铁丝、蜡烛和硫磺等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的反应现象分析判断。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白光,同时产生大量的白烟,不是雾,错误;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错误; C、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黑烟,吹灭蜡烛时会产生白烟,错误; D、硫磺
9、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正确。故选 D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点评:实验现象 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要注意反应条件,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 “烟 ”与 “雾 ”, “光 ”与 “火焰 ”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试管炸裂了,造成试管炸裂的原因可能是下列中的 : 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 试管外壁潮湿 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 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 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 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 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 A全部 B除 外 C除 外 D 答案: B 试题分析:造成试管炸裂原因,主要是受热不
10、均匀引起的。 没有给试管均匀预热,会造成局部受热过高,即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试管外壁潮湿,由于水分蒸发吸热,造成各部分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试管口没有略微向下倾斜,会有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忘了在试管口加一团棉花,只会让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气管和水槽,试管不会炸裂; 加热时试管与灯芯接触,由于火焰的各部温度不同,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收集完氧气,先撤酒精灯,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吸进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高锰酸钾中混有可燃物,和生成的氧气混合,加热会发生爆炸。故选 B 考点: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操 作步骤和注意点 点评: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给试管里的固
11、体加热的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将红墨水滴入一烧杯自来水中,某课外小组取上述 “红色 ”水,加入适量纳米二氧化钛,进行 “污水变纯净水 ”的趣味实验。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新型材料,在可见光下能促使有色物质降解为水和 CO2。据此推测,纳米二氧化钛在污水处理中很可能是作( ) A吸附剂 B絮凝剂 C消毒剂 D催化剂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分析, “纳米二氧化钛是一种新型材料,在可见光下能促使有色物质降解为水和 CO2”,即有色物质在纳米二氧化钛和可见光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分解生成水和 CO2。由此,可判断,纳米二氧化钛在污水处理中很可能是作催化剂。故选 D 考点: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12、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通过题给信息判断催化剂的特点及作用,培养学生能接受新信息、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为了测定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时氧气的最低含量是多少,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将氧气和空气按不同的体积比收集在集气瓶里。收集方法是:在100ml集气瓶里装满水,塞紧胶塞并关闭活塞 b,打开活塞 a通入氧气,把瓶里的水排入量筒,当量筒内的水达到设定的体 积后立即关闭活塞 a然后打开活塞b通入空气,把瓶里的水全部排入量筒。若要收集一瓶含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60%的气体,则通入氧气的体积和通入空气的体积约是(提示:空气中也有氧气) A 50ml和 50ml B 60ml和 40ml C 40ml和 60ml D
13、 20ml和 80ml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空气中也含有氧气,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瓶中氧气的总体积应是通入的氧气的体积加上通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氧气的体积;根据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 60%,设通入的纯氧气的体积为 x mL,则有100%60%,解得 x50mL。故选 A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学生做起来有点难度,要考虑空气中也有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以下事实主要应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A工业上用空气制备氧气 B稀有气体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C液氮冷冻麻醉 D二氧化碳作光合作用原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
14、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A、工业上用空气制备氧气,利用的是氮气的沸点较低,先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是液氧,在这个 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不同的气体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种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液氮由于它的低温 ,以及气化过程中可带走大量的热 ,所以能够使麻醉部位局部冷冻,这种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二氧化碳可作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因为二氧化碳参与了光合作用这个化学变化,故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 D 考点:
15、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 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的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在上述条件下,测得 1体积甲气体(化学式 X4)和 6体积乙气体(化学式 Y2)完全反应生成了 4体积丙气体,则丙的化学式为。 A XY3 B X2Y3 C X2Y6 D XY2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 “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的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所以 1体积的甲气体(化学式为 X4)和 6体积的乙气体(化学式为 Y2)完全反应生成了 4
16、 体积丙气体,它们的分子个数比为 1:6: 4,由此可得出反应的表达式为: X4+ 6Y2=4丙,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种类、个数都不变,可知丙的化学式为 XY3,故选 A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式的推断,利用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原子守恒来推断是常用的方法,学生应注意守恒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2011年 5月,台湾传出 “毒饮料事件 ”,一些厂商在饮料中违法添加了 “塑化剂 ”。塑化剂的主要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其化学式为 C24H38O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相对分子质量为 390g B C24H38O4中碳、氧元素质
17、量比为 6: 1 C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属于氧化物 D一个 C24H38O4分子中含有 66个原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化学式为 C24H38O4分析。 A、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相对分子质量 =1224+138+164=390,其单位为 “1”,故不是 390g,故 A不正确; B、 C24H38O4中碳、氧元素质量比 =( 1224):( 164) =9: 26: 1,故 B不正确; C、氧化物为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 元素的化合物,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因此不属于氧化物,故 C 不正确; D、一个 C24H38O4分子中含有 24个碳
18、原子、 38个氢原子和 4个氧原子,共 66个原子,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相对分子质量,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明确,化学式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分子构成,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可判断物质的类别、可计算组成元素质量比等。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石墨作铅笔芯 B金钢石作钻头 C干冰作致冷剂 D天然气作燃料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A、石墨作铅笔芯,是因为石墨在纸张上刻画时容易留下痕迹,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19、,石墨的这种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石墨的物理性质; B、金钢石作钻头,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大的性质,这种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金刚石的物理性质; C、用干冰作制冷剂,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能够吸收热量的性质,这种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D、天然气作燃料,利用的是天然气的可燃性,需要燃烧这个化学变化来表现,属于化学性质。故选 D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金风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都能导电 B自然
20、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C用活性炭可除去硬水中的氯化钙杂质 D木炭燃烧时吸收大量的热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组成分析判断。 A、金风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石墨能导电,而金刚石却不能导电,错误; B、自然界中的水都会含有其他的可溶的或不溶的物质,所以都是混合物,正确; 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除去水中的一些细小颗粒,如色素、异味等,但不能除去硬水中的可溶性的氯化钙杂质,错误; D、木炭燃烧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错误。故选 B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但这些都是基础性的 知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21、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数与原子结构图中的电子层数一样 B明矾在净水中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制取气体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验纯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可知,元素周期表中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数与原子结构图中的电子层数一样,正确; B、明矾是常用的净水剂,它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吸附悬浮在水中杂质;而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 化合物的水,无法用吸附除去,故不能降低水的硬度,错误; C、制取气体的装置如果漏气,生成的气体会逸出,故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
22、密性,正确; D、任何可燃性气体如果不纯,点燃时都有可能引起爆炸,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验纯,正确。故选 B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范爆炸的措施 点评:本题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考查,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 “双基 ”的训练与巩固。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镁原子和氧原子的最本质区别在 于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混合物中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分析判断。 A、元素是
23、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镁原子和氧原子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故镁原子和氧原子的最本质区别在于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不同,错误;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混合物的分离,是物理变化,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故只有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正确; D、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不同的单质可以组成混合物,所以混合物中不一定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错误。故选 C 考点:元素的概念,氧气的工业制法,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质量守恒定律,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点评:本题是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的考查,理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四川省 盐边县 九年级 学期 期中考试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