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天津市北辰区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最早进入氏族时期的远古人类是 A山顶洞人 B元谋人 C蓝田人 D北京人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课文所学知识,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有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本题还可以改为: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氏族 ,与北京人时期的原始社会最大的区别是( ) A.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 B.会人工取火 C.掌握磨光和钻孔技
2、术 D.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宏伟的长城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特征。秦朝时修的长城是为了抵御下列哪个少数民族的进犯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羌族 D氐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匈奴是我国北方游牧部落,他们经常南下骚扰我国北方边境人民,秦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人的侵犯,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都陆续在边界上修筑过长城,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进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独创性的特征。故选 A项。 考点:本题考查秦修筑长城的目的。 点评:秦国北面如果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派大军驻守北方重要通道和隘口,阻止匈奴南掠,而无法抽调大军兼并六国。可见,秦长城建成后,只需要
3、少量军队驻守,即可阻止匈奴南下。即使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秦国也可迅速 派兵赴救,因此秦长城起到了军事防御作用。 下列关于秦长城起止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 B西起咸阳,东到辽东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长安,东到山海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 “ 万里长城 ” 的名称,始于秦朝。秦始皇派蒙恬伐匈奴开始,到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赐蒙恬死的时候为止,共用五年时间筑成。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蒙恬将军带三百万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后,以黄河以南土地为四十四县,筑长城利用地形,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北面和东面沿赵、燕的旧长城,两面利用秦 昭王的旧长城,
4、连接起来,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余里。这条秦长城,在今天的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秦长城是用夯土的办法筑成的。这虽是早期的夯筑办法,却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秦长城的起止。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著名的 “万里长城 ”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 7.8米,平均 底部阔 6.5米,而顶部为 5.8米。它每隔 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 长城
5、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结束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诸侯国是 A赵国 B楚国 C秦国 D燕国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 C项。 考点:本 题考查秦统一六国。 点评:李白曾经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给以高度的评价,他说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载 . 飞剑诀浮云 , 诸侯尽西来 ”。李白称赞的秦王建立统一的秦帝国,开创中华封建王
6、朝之始的丰功伟绩。 追求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墨子思想中体现这一特点的主张是 A “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 ” B “兼爱 ”“非攻 ” C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 D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本题考查的是墨子的思想。 A项福祸相依体现的是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思想, C项体现孟子关于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思想, D项是兵家的主张;墨子是墨家学派创始人,他主张 “兼爱 ” “非攻 ”,希望人们互助互爱,符合和谐、稳定的中国民族传统。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墨子的思想主张。 点评:墨子主张 “兼爱 ” “非攻 ”,其实质是 “
7、爱利百姓 ”,以 “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 ”为己任。所以墨家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本题还可改为:墨子主张 “兼爱 ”、 “非攻 ”,其思想代表( ) A.新兴地主利益 B.富商利益 C.奴隶主利益 D.平民利益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 A秦 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持法家、道家、墨家等各家学说的读书人均受到排斥。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故选 B 项。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
8、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特别指出,秦始皇、汉武帝为了实现大一统,他们都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但他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截然相反,秦始皇持法家思想而 “焚书坑儒 ”,汉武帝持儒家思想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所作二京赋,在颂扬汉朝国势隆盛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含着浓厚的 “恤民 ”气息,这里所说的二京指的是 A东京和西京 B北京和南京 C长安和洛阳 D镐京和殷 答案: C 试题分析:两京是指两个京师,汉代指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汉朝分为西汉(前 202年 -9年)与东汉( 25年 -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
9、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汉代的两大都城。 点评: “丝绸之路 ”就是古代的亚欧大陆桥。洛阳和长安,是 “丝绸之路 ”上交相辉映的东西两京,曾在 2000年间交替兴隆,迭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在丝路全盛的千余年间,长安、洛阳都是国际性都会。两座古都如唇齿相依 ,又若伯仲之间 ,构成黄河母亲怀中的 ”双璧 ” 。 汉朝长安城里叫做 “市 ”的地方是专门的 A居民区 B商业区 C办公区 D皇城区 答案: B 试题分析:汉朝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 “市 ”。市场上的商品繁多,有生产原料、工具、有日常用品、还有各种食品,令人眼花缭乱。活跃在城市里的车马行人熙熙
10、攘攘 ,显示了汉代城市的繁华。故选 B项。 考点:本题考查汉代的 “市 ”。 点评:长安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同时也是与雅典、罗马和开罗齐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唯一起点。唐代长安城下属有万年县和长安县取万年长安之意。 单于是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最高首领的称号 A匈奴 B契丹 C女真 D蒙古 答案: A 试题分析: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的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单于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之后这个称号一直继承下去,直到匈奴灭亡为止。如汉书 匈奴传谓全称作 “撑犁孤涂单于 ”。 “撑犁 ”,匈奴语之 “天 ”, “孤涂 ”意为 “子 ”, “单于 ”意
11、为 “广大 ”。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蒙古族。 点评:蒙古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蒙古族原有的优良传统和健康习俗,进一步与新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相适应,得到充分的发扬。蒙古族人民非常好客,待人热情有礼、坦率诚恳,颇受 兄弟民族的称赞。各种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不利于民族繁荣发展的不健康的习俗,日渐消失。同时。又产生了许多适合于新的经济基础,或从原有习俗转化成的新的风俗习惯,如过去传统的每年七、八月间隆重举行祭神节日 “ 祭敖包 ”,已转化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射箭、摔跤、赛马的 “那达慕大会 ”。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 “
12、和亲 ”,符合下列哪种情况 A汉朝同意和亲是被迫的 B和亲对汉朝而言是屈辱的 C和亲是汉朝为了暂时避免匈奴骚扰 D和亲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史实,汉 武帝时期实施对匈奴大规模的反击,经过漠北战役之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元帝时 ,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提出和亲的请求。宫女昭君自愿前往 ,元帝就把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和亲 ”对汉朝来说,并非被迫也不是屈辱,而是汉匈民族间的和睦相处。呼韩邪单于和昭君 ,为汉匈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 ,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两汉和匈奴的和亲政策。 点评: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 ,三世
13、无犬吠之警 ,黎庶亡干戈之役 ”。说明了汉朝与匈奴和平共处 .匈奴人民生活富足 .百姓安居乐业 . 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 平景象 ,使北方出现了几十年的安定局面。 两汉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实质上是 A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 B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之间的关系 C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D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国自古是个多民族国家。在两汉时期,匈奴和汉政权既有民族矛盾和民族战争,也存在和平友好的关系,但它们总是存在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的历史。从根本上来说两汉与匈奴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不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而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14、。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两汉与匈奴的关系。 点评:两汉对匈奴有时候是和亲政策,有时候是以战争为主。西汉自建立之后就一直受到匈奴的侵扰,自汉高祖一直到汉景帝时期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采取战争手段,沉重的打击的匈奴,匈奴分列为南北匈奴,南匈奴臣服了汉朝。西汉后期采取了一些和亲政策,比如说著名的 “昭君出塞 ”就发生在西汉后期。东汉时期北匈奴占领了西域地区,后来通过对北匈奴的几次战争,基本消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人类希望和平安宁,温馨和谐。中国的道德经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发行量最大的畅销书。此 书记载的是谁的言论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老子 答案: D 试题分析:
15、根据所学知识,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老子的道德经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老子的思想中最具精华部分是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提出要逐步实现“均衡教育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
16、早能体现 “均衡发展 ”思想的是 A提出 “仁 ”的学说 B提出 “为政以德 ” C创办私学 D提出学习要 “温故而知新 ”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 “仁 ”的学说,还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 ”。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等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先后培养学生有三千人。 A、 B是他的政治主张,可以排除。均衡教育就是要实现教育公平,而在古代社会,私学出现之前,教育是达官贵人子弟的专利,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被拒绝于门外。因此孔子创办私学广收门徒很好的体现 “均衡发展
17、”思想。故选 C项。 考点: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点评:本题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大教育家,是万世师表。他的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等等教学 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都具有指导意义。 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人 B陕西半坡村人 C山东大汶口人 D浙江河姆渡人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国原始居民的定居生活是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他们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陕西半坡村,距今约五六
18、千年,他们种粟。因此做早吃到香喷喷米饭的是浙江河姆渡居民。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以野食为主、山东大汶口居民生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不符合 “最早 ”二字。 D符合题意,故选 D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原始农耕生活。 点评: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三项世界性贡献包括: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我国也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河姆渡原始居民 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粮食种植和房屋建筑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自然条件不同 C地域生活习惯不同 D生活时代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国原始农耕生活是从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开始的,河姆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天津市 北辰区 年级 上学 期期 检测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