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 A声音越来越大 B声音越来越小 C声音大小保持不变 D音调越来越低 答案: B 试题分析: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离开了传声的介质声音就不传播了,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声音的传播。 点评:这个真空铃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
2、事实上把罩内空气全部抽净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能听到微弱的声音,人们只是根据抽气过程听到声音越来越小进行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这种办法在物理学中叫理想实验 法。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于给定的一种物质,它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和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C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它的体积与密度成正比 D体积一定的不同物体,它的质量与密度成正比 答案: AD 试题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没有关系。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有:物质的种类、温度、气压、状态。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体积和质量没有关系,所以质量大的物体,密度不一定大,体积小的物体密度也不一定大,体
3、积相同的物体,它的密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它们的密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故选 A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密度的理解,这是中考的一个重点,需要掌握。 1m3的水结成冰后 A体积变大 B密度不变 C质量不变 D密度变小 答案: ACD 试题分析: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同种物质,状态改变,体积改变,密度变化用公式 比较。 1m3的水结成冰以后,状态发生变化,但物质多少没有变化,所以质量不变。体积一定的水结冰后,体积增大 1m3的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增大,由公式 知
4、:密度减小。 故选 AC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质量和密度的关系。 点评:此题考查质量和密度的特点,知道质量和密度的决定因素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下列关于汽化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 B冬天口中呼出的 “白气 ”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C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 D水烧开后,看到的 “白气 ”是汽化现象 答案: ABC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物态变化进行判断,首先判断物态转化前后的物体状态,分析物态变化;知道汽化有两种方式;根据选项分析判断即可。 A、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 “白气 ”是水蒸气液化的现象,选项说法正确
5、,符合题意; C、剪去侧枝,即减小了树的表面积根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可知,减小了表面积,即 可减少水分的蒸发正确,符合题意; D、 “白气 ”是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错误,不合题意。 故选 AB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汽化现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的了解与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在许多高速公路上,在传统的交通标志白线上每隔 2米安装了一个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 “夜精灵 ”。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 “夜精灵 ”亮起来(如图所示)。下面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相同的是 A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 B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 C自行车的尾灯
6、D环 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 答案: ACD 试题分析:根据 “夜精灵 ”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同时又能将汇聚后光线全反射,反光效率很高,来解答此题。由于 “夜精灵 ”的形状如同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汇聚作用,当汽车灯光射来时,光线经过玻璃微珠折射后,在玻璃微珠背面发生反射,然后沿原路返回,这样司机就可以看清黑夜中的标志牌。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自行车的尾灯、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都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只有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没有用到光的全反射。 故选 AC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现象。 点评:此题不仅要考虑折射,还要考虑到全反射的问题,如同夏日的清晨,我们看到树木花
7、草上的露水珠晶莹透亮,特别醒目的原因是相同的。 已知空气的密度为 1.29kg/m3,教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 A 2kg B 20kg C 200kg D 2000kg 答案: C 试题分析:先估测出教室的长、宽、高,然后算出教室的容积,最后根据公式m=V算出教室内空气的质量。教室的长约为 8m,宽约为 5m,高约为 4m,则教室的容积: V=长 宽 高 =10m5m4m=200m3; 教室里空气的质量: m=V=1.29kg/m3200m3=258kg。 从选项中可以看出,选项 C是正确的。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密度的计算。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能正确估测教室的长、宽、高
8、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本题需要用密度公式去解决,不要凭空去猜测教室里空气的质量,否则很容易出错。 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冰的熔化过程的图象是 答案: C 试题分析: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图象上看有温度不变的过程,熔化之前和之后的温度都在升高;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图象上看温度一直在升高;冰的熔化温度,即熔点是 0 。 A、这是冰在凝固过程的图象,不 符题意; B、这是非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不符题意; C、这是冰在熔化过程的图象,符合题题意; D、这是非晶体凝固过程的图象,不符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冰的熔化。 点评:温度上升的是熔化图象,温度下降的是凝固图象;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9、,而非晶体没有。 图中 a、 b是同一人的两幅照片, b图中他拿的眼镜 A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B属于凹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C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近视眼 D属于凸透镜,可用于矫正远视眼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可以首先判断该镜片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然后结合近视眼是由于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前方,近视要用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是像成在了视网膜的后方,远视要用凸透镜来矫正。由图可知,当把眼睛片靠近眼睛时,发现眼睛被放大,所以该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用来矫正远视眼;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点评:此题既考查了对两种透镜的判断,又考查了远视
10、眼和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同方向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它们的 s-t图象为如图所示的 a、 b、 c三条图线中的两条,运动 5秒甲、乙间的距离大于 2米,则 A甲的 s-t图象一定为图线 a B甲的 s-t图象可能为图线 b C乙的 s-t图象一定为图线 c D乙的 s-t图象可能为图线 a 答案: A 试题分析: s-t图象中每一点的坐标表示该时刻物体的位置,倾斜的直线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斜率表示速度。与纵坐标的交点不同说明初始位置不同。根据已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向同一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图象是倾斜的直线而且倾斜方向相同,由因甲的速度大于
11、乙的速度,所以甲的倾斜度要比乙的倾斜度大。又因为初 始时刻乙在甲的前面,所以与纵坐标的交点应乙在上面。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体的运动。 点评:本题是位移 -时间图象的应用,能根据图象读取信息,要明确斜率和坐标轴交点的含义,属于基础题。 如图所示是代表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三个标志性物体及它们运动的有关数据,比较它们速度大小可知 A “和谐号 ”高速列车每小时行驶 350km,速度最大 B正在南海执行任务的军舰每分钟航行 780m,速度最大 C奔月的 “嫦娥二号 ”每秒钟飞行 11.2km,速度最大 D它们的速度一样大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对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军舰的航行
12、速度、卫星的运行速度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不能明确其具体速度值的情况下,可通过经验和日常了解做出相应的判断。 “和谐号 ”高速列车其速度可达 380km/h,军舰正常航行时,其速度可达 30节, 1节 =1海里 /小时 =1.852千米 /小时,则军舰的速度约合 50-60km/h, “嫦娥二号 ”的运行速度可达 1100km/h以上。比较可知, “嫦娥二号 ”的运行速度是最大的。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速度的比较。 点评:对本题中所提供的几个速度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是顺利解决此题 的关键,但如果无法获知物体运动的具体速度值,也同样可根据生活经验做出判断,这当然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多积累。
13、以下哪个物品的长度接近 5cm A文具盒的厚度 B墨水瓶的高度 C盒中钢笔的长度 D铅笔的直径 答案: B 试题分析:估测是一种科学的近似值,它不仅是一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生产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应用日常知识积累解答此题。 A、文具盒的厚度约 2cm,与题中数据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B、墨水瓶的高度约 5cm,与题中数据相符,符合题意; C、盒中钢笔的长度约 16cm,与题中数据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D、铅笔的直径约 0.8cm,与题中数据不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长度的估测。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的一些量要有数据的认识,估测
14、的题目,要求学生对相关物理量的数据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多注意日常积累,培养自己的估测能力。 将近 1000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时(如图所示),对沿途的风景有感而发,题写了襄邑道中一诗,诗中写道: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在这首诗当中 ,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关于诗中所描述的运动及参照物,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云不动 ”是以两岸的 “飞花 ”为参照物的 B. “云不动 ”是以两岸的 “榆树 ”为参照物的 c. “云与我俱东 ”是以运动的 “船 ”为参照物的 D. “云与我俱东 ”是以两岸的 “榆树 ”
15、为参照物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参考系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卧看满天云不动 ”是指 “云与我 ”保持相对静止即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参考系是为 了研究问题方便而假定静止不动的物体故只要研究对象与参考系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则观察到的结果是物体静止不动。在本题中船是向东高速行驶,而 “卧看满天云不动 ”是指 “云与我 ”保持相对静止,即 “云与我 ”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 “云与我俱东 ”所选择的参考系是地球和地球上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不动的物体,故 A正确。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
16、查的是物体的运动。 点评:真正理解了参考系的概念即可顺利解决此类题目,而要理解这一概念就必需多看课本,多认真处理此类题目。 关于误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误差和错误一样,都是可以避免的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 B 试题分析: 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的减小误差。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
17、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灭误差。 A、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又不尽相同,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但误差是不能避免的,故本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C、误差的产生是与测量的人和测量的仪器的精密程度有关,因此测量工具越精密,误差就可以更小,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故本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误差。 点评:要掌握误差 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这是区分二者的关
18、键误差是我们测量时不可避免产生的,是正常的,我们要正视误差。 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如图所示,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透过小孔的光能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B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C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D蜡烛在墙上呈的像是虚像 答案: C 试题分析:小孔成像是光的直 线传播的运用。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孔的形状无关。 A. 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不合题意; B. 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
19、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不合题意; C. 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符合题意; D. 蜡烛在墙上呈的像是虚像 不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小孔成像。 点评:在此题中要求学生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和成像情况。即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运用。成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跟物体的形状有关,跟孔的形状无关。 “频闪摄影 ”是研究物体运 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面四个图是小严同学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不同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答案: B 试题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分析个选项看各相邻两点间
20、的距离是否相等,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知, ABCD中,只有 B中相邻两点间的距离相等则 B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点评:频闪照相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由图判断出物体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知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的相等时间 间隔内的路程相等是解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平面镜成像,成因是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现象由物体发出的光透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使光路发生改变,因此我们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 光的直线传播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放大镜是
21、凸透镜成像,是光的折射。 A、平静水面上映出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手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所以不符合题意。 C、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面处 “弯折 ”,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放大镜看图片时,图片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反射现象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
22、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实验题 如图甲 所示,是小明在水平桌面上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时的实验装置。 (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如果有 3mm厚和 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 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蜡烛移动到 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_。 ( 3)如果玻璃板放置得不够竖直,对实验产生的影响将是: _。 ( 4)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
23、。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_。 答案:( 1)观察并确定像的位置; 2 ( 2)像和物大小相等 ( 3)后面的蜡烛无法和像重合 ( 4)将对应的像点和物点相连,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距和物距并进行比较 试题分析:熟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同时,对这一实验中操作的细节有所了解,据此来进行解答。 ( 1)在实验中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 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或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因为玻璃板的两个面都会反射成像,所以如果有 3mm厚和 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2mm厚的玻璃板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北京市 东城区 年级 上学 期末考试 物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