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届北京市大兴区中考一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榨取果汁 B海水晒盐 C食物变质 D冰雪融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榨取果汁、海水晒盐、冰雪融化都是物质状态改变,属于物理变化;食物变质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选 C。 考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别。 点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在元素周期表中,镁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镁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镁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2 C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2、为 12 D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 31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镁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2;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 31;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12。选 A。 考点:元素周期表;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构成。 点评: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金属元素的名称都有金字旁( 汞除外)。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硫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小苏达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
3、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吸附性等;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氧气用于气焊是氧气支持燃烧;硫酸用于除铁锈,是因为硫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小苏达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是干冰升华吸热,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选 C。 考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差别和应用。 点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用右图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处理浑浊的河水,下面对该净水器分析正确的是 A能杀菌消毒 B
4、净化后的水属于纯净物 C活性炭的主要作用是吸附 D能将硬水变为软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是过滤装置,过滤只能除去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不能杀菌消毒,不能将硬水变为软水,得到的水属于混合物。选 C。 考点:过滤;活性炭;软水与硬水。 点评: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下列关于 Na、 Na+ 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核电荷数相等 核外电子数相等 电子层 结构完全相同 质量几乎相等 质子数相等 Na+比 Na稳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Na+ 是 Na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带电粒子,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它们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 Na+最外
5、层有 8个电子,是稳定结构,故有 核电荷数相等; 质量几乎相等; 质子数相等; Na+比 Na稳定。选 C。 考点:原子与离子。 点评: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粒子,它们属于同种元素。 “绿色化学 ”能实现零排放(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利用率达到 100%)。 CO与 H2在一 定条件下按照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的有机化工原料。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 CO和 H2合成的有机物不可能是 A甲醇( CH4O) B乙醇 (C2H6O) C甲醛 (CH2O) D乙酸 (C2H4O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零排放的要求,以 CO和 H2合成的有机物,则生成的有机物中 C、 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 1的整数
6、倍, 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 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CO和 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乙醇 (C2H6O)中 C、 O不能满足同时是 1的整数倍的要求。选 B。 考点:绿色化学;物质的组成。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 要能分析出生成的有机物中 C、 O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 1的整数倍, H的原子个数应该同时是 2的整数倍,才能保证 CO和 H2合成有机物时没有元素浪费。 过氧乙酸常用来配制消毒液,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 C2H4O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是由 9个原子构成的 B过氧乙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76 g C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6 1 12 D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碳、
7、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1 2 3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过氧乙酸的化学式为 C2H4O3可知:一个过氧乙酸是由 9个原子构成的;过氧乙酸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2+14+163=76;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 14: 163=6 1 12;一个过氧乙酸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2 4 3。选 C。 考点:化学式的含义。 点评:由化学式可以得出分子构成;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原子个数比等信息。 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括号中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羊绒和腈纶(抽丝灼烧) B NaOH溶液和稀 H2SO4 (酚酞溶液 ) C Ca(OH)2溶液和 NaOH溶液(
8、稀盐酸) D KMnO4 和 CaCO3 (观察颜色 ) 答案: C 试题分析:羊绒中含有蛋白质,灼烧会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腈纶没有; NaOH溶液能是酚酞溶液变红色,硫酸不能;氢氧化钙遇到二氧化碳气体会有浑浊现象,氢氧化钠没有;高锰酸钾是紫褐色的固体,碳酸钙是白色固体,颜色不同。选 C。 考点:物质的鉴别。 点评: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会有浑浊现象,氢氧化钠也与二氧化碳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 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 量分数相等 B t1 时,甲、乙各 30g分别加入 70g水中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C t2 时,在 l0
9、0g水中放入 60g甲,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7.5 D将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 t2 ,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将比乙的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 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故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都是 30g,分别加入 100g水中才均能恰好完全溶解; t2 时,甲的溶解度是 50g, t2 时,在 l00g水中最多能溶解 50g甲 ,此时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3.3%; t1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将 t1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同时升温至 t2 ,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选 A。
10、考点:饱和溶液;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图;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点评:物质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 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 下表列出了除去物质中所含少量杂质的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NaCl 泥沙 溶解、 过滤、蒸发 C Cu(NO3)2溶液 AgNO3 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 D NaOH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过滤 答案: A 试题分析: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在若混有少量一氧化碳,不能用点燃的方法除去杂质;泥沙不溶于水,氯化钠可以溶于水,氯化钠中若混有少量泥沙,可以通过溶解、过
11、滤、蒸发的方法除去杂质; Ag的活动性弱于铜,硝酸铜溶液中混有硝酸银可以用铜粉置换再过滤除杂;碳酸钠可以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氢氧化钠溶液中混有少量碳酸钠可以用氢氧化钙 溶液除杂。选 A。 考点:除杂。 点评:除杂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将主要物质除去,也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右图是某燃煤发电厂处理废气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此过程中没有发生分解反应 此过程中 S元素的化合价未发生改变 使用此废气处理装置可减少酸雨的形成 整个过程的反应可表示为: SO2+CaCO3 = CaSO4 + CO2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碳酸钙受热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 反应属
12、于分解反应;亚硫酸钙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4价,硫酸钙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 +6价,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重要物质,经过处理后能减少酸雨的形成;整个过程中,二氧化硫与碳酸钙和氧气反应生成了硫酸钙和二氧化碳,但题中化学方程式没有标注高温的反应条件。选 A。 考点:分解反应;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化合价;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读懂题中废气的处理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中加入 10g蔗糖,完全溶解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 100g。则原蔗糖溶液溶质质量 分数约为 A 10% B 11% C 20% D 22%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
13、现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100g30%=30g,故原有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30-10=20g;则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22%。选 D。 考点: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点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 。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C + O2 = CO2 B 2H2O = O2+ 2H2 C H2SO4+NaOH=NaSO4+H2O D 4P + 5O2 2P2O5 答案: D 试题分析: C + O2 CO2 ; 2H2O O2+ 2H2 H2SO4+2NaOH= +2H2O ; 4P + 5O2 2P2O5 选 D。 考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点评: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客观
14、事实和质量守恒定律两个原则,注意化学式要正确,不要忘记反应条件、气体或者沉淀符号。 下列物质中,不需密封保存的是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大理石 D澄清石灰水 答案: C 试题分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氢氧化钠会吸水潮解,也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澄清石灰水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大理石性质稳定,不需密 封保存。选 C。 考点:物质的性质与保存方法。 点评:保存物质时,要根据其性质来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 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 78%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二氧化碳约
15、占 0.03%,稀有气体约占 0.94%,其气体与杂质约占 0.03%。选 A。 考点:空气的组成。 点评:识记空气的组成即可: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的成分中,氮气约占 78%,氧气约占 21%,二氧化碳约占 0.03%,稀有气体约占 0.94%,其气体与杂质约占 0.03%。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 O B 2O C O2 D O2- 答案: C 试题分析:氧气由氧分子组成,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氧分子。选 C。 考点: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 点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粗盐 B生铁 C汽水 D纯碱 答案: D 试
16、题分析: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而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粗盐、生铁、汽水都是混合物;纯碱是纯净物。选 D。 考点: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点评: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成分复杂;而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成分简单。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A木炭 B镁条 C红磷 D铁丝 答案: D 试题分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固体;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选 D。 考点:木炭、镁条、红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点评:识记这些化学反应的现象,
17、对我们以后解答推断题很有帮助。 下列物质中,属 于溶液的是 A糖水 B牛奶 C米粥 D豆浆 答案: A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牛奶、米粥、豆浆都不符合溶液的特征,不是溶液;糖水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是溶液。选 A。 考点:溶液。 点评: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向试管中放入块状固体,应将试管横放,将固体放在试管口,慢慢树起试管,让块状固体滑入试管,防止打破试管;观察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选 C。 考点:向试管中放入块状固体;观察
18、量筒内液体的体积;稀释浓硫酸;过滤。 点评:只有按照正确的实验要求操作,才能保证实验的成功和安全。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 A质子数 B中子 数 C电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 A 试题分析: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选 A。 考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化学性质。 点评: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原子序数。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 B铁 C硅 D铝 答案: D 试题分析: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选 D。 考点:地壳中元素
19、含量的多少顺序。 点评:识记地壳中 元素含量的多少顺序即可。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多少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森林失火时 ,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 ,开辟 ”防火隔离带 ”,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 B隔离可燃物 C降低可燃物温度 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 答案: B 试题分析:燃烧必须有可燃物的存在才有可能。开辟 ”防火隔离带 ”,其主要目的是隔离可燃物。选 B。 考点:燃烧的条件。 点评: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 1、有可燃物;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佝偻病患者体内主要缺少的元素是 A钙 B铁 C锌 D硒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体缺乏钙盐
20、易患佝偻病。缺铁易得贫血;缺锌影响智力发育;硒可防癌。选 A。 考点:元素与人体健康。 点评:适量的元素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列物质中,能用作氮肥的是 A NH4HCO3 B K2SO4 C NaCl D Ca(H2PO4) 2 答案: A 试题分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有 N、 P、 K三种。 NH4HCO3是氮肥; K2SO4是钾肥; Ca(H2PO4)2是磷肥。选 A。 考点:化学肥料。 点评:植物需要量最大的营养元素有 N、 P、 K三种。 含 N的是氮肥;含 K的是钾肥;含 P的是磷肥。 填空题 ( 7分)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 ( 1)金属铁、铝常用来制作炊具,主要
21、是利用其 。 ( 2)人类每年从自然界提取大量的金属,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铁。用赤铁矿 (主要成分为 Fe2O3)和一氧化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 ( 3)我国钢铁年产量很高,但因锈蚀造成的损失也很惊人。右图是探究铁生锈条件的装置,据图回答问题: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由此说明铁生锈的条件是 。 ( 4)从含有 CuSO4、 ZnSO4、 FeSO4的废水中回收重要原料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下: 请回答: 固体丙的化学式为 ;写出步骤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导热性 ( 2) 3CO+Fe2O3 2Fe+3CO2 ( 3) a试管中铁钉生锈, U型管部分 L液面上升。
22、 与空气、水接触 ( 4) Fe Zn+FeSO4= Fe+ZnSO4 Zn+CuSO4= ZnSO4+Cu( 2分,各 1分) 试题分析:( 1)金属铁、铝常用来制作炊具,主要是利用其导热性。 ( 2)用赤铁矿 (主要成分为 Fe2O3)和一氧化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 3)用图中装置探究铁生锈条件,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a试管中铁钉生锈, U型管部分 L液面上升。 ( 4)由题中反应过程示意图可知, A是锌;操作 是过滤,操作 是用磁铁吸引,固体丙是 Fe;固体丁中含有 Cu和 Zn,溶液 B是稀硫酸,溶液乙和溶液戊都是硫酸锌溶液。故有固体丙的化学式为
23、 Fe;步骤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FeSO4= Fe+ZnSO4 Zn+CuSO4= ZnSO4+Cu。 考点:金属的性质与用途;化 学方程式;铁生锈的原因;物质推断。 点评:解答第( 4)小题的关键是找出突破口,可以联想到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 ( 5分)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 1)构成氯化钠的基本微粒是 (填 “分子 ”、 “原子 ”或 “离子 ”)。 ( 2)用符号表示下列微粒。 2个氧原子 ; 3个钠离子 。 ( 3) A、 B、 C、 D表示 4种物质 ,其微观示意图见下表。 A和 B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 C和 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数字序号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北京市 大兴区 中考 化学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