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辽宁鞍山26中学初一第二学期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辽宁鞍山26中学初一第二学期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辽宁鞍山26中学初一第二学期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辽宁鞍山 26中学初一第二学期 4月阶段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隋朝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 A 581年 B 589年 C 618年 D 605年 答案: B 2010年 4月,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发生地震后,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手,谱写了一曲曲民族团结互助的赞歌。翻开历史画卷,不乏讴歌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下列人物中,为民族团结作出贡献的是() A玄奘 B文成公主 C卫青 D鉴真 答案: B 唐代开始成为一种风靡全国的生活必需品是:( ) A酒 B茶 C糖 D大米 答案: B 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和佛教典籍的是() A大唐西域记 B徐霞客游记 C东游记
2、 D西游记 答案: A “舍己为人传道去,唐风洋溢奈良城 ”称赞的是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 A张骞 B班超 C鉴真 D玄奘 答案: C 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唐朝对外关系的是() A玄奘西游 B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 “和同为一家 ” C鉴真东渡日本 D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答案: B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是由于具备了哪些条件() 国家安定统一 经济文化发达 实行开放的政策 交通发达 A B C D 答案: D 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时提出了以下意见,其中正确的是: 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的 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都在思
3、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都重视生产技术的改进 A B C D 答案: D 唐朝的城市中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国际性大都市的是() A洛阳 B长安 C扬州 D成都 答案: B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说明最受重视的是() A明经科 B明书科 C秀才科 D进士科 答案: D 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唐朝皇帝() 唐太宗 唐高宗 唐高祖 武则天 A B C D 答案: A 唐朝和西汉相似的地方是() 开国皇帝都是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 两朝都出现过治世局面 两朝都有与周边少数民族和亲的历史 都成都在长安 A B C D 答案: A 我国历史上的 “和同为一家 ”指的是() A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B唐朝
4、和新罗的关系 C唐朝和 的关系 D唐朝和吐蕃的关系 答案: D 下列遗址遗迹中最能体现国内民族团结友好的是 ( ) A秦兵马俑遗址 B大昭寺会盟碑无前例 C唐招提寺鉴真坐像 D敦煌莫高窟 答案: B 隋朝与秦朝最突出的相同点在于() A外戚建立,暴政而亡 B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C定都长安,疆域广阔 D大兴土木,民不聊生 答案: B 2006年 5月 ,我国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活动正式启动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的重要作用是 ( ) A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B解决北方缺水问题 C便于军事力量的调控 D方便帝王游玩 答案: A 隋朝的一位杭州先生,要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如果走运河水路,下列哪段
5、运河他不必经过() A永济渠 B江南河 C通济渠 D邗沟 答案: A 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 雪中有一句 “唐宗宋祖 ”,其中 “唐宗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年号是() A开皇 B光武 C贞观 D开元 答案: C 促使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最主要原因是() A爱民如子 B树立权威 C隋亡之鉴 D有自知之明 答案: C 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 “话说唐太宗政绩 ”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 B重视人才的培养 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D创立科举制度 答案: D 下列各项中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无关的是() A在设立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 B发展农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辽宁 鞍山 26 中学 初一 第二 学期 阶段 测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