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山东省莱州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1-2012学年山东省莱州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2012学年山东省莱州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1-2012学年山东省莱州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假如时空倒流,你回到 170万年前的中华大地,你最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A元谋人正在采集食物 B北京人正在用火烧烤捕获的野兽 C山顶洞人正在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正在捕鱼 答案: A 试题分析: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居民主要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北京人生活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山顶洞人生活距今约三万年。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大约七千年前。只有 A符合题意。 170万年前,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尚未出现。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
2、人类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此外学生还需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用火方面的区别。元谋人知道用火、北京人学会使用天然火和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学会人工取火。火的使用使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按史记记载,一位诸侯国的国君为了报仇雪恨, “苦身焦思,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位国君是 A吴王夫差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词是 “置胆于座,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就是历史上 “卧薪尝胆 ”的典故。相传吴越争霸时,吴王夫差大败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勾践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
3、过去的耻辱。经过长期准备最终灭掉吴国。后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历史人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典故和历史人物再现的认识能力。本题还可以换个方式进行考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请问卧薪尝胆指的是 A吴王夫差 B齐桓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 选 D) 这是西周分封略图,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B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C加强诸侯国之间的联系 D密切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让他们
4、去做诸候。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西周的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我们可以看出,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选 A答案:。 考点: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学生在记忆能力的基础上,理解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分封制在西周统治初期曾经起到积极作用,但后来受分封的诸侯之间反目成仇,经常发生战争,导致周朝分崩离析。 小张在阅读课外书籍时,看到书中这样写道 “在商朝,贵族征讨其他国家胜利后往往举行祭祀,向祖先报捷。 ”如果要验证它的真实性,最有说服力的文字资料是 A史记 B金文 C甲骨文 D铭文 答案:
5、 C 试题分析: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人把文字可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被称为 “甲骨文 ”。因此要验证其真实性、可以查阅甲骨文。 C符合题意。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汉代司马迁所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金文 也称铭文 是商朝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A、 B、 D可作为辅助材料,但不是最有说服力。 考点:本题考查甲骨文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甲骨文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发现, 19世纪末,著 名学者王懿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
6、失传已久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中国甲骨文和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等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唐朝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写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其中的 “清明 ”是 24个节气之一。我国测定一年分为 24个节气是在 A夏朝 B战国 C西周 D商朝 答案: B 试题分析:夏朝我国就发明了历法,所以叫 “夏历 ”,也就是今天的农历。商朝时期,我国历法逐渐完备、一年分 12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闰 年增加一个月。周朝主要在天文学方面取得成就,如鲁国天文学家关于哈雷卫星的最早记载、日食记录等。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 24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7、 ,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历法上的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节气:根据天气的变化,在一年中定出 24个点,每一个点叫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 下列对长城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是抵御匈奴的著名城防 B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性 C秦长城东起临洮,西至辽东 D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答案: C 试题分析: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修建,只是规模较小。秦始皇时期为了抵御北方匈奴族的进攻而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秦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蜿蜒万余里 、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
8、性、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C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秦朝的万里长城。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著名的 “万里长城 ”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见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建成万里长城。后经历代王朝陆续修筑,汉、明两代修筑的规模 更大得惊人,现存的长城为明朝所修筑由渤海之山海关伸展到甘肃省之嘉峪关,长城平均高度为 7.8米,平均底部阔 6.5米,而顶部为 5.8米。它每隔 100米便设一座长方形石台作为了望之用。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2004年 4月,传媒报道,韩国拟将 “端午节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来立即在中国引起强烈
9、反响。 “端午节 ”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为纪念哪一历史人物而设立 A孔子 B李冰 C屈原 D大禹 答案: C 试题分析:孔子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 “仁 ”的学说。李冰战国时期秦国 的蜀郡太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大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虽忠事楚怀王,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我国人民为纪念他,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定为端午节。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历史人物。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识记能力。本题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体现了时政热点与学科知识相联系的命题要求,不仅拓
10、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较好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毛泽东讲 “百代都行秦政制 ”,这个 “制 ”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封制始于西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就废除了。宗法制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影响于后来的各个封建王朝。世袭制始于启,是古代皇帝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儿子的制度。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天下分为 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的推行、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一直至今。 B
11、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郡县 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郡县制的理解能力。秦创立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郡县制还一直影响至今。 公元前 218年咸阳人李良到南方经商,一路上发现各地使用的货币和咸阳的一样,这时全国通用货币的标准样式是下图中的哪一项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公元前 221年秦朝朝建立、定都咸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在货币方面、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空铜钱。结合图示,只有 D符合题意。 A、 B、 C是秦统一之前的六国货币。 考点:本题考查秦始皇统一货币。
12、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本题图文结合,以图片的形式直观反应了秦的统一使用的圆形方孔铜钱,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的辨别能力。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里的 “坑 ”指的历史事件是: A坑杀长平之战的赵国降军 B坑杀少数民族俘虏 C坑杀起义的农民 D焚书坑儒 答案: D 试题分析:诗句的意思是说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并没有使得百姓们臣服于他的暴政,反而是那些没有读过书的刘邦项羽之辈(泛指各地的农民起义者)推翻了秦朝统治。这里的 “坑 ”指的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发布焚书令、并把一批儒生活埋在咸阳。 D符合题意。 A、 B、 C都讲到坑杀。但与题意刘邦项
13、羽领导农民起义推翻清朝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焚书坑儒。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本题由焚书坑儒联系到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秦的灭亡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本题从侧面考查了学生对的暴政的理解。 李白的诗 “秦 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这里指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之争 C秦完成统一 D长平之战 答案: C 试题分析:诗的大意是:秦王横扫天下,那如老虎一样看着诸侯的气势多么雄大啊。他挥剑割断浮云,那各国诸侯就全都向西来朝拜秦王了。这是也李白对秦始皇功过是非的评价。李白认为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统一六国。 C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是秦末农民起义、
14、楚汉之争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战争,与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秦统一六国。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本题以李白的诗句 来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统一的新局面,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 “孔子周游列国 ”,与 “诸侯 ”“列国 ”的产生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的关键词是 “诸侯 ”“列国 ”的产生。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那时没有国家、诸侯产生。 A不符合题意。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15、与题意不符合。郡县制是秦始皇创造一套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也没有诸国和列国出现。 A、 B、 D均不符合题意。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列国就是各个诸侯国的统称。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分封制在西周初期曾经起到过巩固统治的作用,但后来诸侯之间反目成仇、战争不断、最后导致周朝的分崩离析。 据 “夏商周断代工程 ”测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即 A 21世纪 70年代 B公元前 21世纪 70年代 C公元前 20世纪 70年代 D 20世纪 70年代
16、答案: B 试题分析:表示历史时间的常用词汇有很多,如公元、世纪、年代、时代、朝代、年号等。其中公元纪年是世界上最通用的时间纪年法,比如本题时间 “公元前 2070年 ”就是公元纪年法。世纪纪年法:每 100年称为一个 “世纪 ”,公元前 1年到公元前 100年为公元前 1世纪,公元 1年到公元 100年为公元 1世纪,因此公元前 2070年应该表述为公元前 21世纪 70年代。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时间的不同表述方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对历史时间的表述能力。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的夏朝标志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了。 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 2
17、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讲到的是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殷是商代的都成,商朝因水患屡次迁都,直到盘庚迁都到殷才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称殷朝。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向人们展示商朝的社会风貌。 B符合题意。夏朝的都城在城阳、西周定都镐京、东周迁到都洛。 A、 C、 D均与殷墟遗址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商朝的都城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商代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如
18、商代的甲骨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商代的司母戊鼎是现存最大的青铜器。还有造型 奇特的四羊方尊等。 小说封神榜中有关 “炮烙之刑 ”“以酒为池 ”的描写,反映了统治者的极度暴虐腐朽,这与哪位统治者有关: A夏王桀 B商王纣 C周厉王 D周幽王 答案: B 试题分析:小说封神榜是根据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编写而成的,以神话小说的方式讲述了武王在姜尚等人帮助下西周建立、商朝灭亡的一部文学作品。“炮烙之刑 ”“以酒为池 ”指的是商朝末代暴君 商纣王。 C符合题意。夏王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主要体现在修建豪华宫殿、饮酒作乐,自诩为太阳、把人当做坐骑。周厉王的暴 政主
19、要体现在 “道路以目 ”严密监视人们的言行等方面。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君主。制造 “烽火戏诸侯 ”的荒唐闹剧。 A、 C、 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商朝末代君主。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历史故事和人物再现的认识能力。综合分析夏商周的兴亡可以看出,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王朝末代君主的残暴统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规律, 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万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的兴盛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劳动力的增加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关键是要理解 “西周时期成千上万奴隶
20、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生产的场景 ”这句话的意思。这就是说在西周的时候是奴隶集体耕种、在战国的时候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耕作。这就说明了战国时期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了、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此个体家庭劳动也就可以取代了成千上万人的集体劳动。 C 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以夏令营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战国时期生产方式变化的理解。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要依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更新
21、。 战国策中对战国武器的描述 “陆断牛马,水击鹄雁,当敌即斩 ”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青铜兵器得到改进而更锋利。此外,此时还出现了 A战车 B水兵 C铁兵器 D弓箭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意思,此兵器是在战国时出现的。中国古代战车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炎黄战蚩尤就曾经使用过战车;弓箭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A、 D可以排除。水兵作为一个兵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兵器 ”,商朝是我国青铜器灿烂时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范围扩大。完全可以铸造成铁兵器。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铁兵器的出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1 2012 学年 山东省 莱州 年级 上学 期中 学业 水平 测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