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年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万 仞 ( ) 箕 畚 ( ) 出入之 迂 ( ) 匮 乏( ) 冀 州( ) 答案: rn bn y ku j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小题 1】惩山北之 塞 : 【小题 2】汝心之固,固不可 彻 : 【小题 3】命夸娥氏二子 负 二山: 【小题 4】北山愚公者,年 且 九十: 【小题 5】帝 感 其诚: 【小题 6】孀妻 弱子 : 【小题 7】 聚室 而谋日: 答案: 【小题 1】阻塞 【小题 1】通 【小题 1】背 【小题 1】将 【小题 1】感动 【小题 1】年幼的孩子 【小题 1】聚
2、集全家 选择题 选出 “其 ”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 A其妻献疑曰 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 D惧其不已 答案: B 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小题 1】帝感其诚 (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小题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小题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汉水北边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A 有与 “河曲智叟亡无应 ”中 “亡 ”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子子孙孙无穷匮
3、也 B甚至,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 答案: A 下列句中划线的 “之 ”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笑而止 之 B跳往助 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 之 答案: C 下列划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杂然相 许 (赞同 )寒暑 易 节 (交换 ) B何 苦 而不平 (愁 )子子孙孙无穷 匮 也 (穷尽 ) C而山不 加 增 (加大 )惧其不 已 也 (停止 ) D 方 七百里 (周长 )其 如土石何 (用在 “如 何 ”前,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 ) 答案: B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惩 (chng)山北之 塞 (s) 遂率子孙 荷 (h
4、)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 孀 (shung)妻 始 龀 (chn), 跳往助之 C高万 仞 (rn) 曾 (ch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 叟 (su) 一 厝 (cu)朔东 答案: B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
5、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答案: C 文言文阅读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北山愚公长息曰 ”中 “笑 ”和 “长息 ”意在说明什么? “笑 ”: “长息 ”: 答案:自作聪明之态可掬 闻智叟之言而长叹,说明愚 公胸有成竹 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小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小题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小题 3】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答案: 【小题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小题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小题 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精读 精妙品粹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6、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小题 1】读下列文句,体会划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其分别写在括号内。 北山愚公 者 ,年且九十,面山 而 居:( ) 以君 之 力,曾 不 能损魁父 之 丘:( ) 【小题 2】解释下边划线字的意思。 聚室而 谋 投 诸 渤海之尾: 始 一反焉: 【小题 3】 “如太行、王屋何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7、这两个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请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来。 【小题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 “毕力平险 ”,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 ,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 ,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 ”的反应。这时其妻 “献疑 ”,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 ,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 【小题 5】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年人教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 下册 愚公移山 练习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