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山西省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为下列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4分) 北京的奥运村,到处是鳞次栉比的楼房,而那些体育场馆, “鸟巢 ”kn称北京一景, “水立方 ”更是瑰丽无比。那首北京欢迎你在奥运会期间风 m 全国,像是专为远道而来的各国贵宾接风洗尘的歌。 鳞次 栉 比( ) 瑰 丽( ) kn( )称 风 m ( ) 答案: zh gu 堪 靡 试题分析: “堪 ”“靡 ”形似字较多,不要误写, “zh”注意平翘舌, “gu”声母不要写成 “k”,这些都是易错点。 考点:汉字读音识字。 点评:本题不难,比较常用字,细心注
2、意易错点即可。此类字音字形的考查,考的是学生识记和细心,平时学习要养成即读即查,随查随记的好习惯,注重积累。 选择题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A全班同学都去参加阳光体育活动了,只有我没有去。 B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 C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D假期里,大家外出游玩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句 “ 都 只有我没有 ”前后矛盾,应是 “除了我 都 ” ;C句 “有没有 是 ” 主谓搭配不当,应该删去 “有没有 ”; D句 “防止不要发生 ”语义冲突,应该是 “防止发生 ”。 考点:病句判断
3、。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见病句类型,易于判断。病句判断,是各类考试常考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平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写好语句。平时阅读写作要培养自己对句子的感知能力(语感),了解病句的类型,掌握病句判断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 ( 16分)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
4、得到 “如在画图中 ”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如在画图中 ”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 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
5、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 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 “鱼戏莲叶间 ”,又是入画的一景。 【小题 1】选文第 段说明的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 3分) 【小题 2】选文第 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方法?有什么
6、作用?( 3分) 【小题 3】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 段开头的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分) 【小题 4】第 段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 往往 安排桥梁 ”中划线词 “往往 ”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小题 5】选文第 段最后一句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小题 2】排比。一气呵成,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为达到其一致追求,是如何设计园林的。 【小题 3】总分结构。作比较。说明苏州园林的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区别:不讲究对称。 【小题 4】不能去掉。 “往往 ”指一般
7、情况,特殊情况除外。用在这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河道都安排桥梁,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 【小题 5】引资料 用引用说明游览者在池边观赏,得到一幅画的实感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文段选自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的苏州园林,第一段中即点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点:说明对象的特征。 点评:本题容易,是所学课文,此知识点教师会重点讲到,学生熟悉。学生容易把说明对象与说明对象的特征当成一个知识点来理解 ,这是不对的。说明对象,是所说明的事物本体,而 “特征 ”是此本体的性质或突出的状态。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章后面的所介绍,就是按这四个句子的排列顺序安排的。 考点:文章结构。 点评:
8、本题容易,教师在教学中会明确讲授。总分结构的文章,在总写时总与下文有紧密的关系,或是内容上的提领,或是结构上的安排,或是情感上的铺垫(定基调),说明文主要表现在前两点上。 【小题 3】 试题分析: “结构 ”指的是各层次间的关系,从所选文段内容上可判断出 “总分 ”的特点。第二段一开始就把苏州园林与古代宫殿相比较说明,目的是强调两者结构 上的不同,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 考点:说明方法及作用。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教师课堂讲授的重要知识点,学生比较熟悉。说明文中为了突出所要说明物的特点,常将同类的两种事物做一比较,这种说明方法就叫比较说明。 【小题 4】 试题分析: “往往 ”,只表现 “安排桥
9、梁 ”的情况多,但不一定都是这样做的。 考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点评:本题不难,问题浅显,是说明文学习中的常提到的问题。说明文内容上讲究真实性,说明方法上讲究科学性,语言上讲究准确性逻辑性,学习说明文要了解这些特点。 【小题 5】 试题分析:注意引号,理解它引 用来所表达的作用。 考点:说明方法。 点评:本题不难,易于判断。引用说明,在文字上最突出的标志是用引号,但有的转引也不用引号,而用引号的,不一定是说明方法。判断的依据有两点,一看是不是作者自己的语言,二看作者引用提不是来说明什么的。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17分) 他的亲人,有 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
10、温家宝。 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一样,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天津城里一条古 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喜欢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儿了? ”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他带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一个国家的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 1942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 ”他这样深情地说。这
11、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三年前春天的一 个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给家里的母亲打电话: “妈,我讲得怎样啊? ”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 “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 ”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第一个电话是给自己的母亲,说到 “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 ”时,全场爆发出经
12、久不息的掌 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 “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 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 “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 四真 就达到很高的境界。 ”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个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白 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
13、 1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这个国家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 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多幸福啊,总理的母亲。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 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 。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 中写道: “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 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
14、,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 ,响起春雷。 ” (选自意林 2010年第 10期,有删改) 【小题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分) 【小题 2】从文中找出印证第 段 “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 ”的三件事。( 3分) 【小题 3】第 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生活片断有何用意?( 3分) 【小题 4】分析第 段 “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 柔软而滚烫 的心在绵延奔腾 ”一句中划线词的作用。( 3分) 【小题 5】从第 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3分) 【小题 6】古人曾有 “儿行千里母
15、担忧 ”的感叹,也有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遗憾。面对总理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 3分) 答案: 【小题 1】温总理日理万机,却不忘常给母亲打电话 【小题 2】在日本成功演讲后,他将第一个电话打给母亲;在美国访问时, 回忆幼时母亲对他的 “四真 ”教育;在天津帮一位母亲救助生病的孩子;在视察时向一位母亲了解民情,掀起为农民工讨薪的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次流泪(任选其三即可) 【小题 3】插入部分写出总理小时候经历的战争苦难和生活的艰辛,交代他 “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 ”的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 4】 “柔软 ”表现了总理的善良、慈爱; “滚烫 ”表现了总理的赤诚。这两
16、个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温总理对母亲、对人民的浓浓爱意与满腔热情。 【小题 5】关注、牵挂、思念、盼望等。 【小题 6】是啊, “儿行千里母担忧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始 终有个人在家里牵挂着我们,有个声音在呼唤我们回家。父母对我们的爱,如山高似海深,父母的深情,我们永远也回报不完,我们要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好好陪伴他们,关心他们, “子欲养而亲不待 ”,那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最大最深的伤痛。 【小题 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提示, “一句话 ”,不可叙述,从 “人 ”“事 ”“情 ”(情感或情态)上简洁概括即可。 考点:概括内容。 点评:本题还是有难度的,用精短的话概括丰富的文字内容,必须对
17、内容把握驾驭能力,了解其意的核心。概括内容,一般来说概括到几个要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如果时 间地点不是重要的,可以略去,可什么人做什么事是概括中少不了的,有的还的指 “表现了什么 ”(感情、精神),本题要求“一句话 ”,那么 “表现什么 ”就略去了。 【小题 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所要求的概括事件的主题 “念母 ”,在各段中找到标志事件起始的时间地点之类的词语,即可概括事件。语言要简短。 考点:概括文章内容。 点评:本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不看题干要求,将全文压缩作答。解答此类答,首先要通读全文,分清每一层写什么事,找到变化的时间地点的字词,依照顺序一一概括。 【小题 3】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山西省 农业大学 附属中学 年级 第三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