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
《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B 50157-1992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pdf(10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建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设计规范发布实施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下铁道设计规范主编部门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批准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 年 月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的通知建标 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要求 由北京市建委会同各有关部门共同编制的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已经会审 现批准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为强制性国家标准 自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起施行本规范由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管理 具体解释工作由北京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二年六月十三日制订说
2、明本规范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 号文的通知 由主编单位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组成规范编制组共同完成本规范在制订过程中 调查总结了我国二十多年来地下铁道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 以及历年来的科研成果 同时 借鉴了国外地下铁道有关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 在规范制订的各个阶段曾以多种方式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 规范的组成内容基本定型后 又在国内几座城市地下铁道的规划设计中试用检验 几经修改 最后由我办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本规范是我国首次编制的地下铁道工程设计国家标准 共分十三章和一个附录 规范中各章的条文规定 均基于可靠的技术依据和成熟的经验基础 对于部分限于当前国内没有实践经验或处于发展阶
3、段技术尚不够成熟的内容 如车辆采用架空接触网受电方式的各种限界的规定和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要求等 本规范首版本暂时没有作出规定或仅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为提高规范质量 请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 注意总结经验和积累资料 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 寄交北京市城建设计研究院 地下铁道设计规范 管理组 北京西二环路甲 号邮政编码 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一九九二年四月目录第一章 总 则第二章 限 界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限界确定的原则第三章 线 路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线路平面第三节 线路纵断面第四节 轨 道第四章 车站建筑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车 站第三节 车站出入口第五章 工程结
4、构及防水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荷 载第三节 工程材料第四节 结构形式第五节 计算原则第六节 防 水第六章 通风 空调和采暖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隧道通风与空气调节第三节 局部通风第四节 采 暖第七章 给水和排水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给 水第三节 排 水第八章 供 电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变电所第三节 牵引电网第四节 电缆与接地第五节 动力与照明第六节 供电系统管理自动化第九章 电梯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工艺布置第十章 通 信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专用通信第三节 公务通信第四节 通信线路第五节 通信电源及接地第六节 通信用房技术要求第十一章 信 号第一节 一般规
5、定第二节 固定信号第三节 闭 塞第四节 联 锁第五节 行车指挥及列车运行控制第六节 其 它第十二章 防 灾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建筑防火技术要求第三节 消防给水和灭火装置第四节 事故通风与排烟第五节 疏散指示与救援救护第六节 防灾报警与监控系统第七节 防水淹技术要求第十三章 车辆段及其它基地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二节 运用整备设施策三节 检修设施第四节 救援设施第五节 其它基地附录一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加说明第一章总则第条为了使地下铁道设计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安全适用 符合国情 特制定本规范第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的地下铁道工程设计第条地下铁道工程设计 应根据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地下铁道路网规划进行第
6、条地下铁道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前提下 人防要求可由城市主管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第条地下铁道的设计年限分为近 远两期 近期宜为交付运营后第 年 远期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年限 但不宜少于交付运营后 年第条地下铁道工程的规模 设备容量 以及车辆段的用地面积 应按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通过能力确定 对于可分期 建设的工程和配置的设备 应考虑分期扩建和增设地下铁道工程建设 在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综合开发利用第条地下铁道线路应为右侧行车的双线线路 并应采用 标准轨距第条地下铁道线路远期的最大通过能力 每小时不应少于 对列车近期和远期列车编组的车辆数 应分别根据预测的近期和远期客流量和车辆定员数确定 车辆定员数为
7、车厢座位数和空余面积上站立的乘客数之和 车厢空余面积应按每平方米站立 名乘客计算第条在客流量不均匀的线路上应组织区段运行 列车运行交路应根据远期全线客流分布确定线路的每个终点站和区段运行的折返站 应设置折返线或渡线 其折返能力应与该区段的通过能力相匹配当两折返站相距过长时 宜在沿线每隔 至 个车站的站端加设渡线或车辆停放线第条地下铁道每条线路宜设一个车辆段 当一条线路长度超过 时 可设一个车辆段和一个停车场 当技术经济合理时也可两条或两条以上线路共用一个车辆段第条车辆段出入线设置双线或单线 应根据远期线路的通过能力计算确定 尽端式车辆段出入线宜采用双线 当为贯通式车辆段时 可在车辆段两端各设一
8、条单线第条在地下铁道路网中 至少应有一个车辆段设置连接地面的铁路专用线 连接地面的铁路专用线 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铁路规范的规定第条设计地下铁道浅埋 高架及地面线路时 应采取降低噪声和减少振动的措施第条地下铁道工程设计 应符合逐步实现运营管理综合自动化的要求第条地下铁道设备的选型和设计 应符合标准化和系列化要求 引进国外设备应立足于能够实现产品国产化第条地下铁道的设计 除应遵守本规范外 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第二章限界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地下铁道的限界应根据车辆的轮廓尺寸和性能 线路特性 设备安装以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分析确定第条地下铁道的限界应包括车辆限界 设备限界
9、建筑限界 接触轨和接触网限界第条本章规定适用于直线地段限界 曲线地段的限界 应在直线地段上 按不同曲线半径和超高以及车辆的有关尺寸分别进行加宽和加高第条双线地下铁道 当两线间无墙柱及其它设备时两设备限界之间应有不小于 的安全量第二节限界确定的原则第条车辆限界应根据车辆主要尺寸等有关参数 并考虑在静态和动态情况下所达到的横向和竖向偏移量及偏转角度 按可能产生最不利情况进行组合计算确定接触轨受电的车辆主要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一 车辆长度车体长度为两车钩中心距离为二 车辆最大宽度为三 车辆高度为四 车辆定距为五 固定轴距为六 地板面距轨顶面高度为七 受流器安装尺寸受流器端部距车体横向中心为受流器中心距
10、轨顶面高度为第条设备限界应根据车辆限界 轨道状态不良引起车辆的偏移和倾斜 并计及适当的安全量等因素计算确定第条隧道建筑限界应按下列要求确定一 区间直线地段各种类型的隧道建筑限界与设备限界之间的间距 应能满足各种设备安装的要求二 曲线地段矩形和马蹄形隧道建筑限界 应按直线地段的建筑限界分别进行加宽和加高 其加宽和加高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曲线内侧加宽内曲线外侧加宽外顶部加高高式中 车体长度车辆定距车辆固定轴距圆曲线半径超高值内外轨中心距离分别为计算加宽和加高的控制点坐标值三 采用盾构施工的圆形隧道 应按全线最小曲线半径确定隧道建筑限界四 道岔区的建筑限界在直线地段上 应根据不同种类的道岔和车辆有关尺
11、寸计算出的加宽量和安装设备所需的加高量 分别进行加宽和加高 在道岔导曲线范围内的加宽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内侧加宽内外侧加宽外式中 道岔导曲线半径五 竖曲线地段的建筑限界 应在直线地段上根据不同竖曲线半径及车辆的有关尺寸计算的加高量进行加高 其加高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凹形竖曲线凸形竖曲线式中 分别为凹凸形竖曲线半径六 车站直线地段的站台高度应低于车厢地板面 其高度差宜为 站台边缘距车厢外侧面之间的空隙宜采用第条接触轨限界应根据受流器的偏移 倾斜和磨耗接触轨安装误差 轨道偏差 电间隙等因素确定第条直线地段隧道限界与坐标值规定如下一 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限界 图二 区间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三 区间直
12、线地段马蹄形隧道限界 图四 车站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五 节点 图六 节点 图七 车辆轮廓线坐标值 表八 车辆限界坐标值 表九 设备限界坐标值 表车辆轮郭线坐标值表坐标点号坐标点号坐标点号下下节点1下 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节点2下下下 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区间直线地段圆形隧道限界 图下下节点1下 下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节点2下下下 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区间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下下节点1下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节点2下下下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车辆轮廓线车辆限界设备限界建筑限界区间直线地段马蹄形隧道限界 图下 下下节点2节点1下下建筑限界设备限
13、界车辆限界下下下车辆轮廓线下上上上上下下下下下上上上上下下车站直线地段矩形隧道限界 图6789101112 1314 1516 17181817161514131211-12311211110310210198j713 19613 19613 19713 19910111219192011-12211-12113 141521202122226789101089j713 19613 19613 19713 198910111112131415161718 18151716 1413 121122221514 132020212121节点 图车辆轮郭线坐标值表坐标点号上 上 上 下 下 下 下
14、下坐标点号坐标点号坐标点号设备限界坐标值表坐标点号上 上 下 下 下 下 下坐标点号第三章线路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地下铁道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 应分为正线 辅助线和车场线第条地下铁道的线路在城市中心地区宜设在地下在其它地区 条件许可时可设在高架桥或地面上第条地下铁道地下线路的平面位置和埋设深度 应根据地面建筑物 地下管线和其它地下构筑物的现状与规划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采用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 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 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第条地下铁道的每条线路应按独立运行进行设计线路之间以及与其它交通线路之间的相交处 应为立体交叉地下铁道线路之间应根据需要设置联络线 联络线宜采用单线第条地下
15、铁道车站应设置在客流量大的集散点和地下铁道线路交会的地方车站间的距离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在市区宜为 左右在郊区不宜大于第条轨道设计应保证列车安全 平稳 快速运行 其构造应具有足够的强度 稳定性 弹性和耐久性 并应满足绝缘减振和防锈等要求第二节线路平面第条线路平面的最小曲线半径应符合表 的规定最小曲线半径表线 路 一般情况 困难情况正线辅助线车场线第条在正线上当曲线半径等于或小于 时 圆曲线与直线间应根据曲线半径及行车速度按表 规定设置缓和曲线第条道岔附带曲线可不设缓和曲线和超高 但其曲线半径不得小于道岔导曲线半径第条地下铁道线路不宜采用复曲线 在困难地段 有充分技术依据时可采用复曲线 当两圆曲
16、线的曲率差大于时 应设置中间缓和曲线 其长度应根据计算确定 但不应小于第条正线及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不宜小于在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个车辆的全轴距第条正线及辅助线上两相邻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不应小于 车场线上的夹直线长度不得小于第条车站站台段线路应设在直线上 在困难地段可设在曲线上 其半径不应小于第条道岔应设在直线地段 道岔端部至曲线端部的距离不宜小于 车场线可减少到第条道岔宜靠近车站设置 但道岔基本轨端部至车站站台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第条正线和辅助线上宜采用 号道岔 车场线应采用不大于 号的道岔 设置交叉渡线两平行线的线间距宜符合下列规定缓和曲线表注 表中 曲线半径 设计速度缓合曲线长度号道岔可
17、采用 或号道岔可采用 或第条折返线的有效长度 应为远期列车计算长度加不包括车挡长度第三节线路纵断面第条正线的最大坡度宜采用 困难地段可采用辅助线的最大坡度宜要采用 但均不包括各种坡度折减值第条隧道内的正线最小坡度不宜小于 困难地段在确保排水的条件下 可采用小于 的坡度第条隧道内的车站站台段线路坡度宜采用 在困难条件下 可设在 或不大于 的坡道上第条地面和高架桥上的车站站台段线路宜设在平道上 在困难地段可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车场线可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第 条 道岔宜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 在困难地段可设在不大于 的坡道上第条车站站台段线路应设在一个坡道上 地下车站宜接近地面设置 有条件时宜布置在纵
18、断面的凸型部位上 并设置合理的进 出站坡度第条隧道内的折返线和存车线 应布置在面向车挡的下坡道上 其坡度宜为第条两相邻坡段的坡度代数差等于或大于 时应设竖曲线连接 竖曲线的半径应符合表 的规定第条线路纵向坡段长度不宜小于远期列车计算长度 并应满足相邻竖曲线间的夹直线长度的要求 其夹直线长度不宜小于第条车站站台和道岔范围不得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竖曲线半径表线别一般情况 困难情况正线区间车站端部辅助线车场线离开道岔端部的距离不应小于第四节轨道第条正线及辅助线应采用 及以上的钢轨车场线应采用 的钢轨钢轨接头应采用对接 在曲线内股应采用现行标准的缩短轨当采用缩短轨接头对接有困难时可采用错接 其错开距离不
19、应小于第条正线地段和半径为 及以上的曲线地段应铺设无缝线路 在地面线及高架线上铺设无缝线路可按现行有关铁路规范设计第条两相邻道岔间插入短钢轨的最小长度 应符合表 的规定第条正线及辅助线上钢轨应设轨底坡 其坡度为但在道岔和道岔间不足 的直线段不应设轨底坡第条混凝土整体道床钢轨扣件的型式 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并应采用构造简单 具有足够的扣压力和耐久的弹性扣件 以及能满足调整轨距和水平的要求LLLL LLL道岔间插入短钢轨的最小长度表道岔位置 线别插入短钢轨长度一般地段 困难地段对向单开道岔正线及辅助线车场线顺向单开道岔正线及辅助线车场线反向单开道岔正线辅助线车场线轨下应采用绝缘弹性垫层第条辅助
20、线和车场线半径等于及小于 的曲线地段的轨距应按标准轨距加宽 其加宽值应符合表 规定辅助线的曲线轨距加宽应在缓和曲线范围内或在直线段递减 车场线的轨距加宽应在直线段递减第条线路的曲线超高值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 超高值列车通过速度曲线半径辅助线和车场线曲线轨距加宽值表曲线半径 加宽值圆曲线的最大超高值为 当设置的超高不能满足行车速度要求时 允许有不超过 的未被平衡横向加速度第条混凝土整体道床的曲线超高 采取外轨抬高超高值的一半和内轨降低超高值的一半的办法设置 碎石道床的曲线超高采取外轨抬高超高值的办法设置第条曲线超高值应在缓和曲线内递减顺接 无缓和曲线时 应在直线段递减顺接超高顺坡率不宜大于 困难
21、地段不应大于第条轨下基础的结构型式应根据技术 经济比较确定 隧道内应采用混凝土整体道床 其强度等级宜为 需要加强地段 应增设钢筋 高架线宜采用新型轨下基础 地面线宜采用轨枕碎石道床第条矩形隧道内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轨道建筑高度不宜小于 圆形隧道的轨道建筑高度不宜小于 道床面应有不小于 的横向排水坡 道床面至承轨台间的距离宜为第条采用钢筋混凝土短轨枕式混凝土整体道床时短轨枕宜在工厂预制 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 底部宜伸出钢筋以加强与混凝土整体道床的连接 采用连续支承混凝土整体道床时 应采用整体灌注式第条混凝土整体道床排水沟的纵向坡度可与线路坡度一致 水沟横断面应根据相关因素确定第条隧道内正线及辅助线的
22、直线段和半径大于及等于 的曲线地段 每公里铺设短轨枕数为 对 半径为以下的曲线地段和大坡道上 每公里铺设短轨枕数为对 地面线的碎石道床直线地段和半径大于及等于 的曲线地段 每公里铺设轨枕数为 根 半径为 以下的曲线地段每公里铺设轨枕数为 根 车场线每公里铺设轨枕数为根 碎石道床的防爬装置应按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设置第条隧道内道岔区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短轨枕式混凝土整体道床 地面线和车场线道岔区可采用木枕或钢筋混凝土轨枕碎石道床第条道岔整体道床的扣件 在导曲线和一般部位应与隧道内正线扣件一致 其它部位扣件可另行设计第条隧道内混凝土整体道床与洞外碎石道床相连时 衔接处应设弹性过渡段第条地面线的直线段
23、碎石道床顶面宽度为 车场线为 半径等于及小于 的曲线地段外侧应加宽铺设无缝线路地段及安装接触轨一侧也应适当加宽 碎石道床的最小厚度 在直线段轨枕下应为 车场线轨枕下应为第条地面线的路基面宽度 路拱形状 路堤 路堑边坡和高度及排水设施等设计 应按国家现行的 铁路路基设计规范 的规定执行第条线路上应设以下标志百米标 坡度标 制动标 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始点及终点标曲线标 竖曲线始点及终点标 水准基点标 限速标 警冲标 停车位置标志等第条隧道内百米标 限速标 停车位置标志应设在行车方向的右测 警冲标应设在两会合线间 其位置应根据设备限界及安全量确定 隧道外的标志可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的规定设置第四章车站
24、建筑第一节一般规定第条地下铁道车站设计 应保证乘客使用安全 方便 并具有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第条设置在地下铁道线路交会处的车站 应按换乘车站设计 换乘设施的通过能力应满足预测的远期换乘客流量的需要第条地下铁道车站的总体设计 应妥善处理与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 地面建筑 地下管线 地下构筑物之间的关系第条地下铁道车站建筑设计应简洁 明快 大方 易于识别 并应体现现代交通建筑特点第条地下铁道车站的通过能力 应按该站远期超高峰客流量确定 超高峰客流量为该站高峰小时客流量乘以系数车站的站厅 站台 出入口楼梯和通道 自动扶梯 自动人行道 售票口 机 检票口 机 等部位的通过能力应相互适应第条地下铁道车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GB 50157 1992 地下铁道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