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 310-2004(条文说明)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pdf
《SL 310-2004(条文说明)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L 310-2004(条文说明)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pdf(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L 310-2004 条文说明目次1 总则. . . . . . . . . . . . . 85 2 供水规划. . . . . . . . . 87 3 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求.88 3. 1 供水规模和用水量883.2 供水水质和水压903.3 水源. . . . 91 3.4 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913.5 防洪和抗震924 取水构筑物设计.934. 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934.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945 泵站设计. . . . . . . . 96 6 输配水设计.98 7 调节构筑物设计.101 8 水厂总体设计.102 9 净水设
2、计.103 9.1 基本要求1039.2 预沉1039.3 粗滤和慢滤1039.4 凝聚剂和助凝剂的选择与投配1049.5 混合1049. 6 絮凝、沉淀和澄清 105 9.7 过滤1089.8 净水器1109.9 深度净化1109.10 地下水除铁和除锺11183 84 9.11 地下水除氟1139.四电渗析1159. 13 消毒 116 10 施工与验收.118 10.1 一般要求 118 10.2 土建工程 118 10. 3 材料、设备采购11910.4 管道、设备安装11910.5 试运行 119 10.6 竣工验收 120 11 运行管理.121 11.1 一般要求 121 11.
3、 2 水质检验 121 11.3 水源管理 122 11. 4 净水厂管理12211.5 泵站管理 122 11.6 输配水管理12312 分散式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124 12.1 般要求 124 12.2 雨水集蓄供水工程12412.3 引蓄供水工程12612. 4 分散式供水井1261总则1. O.I,_,_;l. O. 2 村镇供水工程与城市供水工程相比,规模小,用户分散,建设条件、管理条件、供水方式、用水条件和用水习惯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本标准系根据村镇供水特点编制,适用于村镇集中式供水工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1. 0.3 村镇供水工程,形式多样、规模差异大,建设和管理的条
4、件不同、要求不同,应分类进行建设和管理。村镇供水工程可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大类。本标准中集中式供水工程系指以村镇为单位,从水源集中取水,经净化和消毒,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后,利用配水管网统一送到用户或集中供水点的供水工程。其他以户为单位和联户建设的供水工程为分散式供水工程。1. O. 4 本条是关于村镇供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基本原则的规定。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源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加剧,因此,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效益;水糠的水质和水量直接关系到供水水质和供水保证率,因此,供水工程的建
5、设和管理应有效保护供水水源。2 满足生活饮用水需求、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是村镇供水的主要任务。因此,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规定。如供水工程应有必要的净水设施和消毒措施;凡与生活饮用水接触的材料、设备和化学药剂不应污染水质;集中供水系统不应与非生活饮用水管网和自备供水系统相连接z供水单位应建立水质检验制度和卫生防护措施;供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等。3村镇供水工程建设与村镇的人口、企业、建设用地、道路、85 电力、排水、防洪、环境卫生和区域水资源等规划密切相关,为使供水工程布局合理、满足发展需要、避免建后矛盾、合理投资,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应与村
6、镇总体规划相协调,统一规划,可分期实施。我国村镇发展较快,但供水规模较小、水源较固定、调节能力低、投资渠道少,因此,村镇供水工程的设计年限宜采用1015a。4 由于我国村镇的自然、经济、用水和管理等条件差异甚大,因此,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听取用水户意见,反映民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当地的运行管理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供水方式和供水技术,以保证工程良性运营。5 提高供水水质、供水安全可靠性,降低能耗、药耗、漏耗,改善劳动和管理条件,是村镇供水技术的发展方向,因此,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应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但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
7、料和新设备应适合当地建设和管理条件且经工程实践和鉴定合格。6 为避免重复建设,达到合理投资的目的,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发挥已有设施的能力。7 村镇供水是群众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可靠性要求高,因此,在易发洪涝、地质灾害的地区进行供水工程建设时,应尽量避免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或有抵御自然灾害的措施,以保证供水工程安全。本款中的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等地质原因造成的危害。86 2供水规划2.0.1 村镇供水工程点多面广、条件各异、发展不平衡、建设和管理任务重,为合理利用区域水资源,保证区域供水工程总体布局和投资合理,做到按计划建设、建管并
8、重,因此,作出本条规定。2.0.2 本条是关于区域供水规划的依据、规划内容和规划深度的要求。规划中需建供水工程的类型,可分为集中式供水和分散式供水两大类,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按建设需要可分为新建、改建和扩建三大类,按供水方式可分为联片集中供水、单村(或单镇)供水、管网延伸供水,还可按表1.0.3进行分类;分散供水工程可分为雨水集蓄供水工程、分散供水井和引蓄供水工程等。需建供水工程的布局,宜用图和表说明;供水范围和供水规模应明确各受益村镇的名称、人数及其需水量。2.0.3 本条是关于村镇供水现状分析与评价的规定。2.0.4 分散式供水工程与集中式供水工程相比,供水可靠性和用水方便程度较低。因此,有
9、条件时,应优先规划建造集中式供水工程;受条件限制时,可规划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建造适度规模的联片集中式供水工程或管网延伸式供水工程,有助于水资惊的优化配置,降低单方水投资和运行费,改善管理条件,提高供水质量,发挥工程效益。因此,有条件时,应优先选择联片集中式供水或管网延伸式供水。2.0.5 本条是关于供水工程规划的总体要求。2.0.6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源供需矛盾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保障供水规划的有效性、供水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饮水安全,作出本条规定。87 3 集中式供水工程设计基本要求3.1 供水规模和用水量3. 1. 1 供水规模系指水厂的供水能力,不含水厂自用水量。本条所
10、列的各种用水量,应根据当地实际用水需求列项,如,确无企业和公共建筑的农村不应考虑企业用水量和公共建筑用水量,农村一般不考虑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除本条所列的各种用水量外,村镇用水尚包括建筑施工用水量、汽车和拖拉机用水量,部分农村尚有庭院由灌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建筑施工用水量与人口、企业等村镇社会经济发展有关,在生活用水、企业用水以及未预见用水中已有所考虑,故不再单独列项;汽车和拖拉机用水量,居民散用的己包括在生活用水中,单位散用的己包括在公共建筑用水中,其他宜按企业用水量计算,故不再单独列项F庭院烧灌和农田灌溉,年用水次数有限,为非日常用水,根据农村一般允许间断供水的特点,从供水系统的经济合理
11、性考虑,不宜将其列入日常供水规模中,但确定水源规模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予以考虑。确定供水规模的影响因素很多,地区之间、村镇之间差别很大,设计人员应对供水范围内的现状用水量、用水条件、已有供水能力、相关规划、当地用水定额标准和类似工程的供水情况等进行调查,根据相关规划、近年来的用水量变化和用水条件改善情况分析设计年限内用水量的发展变化,并综合考虑水源条件和制水成本进行确定。可选择的水源水量有限,或制水成本较高、用户难于承受时,供水规模只考虑生活用水。联片集中式供水工程,供水范围内各村镇的用水人口、用水习惯、企业性质等用水条件不同,为合理确定总供水规模和各村镇的输配水系统,应分别计算各村镇的用水量
12、。88 3.1.2 条件较差的农村,流动人口少,向外迁移人口多,设计年限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可能是负值。当计算结果P(GB 5749)的要求;受条件限制的N型、V型供水工程,也应执行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的规定。3.2.2 配水管网中用户接管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应根据建筑物层数、用水量大小、接管点到用户的距离、用户与接管点的地形高差等确定,经济发达的村镇或用水量大、入户管长时取较高值;经济条件较差、发展较慢的村庄取较低值。3.2.3 为满足消防水压要求,做出本条规定。3.2.4 用户水龙头的服务水头过高时,对管道及其间门、水表、水龙头等附件不利,且用水不方便,因此,作本条规定。3.3水源3.
13、3.1 为保障供水质量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本条规定供水水源应满足水质、水量和区域水资源统一规划管理的要求。3.3.2 关于水源选择的要求:1 为选择较好的水源,可跨村、镇、行政区,从区域水资源的角度进行选择,因此,本款规定水源选择应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2 有多个水源可供选择时,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优先选择技术条件好、工程投资低、运行成本低和管理方便的水源。3 水源水质和水量的可靠性,是水源选择的关键,因此,本款规定对拟选水源应进行水资源勘察,并作出评价。对缺乏水文记录的水惊,为避免因预测误差造成水量不足,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提高设计供水保证率。3.3.3 本条是关于工程设计阶段应
14、明确水源保护措施的规定,水源保护措施可按照11.3.1条的要求确定。3.4 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3.4.1 本条是关于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的确定原则。91 3.4.2 根据调查,建适度规模的联片供水工程有助于降低单方水投资和运行费、改善管理条件和提高管理水平,因此,作本条规定。3.4.3 本条中的其他条件系指地形、居民点分布、投资效益、制水成本、管理条件等。3.4.4 城镇管网延伸供水,一般可降低工程投资,保证供水质量,降低制水成本。3.4.5 重力流供水,有助于节能,且管理方便,因此,作本条规定。3.4.6 自来水入户是村镇供水的发展方向,暂时不能入户的工程,供水系统仍应按入户设计,待条件具备时
15、即可入户。3.4.7 分压供水,有助于降低能耗和管材成本,保证输配水安全,因此,作本条规定。3.4.8 当可供选择的水源水量有限时,可采用只满足生活用水的管网供水;制水成本较高、用户难于接受时,可采用只满足饮用水的供水站送水。3.4.9 全日供水比定时供水的管网管径小,投资省,用水方便,水质易保证,因此,作本条规定。3.5防洪和抗震3.5.1 供水工程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应具有一定的防洪和抗震能力,以保障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因此,本节规定供水工程应按国家现行的有关规定采取防洪和抗震措施。I型供水工程的主要构(建)筑物等级为防洪标准(GB 50201)中的3级;N型、V型供水工程的主要构(建)筑
16、物等级为GB50201中的4级。3.5.2 供水工程的主要建(构)筑物抗震设计分类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中的乙类。92 4 取水构筑物设计4. 1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4.1.1 本条是关于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型式和位置的规定。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型式,主要包括管井、大口井、辐射井、渗渠和泉室,其中,管井的深度一般不受限制;大口井、辐射井和渗渠的出水能力较管井大,但施工难度和单位进尺费用高,不宜过深。除泉室外,其他型式的地下水取水构筑物均可集取浅层地下水,或布置在河道、水库、池塘等地表水体附近集取地表渗透水,可降低地表水净化难度,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设计出水量等通过技术经
17、济比较确定;开采深层地下水一般采用管井。地下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满足水质、水量、E生防护、施工和管理的要求。4.1.2 本条是关于地下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了拟开采含水层、构筑物深度和进水结构的确定原则,以及保证水质和工程安全的规定。近年来,由于干旱和人为原因,河道断流严重,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只能靠降雨补充,随着地下水开采量的增加,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供水井报废现象严重,因此,设计构筑物深度时,应考虑枯水季节地下水位埋深及其近年来的下降情况、其他井的影响。4.1.3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 50296)和机井技术规范(SL 256)对管井设计作了较详细的规定,本条是根据这两个规范以
18、及GB13对管井设计的要点进行了规定。4.1.4 本条是关于大口井设计要点的规定,主要参考了GB13 和SL2560 井深较浅时,大口井多采用大开挖法施工,井壁多为砖、石或由凝土结构;井深较深时,多采用沉井法施工,井壁多为钢筋93 ?昆凝土结构。4.1.5 本条是关于辐射井设计要点的规定,主要参考了SL256 以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辐射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辐射井主要由辐射管(或辐射孔)和集水井组成。集水井与大口井的井口要求相同。4.1.6 本条是关于惨渠设计要点的规定,主要参考了GBJ13。渗渠主要由集水管(渠)和集水井组成。4.1.7 本条是关于泉室设计要点的规定。泉室布置一般应不破坏原
19、地质构造,以免影响泉水通道;出水量不足需要扩泉时,应根据地形和水文地质对泉水成因进行分析,决定扩泉措施。确定泉室容积时,泉水流量小的取较大值。与清水池合建的泉室,应具有集水和调蓄的功能;与清水池分建的泉室,主要起集水作用。为保证集水效果,布置在泉眼处的泉室,进水侧应设反滤层,其厚度应根据进水方向和岩性确定;其他侧应封闭,防止绕渗。4.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4.2.1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满足本条中有关水质、水深、工程安全、取水安全、工程投资省、水源合理利用、施工和管理方便等基本要求。4.2.2 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型式,一般可分为岸边式、河床式、缆车式、浮船式、低坝式和底栏栅式等,其中,河床式
20、只是将岸边式的取水头部伸向河(库、湖)中心;按取水方式,又可分为水泵取水和自流引水。4. 2. 34. 2. 4 关于地表水取水构筑物安全和取水安全的基本规定。4.2.5 本条是关于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运行水位的规定。最低运行水位的保证率应与设计取水量的保证率相对应。4.2.6 为防止取水泵站或闸房内进水,影响正常工作和取水构筑94 物安全,作出本条规定。4. 2. 74. 2. 8 进水孔设计,应保证进水不吸入空气和杂物,进水孔不被堵塞。4.2.9 关于缆车或浮船式取水构筑物设计的基本要求。4. 2. 104. 2.11 关于低坝式和底栏栅式取水构筑物设计的基本要求。4.2.13 为降低水处理难
21、度和成本,原水泥砂含量较高时,宜采取预沉措施。由于村镇供水工程中输水管多为间歇工作,为防止输水管淤堵,排泥和清龄方便,本条规定预沉池宜布置在取水构筑物附近。95 5泵站设计5. 0.1 供水工程中的泵站,按功能可分为取水泵站、供水泵站、加压泵站、排水泵站等,应根据供水系统需要设置。取水泵站系指提取原水的泵站,供水泵站系指提取清水的泵站;小型供水工程,有时取水泵站也是供水泵站。供水工程中的泵站设计,除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的有关规定。取水泵站位置应满足取水构筑物的设计要求,供水泵站位置应满足水厂总体布置要求,加压泵站位置应根据输配水管道布置确定。5.0.2
22、 供水工程中的取水泵站和供水泵站,一般可概括为向水厂内净水构筑物(或净水器)抽送原水的泵站、向调节构筑物抽送清水的泵站(包括抽取水质良好地下水入清水池或水塔的泵站、抽取清水地的水入高位水池或水塔的泵站)、直接向无调节构筑物的配水管网供水的泵站(包括抽取水质良好地下水直接向无调节构筑物的配水管网供水的泵站、抽取清水池的水直接向无调节构筑物的配水管网供水的泵站)三种形式,向水厂内净水构筑物(或净水器)抽送原水的泵站和向调节构筑物抽送清水的泵站,工作时流量变化较小P直接向无调节构筑物的配水管网供水的泵站,工作时流量变化较大。本条是根据上述情况确定的。5.0.3 本条是关于水泵机组选择的基本要求。5.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L 310 2004 条文 说明 村镇 供水 工程 技术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