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 T 9011.1-2006 冻结装置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pdf
《SC T 9011.1-2006 冻结装置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C T 9011.1-2006 冻结装置试验方法 第1部分:总则.pdf(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27.200 J 73 :才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2006-07 -10发布冻结装置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Test method for the freezing plant Part 1: General rules SC/T 9011.1一2006061030000018 2006 -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目。吕SC/T 9011 冻结装置试验方法分为4个部分:一一第1部分:总则;一一第2部分:平板冻结装置试验方法;一一第3部分:隧道冻结装置试验方法;一一第4部分:流态冻结装置试验方法。SC/T 901 1. 1-2006 本部分为SC/T9011的第1部分
2、,给出了一些共性的定义和试验方法,其他各部分给出了特定冻结装置的试验方法。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本部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水产大学、浙江上风集团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万锦康、曹广荣、吴稼乐、朱富强、陈坚、俞骏、徐灿根、董汉祥、委锦培。I 1 范围冻结装置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本部分规定了冻结装置的试验条件、试验要求和专用术语。SC/T 9011.1-2006 本部分适用于以空气或液体为冷却介质,被冷冻食品在其中通过(或以悬浮、飘流、受喷淋等多种方式)实现冻结或与
3、金属表面接触实现冻结的装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B/T 4330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SB 227食品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电气装置基本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3.1 冻结装置freezing plant 冻结易腐食品用的设备和器件的组合。3.2 冻结frl民zing利用低温使食品热中心温度降至冻结点以下的加工方法。3.3 冻结速度freezing
4、rate 食品表面至热中心点间的最短距离与食品表面温度达到OC后,食品热中心点、温度降至比冻结点低10C所需时间之比。3.4 预运转pretest running 为确认已达到试验运转状态而建立的连续稳定运转初始期,期间应逐次收集记录读数。3.5 试验运行test running 连续的几组读数表明装置在稳定工况下运转,稳定工况是指运行参数维持在要求的极限偏差范围内,试验运转应紧随预运转后不能中断。每当读数不在所要求的极限范围内,试验运转必须延长,直到读数在要求的极限偏差范围内。3.6 稳态steady state 当在大约60min的期间内,在任何3个相继工作周期的相同点上测得的3个点的温度
5、读数,其差别不大于1C时,则此时被认为达到稳态。1 SC/T 9011.1-2006 3.7 3.8 3.9 3.10 3. 11 冻结能力freezing capacity 在规定的初温和终温条件下,冻结装置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冻结的货物量。冻结时间frl倪zingtime 从初始温度到被冻食品的热中心温度(指主要部位的温度)降至指定温度所需的时间。冻结温度frl时zingtemperature 冻结装置提供的冷却介质(如空气、盐水、低温榕液)的工作温度。冻结装置需冷量requirement of refrigerating capacity for freezing plant 在规定运行工况
6、、完成额定冻结能力条件下,整个冻结装置所需的冷量。单位质量冻晶装置系统)耗电量power consumption per frozen f,州在生产周期内装置(系统)消耗的总电量除以同一时间段内被冻结的食品质量。4 试验要求4.1 试验环境应符合有关冻结装置产品标准规定的工况要求。4.2 用于试验的食品应是物理属性稳定且与规定食品相似的模拟食品(载荷包)或是实际需要冻结的其他食品。4.3 试验和数据记录,应在系统达到试验运行条件后进行。4.4 冻结装置的标准额定性能试验工况见附录A(推荐试验工况)所规定的范围内。4.5 实际使用额定性能由产品样本确定,可按约定的被冻食品中心温度由初始温度降至冻
7、结终了温度时测得。4.6 现场约定方式则以工业性试验实测结果为准,试验环境遵照附录C(热流量补偿法)修正。4.7 完整的冻结装置能力试验由空气侧制冷量和制冷剂侧制冷量两部分组成,并应同时进行。4.7.1 空气侧热平衡法应按冻结装置使用要求分布试验食品或载荷包。在试验时间段内测得食品或载荷包质量,前、后温度变化及箱体的渗热系数后换算出冻结装置能力等各项技术参数。渗热量测定见附录B(渗热量测定)。工业性试验应以实际需要冻结的食品作对象考核其冻结能力等各项技术参数。4.7.1.1 进入和离开冻结装置的载荷包(或特定食品)温度,应是每个测点读数的算术平均值。测点布置详见各分标准。4.7.1.2 整个试
8、验应在规定的工况范围内,制冷剂的温度应维持在规定值士O.3C的范围内。制冷剂和空气冷却器进风温度差应维持在规定值:tO.6C范围之内。4.7.1.3 整个试验,进口段空气温度平均值的变化和出口段空气温度平均值的变化应不大于土O.6C。同一区段内任意两个测点之间的最大允许温差运1.5C。4.7.2 制冷剂侧熔差法应在环境温度恒定且制冷系统独立可调,能有效控制工况匹配的试验室内进行。记录制冷剂的质量流速(氟利昂系统应作含油量修正)和进、出冻结装置蒸发盘管制冷剂的熔值后换算出冻结装置能力等各项技术参数。两侧试验结果偏差应在较小一侧数值的5%范围内。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台冻结装置的冻结能力。4.7.2.1
9、 进入液体控制装置或换热器的制冷剂压力,宜对应在38C45C饱和温度的范围,并有5.5C -11C的过冷度。SC/T 9011.1-2006 4.7.2.2 调节蒸发器出口或换热器出口的压力,使之与所要求的制冷剂温度相对应。如果使用换热器,制冷剂回气的始值应在换热器出口测量。如换热器被作为标准装置使用,则规定制冷剂的温度必须与换热器出口压力相对应的值一致。规定制冷剂的温度必须与换热器出口压力相对应的值一致。4.7.2.3 在蒸发器或换热器中,制冷剂的饱和温度应以查阅相应制冷剂特性表为基准。如果蒸发器或换热器出口压力有波动,则该压力应每隔lOs记录1次延续至少5min或完成2个完整的周期为止。出
10、口压力应为所记录读数的算术平均值。4.7.2.4 上述蒸发器或换热器出口压力相对应的饱和温度,其偏差应不大于士0.3t。而每个读数与规定的制冷剂温度,其偏差应不大于:t1. 7t。4.7.2.5 蒸发器出口处如有液态制冷剂,该试验则无法认可。蒸发器出口处应有2.8t 4.4t的过热度。使用满液式蒸发器系统,由于离开气液分离器的过热度很可能小于2.8t,应在气液分离器之后的吸气管上接1个加热器,以保证必要的2.8t的最小过热度。加热器的输入功率应被测量,并在蒸发器冷量中减去。4.8 噪声试验按B/T4330进行。4.9 电气安全性试验按SB227进行。5 试验程序各种冻结装置试验程序见各分标准6
11、 试验结果冻结装置额定性能应包含下列资料;a) 冻结能力kglh或冻结装置需冷量kW或单位质量冻品装置(系统)耗电量kWhlkg;b) 额定输入功率,kW;c) 制冷剂种类及运行工况,蒸发温度范围;d) 试验运行时间,mm;e) 噪音;f) 电气安全性能(绝缘电阻、交流耐压、接地电阻等)。7 测量仪表7.1 温度测量仪表7. 1 . 1 在下列使用条件下,仪表的准确度极限如下:a) 干、湿球空气温度和水的温度为O.lt;b) 所有其他温度为0.3t。7.1.2 温度测量仪表最小的分度值,在任何情况下,应不超过规定准确度的2倍。7.2 压力测量仪表7.2.1 测量吸气压力仪表准确度,允许其相应饱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SC 9011.1 2006 冻结 装置 试验 方法 部分 总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