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
《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Y T 1760-2008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pdf(3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P 86 LY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1 7602008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 on the project of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 inChangjiang and Zhujiang river watershed2008-09-03发布 2008-12-0 1实施国家林业局 发布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总则41 目的42指导思想43建设原则5建设区域与分区51建设区域52治理分区6防护林体系61体系的基本构成62林地资源与分类63功能分类64经营系统7建设
2、内容71造林72防护林经营73工程措施-74基础及保障措施8造林81造林方式82配置83树种选择84种苗标准85人工造林-86飞播造林87封山育林88未成林造林地抚育管护9培育管护与改造更新-91防护林培育92防护林管护93低效防护林改造94防护林更新10防护林基础设施101道路102种苗基地目 次LYT 176020081112222222333444455555567788888999990LYT 1760-2008103森林保护设施“104林地水利设施105固土护坡设施一106管护设施11利用及限制111利用途径”112利用限制12防护林效益评价121评价指标与标准”122评价方法13档
3、案管理与信息监测131档案管理132信息监测14规划设计141规划设计程序,142设计单位资质要求143规划设计成果及主要内容15附则附录A(资料性附录) 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区域特征一附录B(资料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主要造林树种一附录C(规范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主要造林树种初植密度一附录D(规范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主要树种(树种组)林分类型各时期保留密度附录E(规范性附录)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主要树种(树种组)林分类型龄级划分如如mmm如H地挖nn坞坞nM坫n孔孙押刖 罱LYT 1760-2008本标准的附录C、附录D、附录E为规范
4、性附录,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负责解释。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立江、骆建国、李冰、高均凯、吴秀丽、曾宪芷、王福祥、曹昌楷、蔡凡隆、潘发明、张立恭、王春峰、王建华。m长江、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技术规程LYT 1760-2008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范围内进行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所涉及的营建、改造、经营、基础设施、效益评价、档案管理及规划设计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范围内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
5、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2772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T 6001育苗技术规程GB 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5162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规程GBT 15163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GBT 183371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T 18337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T 183
6、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T 1000容器育苗技术LYT 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690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LYJ 104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防护林体系system of protection forest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的森林植被系统及其相关的经营系统。32防护林体系工程program of protection forest system以防护林体系建设为目标,按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管理要求,组织开展包括规划设计、营造林、配套基础设施、经营培育、维护管理等建设活动的系统工程。33防护成熟龄protection forest in
7、 mature age林分的防护作用已经达到最大限度并开始下降的年龄。具体年龄随防护林的林种、树种而异。LYT 1760-200834檀被覆盖度vegetation cover单位面积上,由乔木、灌木、草本及藤类、竹类所构成的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的水平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4总则41 目的维护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的国土生态安全,充分发挥森林生态屏障功能,改善生态条件,提高区域内森林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保障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2指导思想以全面改善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生态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林业理论为指导,以分类经营为基础,以科技为依托,按照国家生态建设和林
8、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从实际情况出发,本着全面保护、重点治理的建设方针,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全面提高森林质量和防护效益,逐步建立起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防护林体系。43建设原则坚持工程建设与流域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衔接、协调一致的原则l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兼顾、局部利益服从整体效益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形式建设的原则;坚持分类经营、分类指导、分区突破、优化林地资源配置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和建设质量的原则I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的原则;坚持建设与保护相结合、造林与封育相结合、乔木与灌木、草本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调整优
9、化林种、树种和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林体系的功效、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原则。5建设区域与分区51建设区域本标准所指建设区域包括长江、珠江及淮河、钱塘江流域的全部汇水区域,自然地理区域涉及青藏高原东部、秦巴山地、云贵高原、四川盆地、J J|江干流区、南阳盆地、桐柏山丘、大别山丘、江南丘陵、鲁中南山丘、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干流区、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南岭山地、广西盆地、西江水系及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域涉及青海、西藏、甘肃、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北、湖南、河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等19个省(市、自治区)。52治理分区根据自然地理条件、生态要素与主要问题、工程建设目标与
10、方向、林业经营与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将上述工程建设区域划分为3大工程区、21个工程治理区,分别为:a)长江上游工程区:长江江源高原高山生态保护水源涵养治理区;秦巴山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区;四川盆地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攀西滇北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乌江流域石质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库岸防护治理区。b)长江中下游及淮河、钱塘江流域工程区;2沂蒙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黄淮平原水土保持堤岸防护治理区;伏牛山武当山水源涵养治理区;大别山桐柏山江淮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长江中下游滨湖、堤岸防护治理区;武陵山雪峰山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幕阜山山地水土保持治理区;天目山山地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
11、湘赣浙丘陵水土保持治理区;南岭山地水源涵养治理区。c)珠江流域工程区:南北盘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理区;左右江流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治理区;红水河流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区;珠江中下游水土保持治理区;东北江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治理区。各区域的范围、特征、主要生态问题、建设方向参见附录A。6防护林体系LYT 1760-200861体系的基本构成防护林体系由林地资源、森林及林木资源、经营系统三大基本部分构成。62林地资源与分类621建设用地规划或规划调整后确定用于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土地资源。622林地划分根据防护林建设用地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生态防护的重要程度,划分为重点防护林区和一般防护林区。6
12、221重点防护林区62211水源涵养区a)长江、珠江、淮河、钱塘江干流及流程500 km以上一、二级支流的两岸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或平坦区1 000 m(干流)、500 m(支流)范围以内的地段;b)长江、珠江及一、二级支流、淮河、钱塘江及一级支流的江河发源地、汇水区的区域;c)湖泊、水库周边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或平坦区500 m以内(库容1 000万m3)、300 m以内(库容2 500 t(km2a)或潜在侵蚀等级达中度以上(含中度)的区域或地段;c)石质山区、山脊及岩石裸露达40以上的区域或地段;d)荒漠化地区。62213特殊地带及其他a) 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用于防护林建设的地带;b)大中型经
13、营性牧场用于防护林建设的地带;LYT 1760-2008c)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两侧500 m范围内用于防护林建设的地带;d) 其他具有重要作用的森林防护区域或地带。6222一般防护林区上述条件以外以生态防护为主要功能和培育经营方向的防护林建设区域或地带,为一般防护林区。63功能分类631水土保持林在dJ K-区+壤侵蚀存在现实与潜在危险地段,以调节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陡急险坡水土保持林、侵蚀沟水土保持林、岩溶石质山地水土保持林、崩塌泥石流区水土保持林、岭脊防护林等。632水源涵养林在江河发源地与汇水区、湖库周围及相关地带,以
14、涵养、调节、保护水资源、改善水文状况、汛期滞洪、枯季增流、保护饮水水源和水质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江河干流、源区水源涵养林、湖库集水区水源涵养林、饮水区水源保护林等。633防风固沙林在河谷坝区、平原区、抄化区及需要设置防风固沙屏障的地带和区域,以降低风速、防治风蚀和土地沙漠化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防风林、固沙林、河谷区防风治沙林等。634农田防护林镶嵌于平原、丘陵、山区等农业耕作区周围及内部,以维护和稳定农耕区生态环境、改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促进农作物增产、发挥隔离屏障、保护农业生产安全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林分、林带及林木。包括农田防护林、园地防护林、农
15、林复合经营林(林带、片林)等。635牧场防护林在经营性牧场四周及内部营建的以改善和稳定牧场环境、防止风沙侵袭、保护生产安全、发挥隔离屏障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林分、林带及林木。包括草场、牧场防护林(林带、片林)。636江(湖)岸防护林在江河、湖泊、水库沿岸、溪渠两侧等水域周边地带,以护岸固堤、缓洪落淤、防冲防浪为主要功能而培育、经营的林分、林带及林木。包括护岸林、防浪护堤林、防浪挂淤林、护槊林、护滩林(林带、片林)等。637道路防护林在铁路、公路等陆地通道两侧地带,以保护道路免受风、沙、水、雪等危害,降低噪声和粉尘污染,净化空气,保护交通车辆及交通参与者安全,提高道路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绿
16、化、美化道路环境为主要目的而培育、经营的森林和林木。包括铁路防护林、公路防护林及其他道路防护林(林带、片林)等。638村镇防护林在乡村农宅、城镇的周围地带,为护宅护院、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而培育、经营的森林(林带、片林)和林木。包括村宅防护林、城镇防护林(林带、片林)等。639其他防护林除上述防护林外,以保护和改善生态为主要功能的防护林(林带、片林),包括防火隔离林带、防病虫害隔离林带、林木种苗花卉生产区防护林与隔离林带等。64经营系统包括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及管理体系等,是实现防护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保障条件。7建设内容71造林包括两个阶段4U|T 1760-
17、2008对宜林地、无林地、疏林地以及调整用于防护林建设的用地,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等多种方式,进行造林绿化和植被恢复。对未成林造林地,采取松土除草、补植补播、幼树管理、病(虫、兽)害防治、封禁管护等措施,促进郁闭成林。72防护林经营对现有防护林开展培育、改造、管护、更新及合理利用等森林经营活动。73工程措施为提高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整体功能和效益,采取修筑护坡石坎土埂、截流拦泥沟槽等坡面防护措施。74基础及保障措施工程建设需要的基本保障和相关支撑的设施与措施,包括营林基础配套设施(母树林、种子园、苗圃、林道等)、保护设施(火灾、病虫鼠害预防与监测、林区管护等)、监测设施(效益监测
18、站、林分观测点、环保监测点等)、管理与科技支撑体系(工程管理机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信息档案管理、林政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等)等内容。8造林81造林方式包括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育林等三种方式。82配置821整体配置防护林体系建设应注重整体效益的发挥,需根据自然条件和生态问题对治理区域进行地理单元划分。在确定不同地段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等级(见GBT 183372)的基础上,多层次、多功能、多树种相结合,因地制宜,多种措施配套,达到综合治理、整体优化的目的。整体配置从治理区、亚区、小区到工程县、治理单元(如山系、小流域等)逐级考虑,以森林分类经营、生态要素与存在问题为基础,从宏观布局上合
19、理确定防护林的比重和建设地段,确定防护林体系在各级治理区域的目标和框架定位。822功能配置纳入防护林营建的林地,应确定主要防护功能及培育经营防护林的二级林种。侵蚀治理区一般应配置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区一般应配置水源涵养林、江(湖)岸防护林;农业耕作区一般应配置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村镇防护林;陆地通道两侧一般应配置道路防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天然或人工牧场一般应配置牧场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村镇周围一般应配置村镇防护林、道路防护林、水源涵养林。823结构配置a)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的营建,一般应通过对种群和层片的合理配置与培育,促使林分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复层配置
20、。b) 防风固沙林、牧场防护林宜采用大乔木、小乔木、灌木进行梯级或混交配置,在沙化地区要积极采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林地的防沙固沙。c)江(湖)岸防护林采用固护能力强的乔、灌树种配置堤岸固护林带,采用湿生植物配置防冲防浪林带,采用灌、草与乔木混交配置拦沙挂淤林带。d)农田防护林要考虑农业生产特点、主害风方向及农田的水平布局,结合农区道路、沟渠防护林带的建设,选择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配置防护林带,选择生态、经济效益兼顾的树种5LYT 1760-2008进行农林复合经营。e)道路防护林应根据道路的性质、等级、位置及地段,选择符合要求的乔木、灌木或草本,在可绿化地带以绿色植物合理覆盖两侧边坡、
21、分隔带及可绿化空地。在道路交叉处、急转弯处、桥涵附近及高速公路分车带内不宜配置影响视线的高大乔木及高大灌木,可用低矮绿篱、灌木及草皮等进行防护绿化和环境美化。f)村镇防护林应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经营习惯和舒适安全性,注意整体环境协调统一,从护宅护院、固坡护坎、绿化美化和兼顾发展庭园经济的角度出发,选择乔木、灌木树种,采用片林、树群、植篱、丛植、对植等配置方式。g)其他防护林如防火隔离林带、防病虫害隔离林带、林木种苗花卉生产区防护林与隔离林带等,应结合相关工程的规划与建设,选择适宜的乔、灌树种,以实现特定防护功能而进行配置。83树种选择831基本原则a)适地适树适种源;b)根据确定的防护功能,选
22、择适宜树种;c)优先选择乡土树种,注重选择阔叶树种及珍贵树种;d)选择具有多种效益的防护树种;e)选择抗逆性强、抗病虫能力强、自我更新能力强的树种。832各治理区主要造林树种参见附录B。833不同防护功能造林树种选择a)水土保持林:应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力强、耐瘠薄、抗干旱的乔木和灌木树种。b)水源涵养林:应选择树体高大、冠幅大、枯枝落叶丰富并易于分解、有利于形成具有较大容水量和透水性的地被凋落物层、生长稳定且抗性强的乔木树种,并宜选择耐阴性较强的中、小乔木,以配置多层混交结构森林。c) 防风固沙林;应选择抗干旱、抗风、抗寒、耐沙压、耐瘠薄的乔木和灌木树种。d)农田防护林:应选择深根系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LY 1760 2008 长江 珠江 流域 防护林 体系 工程 建设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