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 10067-2000(条文说明) 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pdf
《TB 10067-2000(条文说明) 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B 10067-2000(条文说明) 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pdf(4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UDC P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TB TB 10067-2000 J 70-2001 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passenger & freight equipments for railway station and yard 2000-12-21 发布2001-04-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本条文说明系对重点条文的编制依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执行中应注意的事项等予以说明。为了减少篇幅,不抄录原条文,只列条文号。1.0.2本规范适用于国家铁路网中客货列车共线运行,旅客列车最高行车速度在140kmlh及以下标
2、准轨距新建、改建铁路站场客货运设备(客、货运站及客、货运设备)设计,是铁路客、货运站及客、货运设备设计的技术规范。1.0.4铁路客、货运站及货场设备较多、占地多、组成复杂,建设一个客、货运站及大型货场需花费巨大投资,由于影响客、货运站及货场布局的因素很多,为了寻求合理的设计方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须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加以论证。大型客运站和运量较大的货运站规模较大,因地形、地质和线路条件比较复杂,或因有关方面提出某些要求,对车站位置或布置形式也需进行方案比较。!:t有客、货运站改建设计,充分利用既有设备,一方面要根据需要加以必要改造,另一方面也要使改建的设计方案适用于利
3、用既有设备要求。1.0.7 本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站场客货运设备,并对客运站、客车整备所、货运站和货场等做了规定。设计中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这些强制性标准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 50091)、铁路集装箱货场设计规则(TBJ 19)、铁路法、环45 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铁路消防设计规范和标准轨距铁路机车车辆限界(GB 146.1)以及国家劳动卫生安全法规等。3.0.1 根据对全国100个主要客运站近年来的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具备日接发旅客列车换算对数30对及以上,日均上、下车旅客人数45000人及以上,车站旅客列车到发线7条及以上规模的
4、客运站,如说明表3.0.1所列的沈阳、沈阳北、北京、北京西、天津、郑州、西安、上海、武昌、广州、成都11个,这11个客运站均处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的直辖市、省会城市,与其在全国城市中的重要位置是相适应的,因此将以上规模的客运站定为大型客运站;小于以上规模而地处省会、自治区首府、铁路局、铁路分局、对外口岸和主要旅游城市的以客运为主的客运站即为一般客运站。说明表3.0.1客运站相关资料统计表站名客车到发始发、终到旅客列车对通过旅客换算旅客日均上、线(条)数(市郊列车对数)列车对数列车对数下车人数沈阳9 34(0) 5 36.5 92000 沈阳北7 19(2) 37 39.5 51770
5、北京11 79(5) 84 137014 北京西11 38(0) 38 65000 天津11 22(8) 26 43 52558 郑州11 24(3) 44 49 56200 西安9 31.5(4) 17 44 58900 J 上海13 54(0) 10 59 142640 武昌7 21( 1.5) 18 31.5 50024 广州7 72(6) 8 82 107904 成都7 25(5) 3 31.5 53500 哈尔滨5 42(3) 12 51 110300 齐齐哈尔5 36(6) 5 40.5 34000 长春5 28(0) 41 48.5 54300 . 46 . 续上表站名客车到发始
6、发、终到旅客列车对通过旅客换算旅客日均上、线(条)数(市郊列车对数)列车对数列车对数下车人数石家庄7 18(0) 36 36 41900 太原5 27(7) 5 36.5 44900 济南7 12(5) 32.5 33 34400 徐州9 17.5(1) 35.5 36 35200 南京5 59 29.5 44800 杭州5 18(0) 8 22 48700 南昌7 17(5) 3 23.5 24900 长沙5 17(0) 23.5 29 46000 重庆7 12.5(6.5) 19 62000 昆明5 9(5) 14 19000 贵阳5 4(19) 8 27 26400 柳州5 12(0)
7、13 18.5 24000 兰州7 15(4) 8 23 20200 3.0.2 客运站的设计规模应根据车站上、下车的旅客人数,旅客列车对数,旅客列车的编组辆数,开行方式,开出、到达时间,既有客运站设备的改造和利用情况,并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必须重视与城市规划相互配合和协调并应预留远期发展。3.0.4 客运站、客运设备、客车整备所和客运机务段这四者在设计时,必须统一考虑,客运设备要根据客运站的规模配置,使其能与客运站的能力一致,配备与其通过能力相适应的各项设备。客车整备所的设计规模、作业方式和设置位置都应与客运站的规模、性质、输送能力相一致,客车车底的客运整备和
8、技术整备必须在满足通过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缩短客车车底的走行距离,减少咽喉区的交叉干扰。客运机务段与客运站、客车整备所之间的相互位置,直接影响机车出人段作业、客运站两端咽喉47 通过能力的均衡及对城市的干扰和车站远期发展。客运站、客运设备、客车整备所和客运机务段的总体设计,既要满足通过能力的要求,又要方便客货列车到发、客车车底取送、机车出入段等作业,并减少对城市的干扰。3.0.5 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内各项设备的配备,除必须满足客运站的通过能力要求外,还须使各项设备互相协调,要尽量保证客运站与客车整备所及客运机务段的联系便捷,减少进站交叉和作业干扰,保证旅客乘降等作业和客运站各项技术作业的安全
9、、高效。3.0.6 客运站应设置旅客站房、行包房、运转室等为运输服务的生产和办公用房屋,在客车整备所为满足客车日常维修、保养、定期检修等技术整备和客运整备,也应设置整备库(棚)、临修棚(库)、车电间等各类生产车间及材料仓库、客车备品仓库和按组织机构设置生产与办公用房屋必要的场地。3.0.7 客车整备所运用的经验证明,生产、办公、生活房屋宜集中设置在整备场外侧,并平行整备场线路,不宜布置在线路的尾端。这种布置既使于管理,又有利于安全。房屋与整备场之间通常有汽车运输道路,沿道路的一侧或两侧尚需设置电杆、给水管道、消防水管及压缩空气管道等,并要满足绿化、排水设施等的设置要求,因此规定房屋的外墙轴线距
10、相邻线路中心不宜小于13 mo这一规定是综合上述各项设施布置最小距离得出的,设计时尚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4.1.1 客运站的布置图按线路配置,可分为通过式、尽端式和混合式三种。设计时图型的选择,应根据引人客运站的线路方向、数量、客运量的大小,客运是长途、短途、终到、中转等性质及既有客运设备的可改造利用情况,并结合城市的规划布局及地形条件等综合比选后确定。4.1.2 图4.1.2-1、图4.1.2-2、图4.1.2-3、图4.1.2-4和图4.1.2-5为通过式客运站图型,该图型正线和到发线两端均连通区间,具有两个列车到发的咽喉区,在引人线路方向相等的条件48 下,咽喉结构、疏解布置较简单,能分
11、担列车接发、客车车底取送和机车出、人段等作业,减少咽喉交叉干扰,通过能力大,运营条件较好;到发线能接人和通过较多方向的列车,除折角列车外,无需变更列车运行方向,使用灵活;便于组织旅客进出站和行包搬运,相互干扰较小;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短;便于枢纽直径线和联络线的衔接,能缩短部分旅客列车的运行时间,有利于枢纽内部线路通过能力的调节等优点。虽然通过式客运站存在着不易伸人市区,增加城市交通负担,与城市道路干扰较大,站坪较长,旅客跨线设备增加,工程投资增加,旅客进、出站需克服高程等缺点,但通过式站型的优点较多,且是主要的,因此宜优先采用。4.1.3尽端式客运站的特点是只有一端咽喉区,虽然该站型具有可至城
12、市中心附近、与城市道路于扰较小、可相应减轻市内交通负担、旅客进站一般不必跨越线路、乘车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全部列车到发集中在一端咽喉区,旅客列车到发线及机车走行线数量相应增加,铺轨及占地数量增大,客车车底取送及客车出人段等作业同时集中在一个咽喉区进行,交叉干扰大,影响车站的通过能力,对通过列车的换挂机车及变更列车运行方向作业不便,旅客进出站走行距离长并与行包、邮件搬运交叉于扰较大等缺点。由于上述缺点较为突出,因此新建客运站不宜采用尽端式设计,仅在以始发、终到列车为主且处在铁路线路终端的客运站,当采用通过式站型将引起巨大工程或受其他条件限制时,方可采用尽端式站型。4.1.4混合式客运站的一部分
13、线路为通过式,用于接发大编组旅客列车;另一部分线路为尽端式,可用于接发市郊及小编组旅客列车。这种布置图的优点是只有当某个方向的市郊及小编组列车较多时,设置部分尽头线,可节省技资和用地,市郊及小编组旅客进出站便捷且与长途大编组旅客流线分开、互不干扰。但由于客运站的到发线分成贯通线和尽头线布置,造成使用不便,降低使用效率。同时还会在进出站咽喉区产生长途列车与市郊列车49 到发的交叉干扰,当其共用一个客车整备所时,交叉干扰更为严重。若采用立交疏解不仅工程复杂,工程投资也增加,因此新建客运站不宜采用混合式站型。只有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或工程改建困难,尽可能充分利用既有设备时,可采用混合式站型。4.2.1
14、客运站的站房、通过货物列车的正线、机车走行线、机待线、摘挂车辆停留线和站台、装卸线及装卸站台、咽喉区的平行作业数量、轨枕等主要设备按4.2.24.2.8的规定配置,站台、雨棚、跨线设备、站前广场等设备按第五章客运设备的规定配置。4.2.2 客运站的站房设计可根据车站布置形式、客流特点、结合当地地形、合理利用高程差、设计成站房地面高程与站台面高程相同或相差很小的线平式,站房地面高程高于站台面高程的线上式,站房地面高程低于站台面高程的线下式。地处大城市的客运站的站房,当受地区城市建筑物或用地的限制时,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可设计为站房在上层、线路在下层或线路在上层、站
15、房在下层的多层立体跨线式站房。客运站站房的位置应与城市规划、客运站的布置图型协调一致。采用线上式、线下式或多层立体跨线式站房时,应使旅客从广场经由站房、天桥、地道到达站台的升降高度最小。1 客运站的站房连接着站前广场和站台,为方便旅客进出站,应与城市布局、规划及车站的布置配合一致。根据通过式客运站两端均为通过式咽喉的特点,站房应设于线路一侧。在城市居民集中区域,即客流量较大及主要集散区域,城市的交通设施也多集中在此,只要地形、规划允许,站房应设在靠主要居民区一侧。2将尽端式客运站的站房设于站台的端部即到发线的尽头端,可免修跨线设备,旅客可直接由站房经分配站台至各中间站台,不需跨越线路。故条文规
16、定尽端式客运站的站房宜首先选择设在站台的端部。仅在客流量、行包量都很大,出、人站旅客与50 行包运输在分配站台上发生交叉干扰较为严重,且地形、地质条件及城市规划允许时,也可将站房设在靠城市中心区线路一侧。3 混合式客运站的部分线路为通过式,另一部分线路为尽头式,尽头式线路多用于接发市郊列车,站房设在尽端式站台的端部,则市郊列车上、下车的旅客进出站便捷,不需跨越通过式线路;通过式线路上的长途旅客进出站则与通过式客运站站房设在线路一侧相同。综上所述,混合式客运站的站房以设于通过式线路侧的尽端式站台端部为宜。4.2.3有货物列车通过的客运站,其正线位置应根据旅客列车对数、客运站的规模、通过客运站的正
17、线数量、客车整备所与客运站的配置位置、车站咽喉区的交叉干扰情况、货物列车的运行条件及其对客运作业的影响等因素确定。1 单线铁路上的客运站,一般采用图4.1.2-1所示的图型,客车整备所与客运站纵列在站房的同侧,正线设置在站房对侧的最外侧,客车车底取送及客机出、人段与货物列车通过无交叉,货物列车运行条件好,对发展成双线也较为有利。同时与旅客上下车、行包、邮件装卸,列检及其他工作人员无交叉干扰,对安全有利。因此单线铁路上的客运站,当有货物列车通过时,其正线宜设在站房对侧的最外侧。2 双线铁路上的客运站,当客车整备所与客运站纵列配置于站房一侧时,采用两正线分别设在上、下行到发线之间和站房对侧的最外侧
18、,图4.1.2-2及图4.1.2-3的布置形式,可使第一、二站台的旅客上、下车,行包、邮件等装卸作业比较安全,下行货物列车通过正线顺直,客货列车运行条件较好,咽喉的交叉干扰较小,通过能力较大,线路布置长度较为均衡,故推荐为优先采用的布置图型。3 双线铁路上的客运站,当客车整备所与客运站纵列配置于两正线之间,采用两正线分别设在第一、二站台之间和站房对侧的最外侧,如图4.1.2-4所示的布置图型时,列车到发通过与机车出人段、客车车底取送交叉干扰少,具有最大的咽喉通过能. 51 力。因此当旅客列车对数较多,客运站的规模较大,客车到发线9条及以上时,宜采用这种布置图型。4 本款引用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
19、范第8.1.3条3款。4.2.4 在双线和客货列车对数较多的单线客运站上,为适应旅客列车多及在不同时段密集到发的需要,使机车能及时出、人段,确保旅客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应按下列规定设置机车走行线和机待线:1 客货列车较多的单线铁路客运站,由于列车多,机车出、人段停留交会的次数多,特别是旅客列车在不同时段有密集到发的特点,为使机车连挂及时方便,保证旅客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应在非机务段端咽喉区设置机待线。2 双线铁路通过式客运站,客货列车行车量均较大,旅客列车多,而且具有在不同时段密集到发的特点,只有使机车能及时出、人段,停留连挂方便,才能保证旅客列车安全正点运行。因此在双线铁路通过式客运站上,应设
20、置或预留机车走行线和在非机务段端的咽喉区设置机待线。当客车整备所及客运机务段设在两正线靠站房同侧一端时,将机车走行线设在一、二站台之间是有利的,使得大部分机车出人段交叉在上行端,减少了下行端的交叉,有利于均衡两端咽喉的能力。当客货列车对数增大,需要发展成客车整备所及客运机务段纵列配置于客运站一端两正线间的布置形式时,只须将机走线改成下行正线,将下行正线改成机走线即可。客车整备所及客运机务段纵列配置于客运站一端咽喉区外方两正线间时,宜将机走线设在上、下行客车到发线之间,同时还可在机走线上装设接发列车信号,以便必要时通过货物列车。这种布置形式能减少上行机车出人段与其他作业的交叉干扰,也能减少货物列
21、车对下行旅客列车客运作业和技术作业的影响,提高车站的通过能力。3 尽端式客运站,采用两条到发线间设置机车走行线的布置,使本务机能及时进段,因此在尽端式客运站上,当有折角旅. 52 . 客列车通过或旅客列车对数较多时,宜采用在两站台间的两条到发线间设置1条机走线的布置形式,以提高车站的通过和到发能力。4.2.5 在某些客运站上,由于各方向客流不均衡,在某方向常有大量客流以及团体、外宾等客流需要加挂或摘下客车车辆,为满足摘挂车辆停留,在经常有车辆摘挂的客运站上,可设置摘挂车辆的停留线和站台。其位置宜设置在有摘挂车辆的一端。4.2.6 由于整车行包量较大,其堆放占用站台面积也大,装卸时间较长,搬运时
22、容易与旅客通行产生干扰。因此在办理整车行包业务的客运站上,可设置专门的行包装卸线及装卸站台,以方便行包的装卸、堆放及搬运。其位置宜与行包房位置相配合。4.2.7本条文引用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第8.1.4条规定。4.2.8 混凝土宽枕除了具备混凝土枕稳定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提高线路质量、节省大量优质木材的优点外,当铺设1760 根在m混凝土宽枕时可占轨道平面约95%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线路的稳定性,为宽枕轨道全面密封提供了条件,用弹性防水材料密封后,可防止道床污染,保持道床面整沽,能延长线路的大中修期,维修作业量小,由此可见铺设1760根企m是合理的。混凝土宽枕是我国目前大型客运站中使用较多
23、的轨道型式,因为混凝土宽枕支承面积及自重大,可有效地降低道床的应力,自身变形小,轨道的平顺性好,稳定性高,轨缝合缝密封后,路基面排水较好,外型整齐美观,综上所述,当路基坚实、稳定、排水良好时,大型客运站的旅客列车到发线在站台长度范围内宜铺设混凝土宽枕及与之配套的调高弹性扣件。4.3.1 影响客运站的旅客列车到发线数量的因素较多,但决定因素有下列几方面:1 客运站接发旅客列车的多少,对旅客列车到发线的数量影响较大,因为列车对数愈多,密集到发的量就越大,同样旅客53 列车的性质影响也是很大的,接发的始发、终到旅客列车越多,或市郊列车越多,则旅客列车密集到发的次数也会随之增加,同时占用到发线的数量也
24、多,直接对到发线的数量产生影响。2 因为客运站所衔接线路的数量越多,旅客列车密集到发出现的次数也会越多,占用到发线数也越多。3 客运站上各种列车在技术作业过程中,所规定的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也随着各类列车的数量、种类不同而异,在站进行技术作业列车的数量多,占用到发线数量也多,有的列车在站技术作业时间长,占用到发线也增长,都会对到发线的数量产生影响。4 客运站列车密集到发的情况是影响旅客列车到发线数量的主要因素,影响旅客列车到发线数量的各种因素集中表现在旅客列车密集到发的数量上,旅客列车到发线数量是根据旅客列车同时占用到发线所需的数量和每条到发线平均办理始发、终到旅客列车对数确定的。4.3.2 表4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TB 10067 2000 条文 说明 铁路 客货 设备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