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4632-2023 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标准.pdf
《DB32 T 4632-2023 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标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4632-2023 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标准.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7,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 版江 苏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 布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标准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acceptance,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bioretention facility2023-12-18 发布2024-06-18 实施CCS P 40/44DB32/T 46322023ICS 01.040.93DB32/T 46322023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规定 35 施工 35.1 一般规定 35.2 放线测量 55.3
2、土方工程 55.4 溢流设施 55.5 防渗层 65.6 排水层 65.7 过渡层 75.8 换填土层 75.9 覆盖层 75.10 其他附属设施 75.11 绿化工程 76 验收 86.1 一般规定 86.2 主控项目 96.3 一般项目 96.4 验收程序和组织 117 运行维护117.1 一般规定 117.2 日常维护 127.3 功能性维护 127.4 应急维护 12附录 A(规范性)生物滞留设施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对照表 14附录 B(资料性)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15附录 C(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巡查记录 18附录 D(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检查与维护记录 19附录
3、E(资料性)生物滞留设施检查与维护记录 20参考文献 22目 次DB32/T 4632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镇供水安全保障中心、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江苏省建设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南京洞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建国、冯博、孔赟、李澄、周侗、陈天放、范晓玲、杨建、姚健、黄咏洲、席佳丽、李兰娟、郭海星、梁彬
4、。DB32/T 46322023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标准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的基本规定和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生物滞留设施的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T 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CJ/T 340 绿化种植土壤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生物滞
5、留设施bioretention facility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生物滞留池结构自上而下一般包括覆盖层、换填土层、过渡层、排水层和防渗层等,典型平面及结构详见图 1。a)生物滞留设施典型平面图图 1 生物滞留池典型平面及结构详图1DB32/T 46322023b)生物滞留设施典型结构图(1-1 剖面图)图 1 生物滞留池典型平面及结构详图(续)3.2排空时间 evacuation time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层蓄满的雨水全部入渗或通过底部盲管收集排出所需时间。3.3饱和渗透系数 saturate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土壤饱和条件下单位
6、水力坡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土壤截面的水量,表征设施透水性能的指标。3.4完成面 completion layer生物滞留设施建设完毕后,换填土层顶面(若有覆盖层则为覆盖层顶面)所对应的面层。3.5检查竖管 inspection standpipe设置于排水盲管起端,用于生物滞留设施检查、检修以及通气的管道。3.6日常维护 routine maintenance对生物滞留设施常态化的清理、清扫等维护行为。注:包括垃圾清运、淤泥清理、植被修剪等。3.7功能性维护 functional maintenance生物滞留设施、构件等损坏或丧失功能后进行局部、整体的维修或更换。3.8生物滞留设施模块
7、bioretention system module集排水层、过渡层、换填土层、溢流设施、过滤介质等于一体,实现生物滞留设施功能的模块化预制构件。4基本规定4.1生物滞留设施的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应遵循安全有效、因地制宜、绿色低碳、技术先进、环境协调的原则。4.2生物滞留设施施工单位应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施工2DB32/T 46322023作业的安全环保要求,并采取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4.3生物滞留设施工程应按设计文件和施工图施工。变更设计应经过设计单位同意。4.4生物滞留设施所需主要材料、构配件、半成品、成品等应进行现场验收,规格、型号及性能应符合国家及
8、江苏省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4.5生物滞留设施竣工验收合格后,应随建设工程项目同步移交相关管理单位。建设单位应将有关文件和技术资料按程序归档。4.6运行维护单位应根据维护制度,对维护人员档案和培训记录、生物滞留设施巡视及维护记录及时存档。4.7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参与方应加强各环节的教育和培训。5施工5.1一般规定5.1.1开工建设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进行现场交底。施工单位应熟悉设计图纸,掌握生物滞留设施系统构造的设计要素,充分了解、准确把握设计意图,并认真核对设计图纸,对图纸中存在的疑问、差错,应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和建议。如需变更设计,应按照相应程序报审,
9、经相关方签证后实施。5.1.2施工单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应在工程开工前完成并按程序报建设方和监理方。5.1.3生物滞留设施的施工,如周边绿地种植、道路面层等,宜在其汇水面施工完成后进行。5.1.4生物滞留设施的施工工序应结合防渗材料连接方式等因素综合确定,工序存在交叉时应做好施工组织。生物滞留设施的一般施工工序包括场地竖向标高确认、汇水范围核实和竖向衔接校核、放样测量、基坑开挖、溢流设施建设、防渗层铺设、排水层铺设、过渡层铺设、换填土层铺设、附属设施建设、绿化植物栽植等,见图 2。3DB32/T 46322023图 2 生物滞留设施一般施工工序示意图5.1.5 施工现场的换填土层介质材料、排
10、水层材料、防渗材料、管材等工程材料应分类摆放,并应做好遮盖。5.1.6生物滞留设施施工现场应做好水土保持和保护措施,不应对既有管网及周边环境造成影响。5.1.7生物滞留设施施工过程中应做好成品保护。5.1.8为缩短工期,在经过场地条件、施工工期等各方面的综合比较之后,可选用生物滞留设施模块替代传统生物滞留设施。4DB32/T 463220235.2放线测量5.2.1施工单位应按照工程项目总平面图或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现场坐标控制点及高程控制点,建立工程测量控制网。5.2.2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建筑方格网测量、卫星定位测量、三角形网测量、导线测量和建筑基线测量等方法。测量区内已建有高程控制网时,
11、可沿用原有的高程系统。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高程系统与邻近衔接关联工程的高程系统不一致时,应给出与其他高程系统的转换关系。5.2.3平面位置放样过程中误差不应大于 50 mm,高程放样过程中误差不应大于 5 mm。施工完成后,采用与放样相同的方法对设施平面与竖向进行测量检核,平面位置偏差不应大于 100 mm,高程偏差不应大于 10 mm。5.2.4宜采用建筑方格网方式确定设施平面,生物滞留设施位置、面积、形状及进水口、预处理设施、溢流排水口等应符合设计要求。5.2.5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在汇水面内最低处。施工时应注意场地和生物滞留设施的竖向衔接,应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核算生物滞留设施的开挖深度,结合场
12、地竖向,核对坑底标高、完成面标高、溢流口标高,在竖向上能否与汇水面内的道路、铺装、绿地及管道顺利衔接。5.2.6自然缓坡型生物滞留设施应按照施工图采用三线放样法,三线从外到内分别为场地与生物滞留设施衔接线、生物滞留设施完成面线、开挖面底部线。5.2.7生物滞留设施放样应校核避让已建或拟建管线,避免燃气、电力等管线直接穿越,防止开挖对管线的破坏。5.3土方工程5.3.1基坑开挖时,应以生物滞留设施完成面线为基准进行开挖,开挖方式可采用机械开挖与人工开挖相结合,并采用人工修整方式与周边场地顺接,不应随意弃土。5.3.2在地下空间顶板上方进行基坑开挖时,不应破坏顶板结构。存在结构反梁设计时,应保证结
13、构安全和排水通畅。5.3.3生物滞留设施基坑开挖完成后,应及时清理开挖土方,避免土方坍塌对生物滞留设施深度、性能造成的影响。当无法及时清理土方时,生物滞留设施四周及预留进水口应设置临时挡水坝(袋)等,防止水土流失。5.3.4生物滞留设施底部素土应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基底夯实。基底夯实后应进行深度测量,满足排水层、过渡层、换填土层、滞留高度、超高高度及周边汇水要求。5.3.5基坑底部、边坡坡面应平整、密实、无松土,无明显凹凸不平,不应有石头砖块、树根、杂草、淤泥等杂物,及时排除雨水。5.3.6宜采用自然缓坡方式处理生物滞留设施与周边场地衔接问题。当场地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直壁式生物滞留设施,直壁护坡方
14、式可采用钢板、石笼、杉木桩、草石隔离带、混凝土挡墙等。5.4溢流设施5.4.1宜先采用钢筋混凝土砌筑型、混凝土模块拼装式、砖砌溢流井(口),施工方法按照 GB 50268 的要求开展。当溢流量满足设计要求时,也可采用竖向管道替代溢流井(口)。5.4.2应校核溢流设施与设施进水口平面位置,溢流口不宜靠近进水口。5.4.3排水盲管和溢流设施出流管宜采用管顶平接或水面平接方式,以保障排水顺畅。5.4.4应校核溢流设施溢流面(即井座顶面)标高,满足滞留和超高高度要求,保障设施蓄水功能和雨水安全排放。5DB32/T 463220235.4.5溢流设施井盖可采用棱台型或穹型等立面式井盖,应满足汇水范围内设
15、计的降雨排放要求,并具备一定防堵塞功能。5.4.6应合理选择溢流设施形式,采取卵石遮盖、植物遮挡、着色等措施,溢流设施与生物滞留设施、周边景观应协调。5.5防渗层5.5.1当生物滞留设施基坑底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水位或岩石层小于 1 m 或设施距离建构筑物基础小于 3 m 时,应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及周边设置防渗设施;生物滞留设施靠近路基部分应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道路路基稳定性造成影响。当生物滞留设施位于地下空间上方,宜在生物滞留设施底部及周边设置防渗设施。5.5.2防渗材料选择应满足设计要求。设计未明确时,可采用 HDPE 膜、无纺土工布等材质,HDPE 膜膜厚度不宜小于 0.5 mm,无纺土
16、工布规格不宜小于 600 g/m2,在 0.3 MPa 水压下 30 min 以上不漏水。5.5.3防渗材料应无破损、褶皱、漏接,防渗材料底部不应有石块、土块等坚硬凸起物。5.5.4防渗材料坡顶应进行锚固处理,防渗材料应埋入锚固沟内,沟深不小于 300 mm。5.5.5防渗材料拼接方式可采用焊接或缝接等方式。HDPE 膜应采用热熔焊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 100 mm;无纺土工布应采用双缝缝合连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 75 mm。5.5.6防渗材料连接应合理选择铺设方向,减少接缝受力,应从顶部向底部一次展开到位,铺设幅度不宜过紧,应留有抵抗热胀冷缩、土壤介质回填等产生拉伸变化的余地。5.5.7防渗
17、材料在边坡上的铺设方向应与坡面一致,在坡面上宜整卷铺设,不宜有水平接缝。5.6排水层5.6.1排水层可采用碎石或砾石,碎(砾)石粒径应均匀,碎(砾)石粒径 10 mm20 mm,最小粒径不应小于排水盲管开孔孔径,碎(砾)石不应从排水盲管开孔漏失和堵塞排水盲管。5.6.2铺设前应清洗排水层碎(砾)石,防止二次污染和杂质堵塞排水盲管,清洗污废水不应直排雨水管道。5.6.3排水层应分层铺设,铺设厚度宜为 200 mm300 mm。铺设分为两步,第一步铺设厚度达 50 mm100 mm 时,应进行压实、整平、找坡,同步安装排水盲管及检查竖管连接管;第二步,继续铺设碎(砾)石,直至排水碎(砾)石达到设计
18、深度并完全覆盖排水盲管。5.6.4排水盲管可采用 PVC/UPVC 管、PE 管、PPR 管、HDPE 双壁波纹管等,不应采用柔性透水管,管材环刚度不应小于 4 kN/m2,盲管壁厚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排水盲管开孔率应控制在 1%3%之间,开孔孔径宜控制在 4 mm8 mm,开孔间距均匀。5.6.5排水盲管敷设宜采用“丰字管”形式,并合理确定盲管间距,满足收水能力要求。主管管径不宜小于 DN150 mm,支管管径不宜小于 DN100 mm。排水盲管铺设坡度不宜小于 5,可采用木楔固定法对排水盲管找坡。5.6.6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与排水盲管联通的检查竖管,并符合下列要求:a)每个生物滞留设施设置
19、的检查竖管数量不超过 2 个;b)检查竖管应设置在排水盲管主管远离溢流检查井的一端,并通过 90弯头与排水盲管主管连接;c)检查竖管设置应高于生物滞留设施超高层,并根据植物高度进行调整;d)检查竖管应进行防护遮挡,既要保证通风,又要防止杂物掉入,可采用伞型防护罩。5.6.7检查竖管连接管应采用防光降解、热氧老化管材,可采用 PVC/UPVC、PE 等管材,管径可与排水盲管主管管径一致或大一级。6DB32/T 463220235.7过渡层5.7.1生物滞留设施应设置过渡层,防止换填土层种植介质侵入排水层。过渡层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要求未明确时,宜采用砂石。5.7.2采用砂石作为过渡层时,铺设
20、前淘洗砂石防止二次污染和杂质堵塞排水盲管。5.7.3砂石过渡层厚度不宜小于 100 mm,应均匀铺设并轻微压实,可采用人工或小型器械压实,压实过程中不应破坏排水盲管。5.8换填土层5.8.1换填土层应满足雨水下渗和植物种植等要求,厚度不应小于 300 mm。5.8.2换填土层饱和渗透系数宜大于 110-5 m/s,且小于 510-5 m/s,当不满足条件时,应进行土壤换填。5.8.3换填土层不应采用黏土或沙土直接回填,防止板结、分层、堵塞。5.8.4换填土层有机质含量应满足植物生长需要,并符合 CJ/T 340 的相关要求。5.8.5换填土层回填应分层进行,一次回填 100 mm200 mm
21、并进行人工或小型器械压实,压实过程中不应破坏过渡层和排水盲管。首次回填完成时的完成面标高应略高于设计完成面标高,随后应进行水密压实 23 遍,直至标高达到设计完成面标高。5.8.6采用双环法测试生物滞留设施的饱和渗透系数,并符合 GB/T 50123 的要求。5.8.7当渗透系数较大或较小时,应在确保无漏水、无堵塞的前提下,优化调整换填土层介质比例,以满足渗透系数要求。5.9覆盖层5.9.1设有覆盖层的生物滞留设施,其覆盖层可选用碳化树皮或碎石等密度较大且具有一定的保水、污染物吸附功能的材料。5.9.2覆盖层厚度宜为 50 mm,铺设前应清洗覆盖层材料,均匀铺设,确保土不外露。5.10其他附属
22、设施5.10.1生物滞留设施进水口处标高应低于周围汇水场地标高 30 mm50 mm,便于雨水汇入生物滞留设施。5.10.2在易冲刷、沉淀区域,生物滞留设施应在进水口设防冲刷及过滤预处理设施。可采用粒径 20 mm30 mm 的卵石或碎石进行铺垫,厚度应不小于 50 mm,碎(卵)石带宽度应不小于进水口宽度。5.11绿化工程5.11.1生物滞留设施植物应具备干湿交替的耐受性,并满足长时间耐旱短时间耐淹特性。应选择乡土植物,可适当引进经过驯化的外来品种。植物宜具有良好的污染物去除功能。5.11.2生物滞留设施宜采用容器苗进行种植,并适当提高植物种植密度,种植土不应外露。5.11.3植物的种植应具
23、有层次感,宜采用组团种植方式,多选用枝繁叶茂、植株较高、观赏性强的草本类或灌木类植物,同时可采用灌木球、亚乔木、景石等进行点缀,保障长期的景观效果。5.11.4生物滞留设施植物种植后,应加强初期养护。夏季应加密浇洒频次,冬季应做好覆盖防护。7DB32/T 463220236验收6.1一般规定6.1.1生物滞留设施验收应分为质量验收和功能验收。其中,质量验收包括施工材料验收和施工质量验收。6.1.2生物滞留设施分部、分项工程划分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检验批可根据施工质量控制或专业验收的需求按工程量进行划分。施工前应由施工单位编制分项工程和检验批的划分方案,并由监理单位审核。对于附录 A 未涵盖
24、的分部、分项工程和检验批,可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施工等单位协商确定。6.1.3生物滞留设施验收前应提供下列资料:a)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和竣工图纸;b)相关材料、产品的出厂合格证明、检测和复检报告;c)分项工程及检验批验收记录;d)隐蔽工程质量验收记录。6.1.4施工材料验收应对换填土层介质材料、排水层材料、防渗材料、管材等原材料、半成品及构配件进行现场抽样检查。6.1.5生物滞留池应对下列部位进行隐蔽验收:a)基坑开挖及基底处理;b)防渗层、排水层、换填土层等结构层的施工;c)溢流设施的施工及标高控制;d)盲管等管道设施的施工及标高控制。6.1.6施工质量验收应对生物滞留设施的平面位置、工
25、程规模、竖向控制、结构工程、附属设施、绿化种植等关键环节进行施工质量专项验收。6.1.7生物滞留设施的施工质量验收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a)施工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b)施工质量应符合审核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以及设计变更文件的要求;c)工程质量应按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进行验收;每个检查项目的检测数量,除本标准有关条款的明确规定外,应全数检查;d)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等单位验收合格,建设过程中应妥善留存影像记录资料,并形成隐蔽验收文件,方可进行下一道施工作业;e)监理单位应按规定进行监督,当发现有质量不合格等异常情况时,应立即追加检查。施工过程中无论是否已经返工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4632-2023 生物滞留设施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标准 4632 2023 生物 滞留 设施 施工 验收 运行 维护 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