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 T 97.1-2021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pdf
《DB35 T 97.1-2021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5 T 97.1-2021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pdf(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7.140.10 CCS X 55 35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T 97.12021 代替DB35/T 97.12006、DB35/T 97.22006、DB35/T 97.32006、DB35/T 97.42006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Baxian tea 2021 - 09 - 28发布 2021 - 12 - 28实施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35/T 97.12021 I 目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品种来源
2、. 1 5 特征、特性及经济性状 . 1 6 苗木培育 . 2 7 栽培技术 . 4 8 低产茶园的改造 . 10 附录 A(资料性) 茶园主要病虫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使用药剂 . 13 附录 B(资料性) 茶园使用的农药品种及其安全使用标准 . 14 参考文献 . 15 DB35/T 97.12021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35/T 97.12006八仙茶 茶树品种、DB35/T 97.22006八仙茶 苗木培育技 术规范、DB35/T 97.32006八仙茶 栽培技术规范和DB35/T
3、 97.42006八仙茶 低产茶园改 造技术规范,将其整合为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与前述版本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增加了 GB 117672003、GB/T 30357.1、NY/T 5010、NY/T 5018 等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 b)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 c) 更改了茶树苗木(见 5.11,DB35/T 97.22006 的第 7 章); d) 删除了根外追肥(见 DB35/T 97.32006 的6.2.4); e) 更改了追肥(见 6.6.2.2,DB35/T 97.32006的6.2.2); f) 更改了培育目标(见
4、 6.6.3和 6.6.4,DB35/T 97.32006 的第 4 章); g) 更改了化学防治(见 6.7.5,DB35/T 97.32006的 6.5.5); h) 删除了改造目标和改造对象(见 DB35/T 97.42006 的第3 章和第 4 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福建省茶产业标准化委员会(SAF/TC 2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诏安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诏安县农业农村局、诏安县工业与信息化局、诏安县茶 叶协会、福建省元勋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南靖县高竹金观音茶叶专业合作社。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冠莲、张程宗、吴
5、梦晖、林顺杰、郑兆钦、吴溪生、胡伟义、黄云勇、 吴俊光、许炜东、林保平、吴少云、陈裕兴、郑镇勇、李坤海、王元勋、赖玉春。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9年9月首次发布DB35/T 97.11999、DB35/T 97.21999、DB35/T 97.31999、 DB35/T 97.41999; 2001年 9 月第一次修订 DB35/T 97.12001、DB35/T 97.32001、DB35/T 97.42001,2004 年 12 月第一次修订 DB35/T 97.22004; 2006年第二次修订 DB35/T 97.12006、DB35/T 97.22006、DB
6、35/T 97.32006、 DB35/T 97.42006; 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DB35/T 97.12021 1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八仙茶茶树品种、苗木培育、栽培技术、低产茶园改造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八仙茶的田间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117672003 茶树种苗 GB/T 20000.1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
7、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GB/T 30357.1 乌龙茶 第1部分:基本要求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NY/T 5018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20000.1、GB/T30357.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品种来源 在诏安县白洋乡(原西潭乡)汀洋村八仙山下茶场单株培育成功,命名“八仙茶”,属无性系品种。 1994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GS13021994)。 5 特征、特性及经济性状 5.1 特征 5.1.1 树型 小乔木、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 5.1.2 叶型 大叶类、椭圆形,长约1
8、1 cm,宽约5 cm,长宽比2.2左右。叶尖钝或渐尖,叶缘平,叶齿浅而钝, 叶面微隆起,叶质柔软,叶色黄绿,叶脉710对。 DB35/T 97.12021 2 5.1.3 嫩梢 萌芽整齐,腋芽两侧有紫色斑点,节间较长,一芽三叶长约5.5 cm,百芽重90 g120 g。 5.1.4 花、果 花冠大小中等,花量较少,一般只开花不结果。 5.2 特性 5.2.1 生育期 早芽种,越冬芽的萌芽发于2月下旬,3月上旬开采(乌龙茶),12月中、下旬芽梢停止生长。 5.2.2 抗逆性 耐瘠、耐旱力较强,抗寒性较弱,冬季气温低于-5地区不宜种植。 5.3 经济性状 5.3.1 产量 每亩年均产干毛茶200
9、 kg以上。 5.3.2 品质 八仙茶,香气高,滋味浓,耐冲泡,回味甘爽,初泡稍有苦涩感。 5.3.3 适制茶类 适制乌龙茶、绿茶、红茶等茶类。 6 苗木培育 6.1 母树的选择 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无检疫性病虫害的茶树作为无性繁殖、短穗扦插的剪穗母树。 6.2 母树的培育 6.2.1 秋末冬初结合深耕改土,每亩施商品有机肥 300 kg400 kg。 6.2.2 供秋冬育剪穗的母树在夏茶后轻修剪,供春育剪穗的母树宜在秋茶结束封园后轻修剪。 6.2.3 防治病虫害,剪枝前再喷一次长效低毒农药。 6.2.4 采穗的母树在剪穗前 1015 天进行打顶采摘。 6.3 苗地选择 6.3.1 选择地
10、势平坦,水源充足,易于排灌,通风向阳,交通方便的农地或水田。前作为烟草、麻类 的地块不宜做苗地,苗地应轮作。 6.3.2 土质肥沃,土壤结构应疏松,保水、透水、通气性良好。 DB35/T 97.12021 3 6.4 苗床制作 6.4.1 苗地经深翻、碎土、耙平后制成高 15 cm,宽 110 cm120 cm的苗床,长度依地势而定,一般 10 m15 m,东西走向为宜。 6.4.2 苗床间沟宽 30 cm40 cm。 6.4.3 苗地的两端设贮水坑,深长各 80 cm100 cm,宽 50 cm,苗地四周设排灌沟。 6.5 铺培养土 每亩用20m 3 左右的红、黄壤心土,将碎土过筛后均匀铺在
11、苗床上,厚5 cm6 cm,压实约3 cm厚。 6.6 荫棚设置 6.6.1 苗床两边每隔1.5 m1.6 m 打一个桩,在横纵向木桩上,捆扎作棚架,架高30 cm50 cm(低 棚)或 100 cm120 cm(高棚)。棚架上用遮阳网覆盖。 6.6.2 遮阴物蔬密应均匀,避免阳光直射。 6.7 插穗要求 品种纯正,枝茎浅褐色、半木质化、粗壮叶大、腋芽饱满,无病虫害的枝梢。 6.8 剪穗 6.8.1 枝梢出现浅褐色半木质化时进行剪穗。 6.8.2 剪取枝条应及时运回,避免重压、日晒、发热、损伤,保持新鲜度,枝条应摊放在阴凉避风处, 喷水湿润,即可剪成插穗。插穗应带有一片叶一个腋芽,叶片下短茎长
12、 2 cm2.5 cm。 6.8.3 剪口应平滑,剪口斜面与叶面平行,上端剪口距腋芽 0.2cm 左右,应随剪随插。 6.9 扦插 6.9.1 扦插时间 春插在4月至5月;秋、冬插在10月至12月。 6.9.2 扦插方法 6.9.2.1 将苗床充分喷湿,待苗床土稍干不沾手时,按划好的行距扦。 6.9.2.2 行距 7 cm8 cm,株距 4 cm5 cm,叶缘叶尖不重叠为宜,每亩插 1520 万穗。 6.9.2.3 直插或倾插入土,叶片应顺风向,叶片、腋芽应露出土面,叶片不应粘土,插后立即遮阴、 喷水至培养土湿透。 6.10 苗圃管理 6.10.1 浇灌水与排水 6.10.1.1 插穗愈合发根
13、期,勤喷水,保持苗床湿润状态。晴天干燥天气,土壤保水性差的发根前,每 天早、晚各喷水一次。 6.10.1.2 发根后,晴天隔天浇水一次,苗高 10 cm 以上遇干旱可适当沟灌,一次沟灌 3h4h,苗床湿 透应立即排干。 DB35/T 97.12021 4 6.10.2 遮阴 6.10.2.1 愈合发根期间,做好遮阴。 6.10.2.2 待根系发育健全,选择阴雨天去除遮阴物。去除遮阴物后应注意防旱,及时浇水。 6.10.3 施肥 6.10.3.1 插穗发根后,施第一次肥。每亩用 0.5%尿素、0.5%过磷酸钙的混合液 300 kg 喷施,以后间 隔 2030 天追肥一次,逐次增加施肥量,每年施肥
14、 34 次,每亩施尿素 8 kg10 kg,过磷酸钙 6 kg 8 kg,复合肥6 kg10 kg。 6.10.3.2 每次追肥后,应喷浇清水淋苗。 6.10.4 防治病虫害 按7.7规定执行。 6.11 茶树苗木 出圃茶树苗木质量指标、 检验规则、试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按GB 117672003的要 求执行。 7 栽培技术 7.1 茶园选择 7.1.1 空气质量要求 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空气质量要求 项目 日平均 1h平均 总悬浮颗粒物(部分状态),mg/m 3 0.30 二氧化硫(部分状态),mg/m 3 0.15 0.50 二氧化氮(部分状态),mg/m 3 0.10 0
15、.15 氟化物(F)(部分状态) 7g/m 3 1.8(dm 3 d) 20g/m 3 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1 h平均指任何1 h的平均浓度 7.1.2 土壤 7.1.2.1 土壤类型:pH 值酸性或微酸性的红壤、黄壤、沙壤土、砂砾壤土,棕色森林土均适宜茶树生 长。 7.1.2.2 土壤结构:土壤应保水透水,通气性良好。 7.1.2.3 土层深度:1 m 以内没有粘盘层。 7.1.2.4 土壤要求:pH 值4.56.5 最为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 25%28%;石灰质含量 0.2%以下。 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表 2 要求。 DB35/T 97.12021 5 表2 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项目
16、浓度限值 镉,mg/kg 0.30 汞,mg/kg 0.30 砷,mg/kg 40 铅,mg/kg 250 铬,mg/kg 150 铜,mg/kg 150 重金属和砷均按元素总量计,适用于阳离子交换量5cmol(+)/kg的土壤,若5cmol(+)/kg,其部分值为表内数值的 半数 7.1.3 水份 茶园灌溉水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 茶园灌溉水质要求 项 目 浓 度 限 值 PH值(pH) 5.57.5 总汞,mg/L 0.001 总镉,mg/L 0.005 总砷,mg/L 0.1 总铅,mg/L 0.1 铬(六价) ,mg/L 0.1 氰化物,mg/L 0.5 氯化物,mg/L 250 氟
17、化物,mg/L 2.5 石油类,mg/L 10 7.1.4 地形 7.1.4.1 坡度:应小于 25 度。 7.1.4.2 海拔:50 m1000 m。 7.2 建园规划 7.2.1 道路 7.2.1.1 干道:90 亩以上茶园要设置干道,路宽 6 m8 m。 7.2.1.2 支道:各片茶园间联络通畅,路宽 3 m 以内。 7.2.1.3 步道:连结上下层的梯层间设步行道。路宽 1 m 以内。 7.2.1.4 环山道:在茶园四周设环山道,路宽不应少于 1.5 m。 DB35/T 97.12021 6 7.2.2 等高梯田 7.2.2.1 梯田宽度:梯层宽度最窄不应小于 2 m。 7.2.2.2
18、 梯壁高度:梯壁最高不应超过 1.5 m。 7.2.2.3 梯层长度:按茶园划片确定,一般不宜超过 70m。 7.2.2.4 梯壁结构与倾斜度:石砌梯壁,倾斜度 70以内;心土夯筑梯壁:表土回沟倾斜度应在 60 以下。 7.2.2.5 梯梗:筑梯埂应高于梯层 20 cm。 7.2.3 排灌 7.2.3.1 蓄水沟 在每一梯层内侧开设蓄水沟,沟宽40 cm,深20 cm30 cm,每隔4 m8 m筑一略低于梯面坚实土 埂。 7.2.3.2 排灌沟 排灌沟设在各片茶园间的道路两侧或靠近山坑小涧一侧。应与蓄水沟相连接,排灌兼用。沟宽 40 cm50 cm,沟深20 cm30 cm,排灌沟与蓄水沟连接
19、处应挖积沙坑。 7.3 园地 7.3.1 清理园地 园地开垦前应消除园内的乱石、杂草、杂物等。 7.3.2 深垦园地 园地土壤深垦30 cm。 7.4 环境绿化、水土保持 7.4.1 道路绿化 茶园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以种植豆科树种为宜,株距8 m10 m左右。 7.4.2 防护林带 7.4.2.1 位置与走向 茶园顶部、茶园外围和有危害性的风口应种植防护林带。防护林带设置的位置宜与当地害风的方向 成直角。 7.4.2.2 植树要求 7.4.2.2.1 树种:主林带种植高大常绿乔木树种,两侧种植灌木树种。但不宜种植与茶树抢水、抢肥、 病虫害互为寄主的浅根性树种。 7.4.2.2.2 种植规格:
20、主林带种 46行,株行距 3 m2 m,两侧一般种两行,株行距为 1.5 m1.5 m。 7.4.2.2.3 林带与茶园间应开隔离沟,以免树根伸入茶园。 DB35/T 97.12021 7 7.4.3 梯壁保护 护壁植物品种,选匍匐性或矮杆豆科植物,如圆叶决明、野牡丹、大翼豆、紫花扁豆、无刺含羞草 等。 7.5 定植 7.5.1 规格 7.5.1.1 梯面宽小于 2.7 m 的梯层茶园种一行,距梯埂外沿 100 cm110 cm 平行划种植行。 7.5.1.2 梯面宽 2.7 m 以上的梯层按行距 1.2 m 规划种植,种植行可与梯层不成平行。 7.5.2 种植沟与基肥 7.5.2.1 根据划
21、出的种植行,挖深 50 cm、宽 40 cm 的种植沟。 7.5.2.2 每亩用商品有机肥 1 000 kg1 500 kg,缺磷地区增施钙镁磷 20 kg30 kg,与土拌匀,施 沟底,再覆土 10 cm 厚。 7.5.3 种植 7.5.3.1 时期:“冬至”至“雨水”最适宜栽植。 7.5.3.2 时间:在茶苗芽梢生长成熟后定植,以雨后或阴天为宜。 7.5.3.3 合理密植:每亩植 3 000 株以内,株距 35 cm,行距 150 cm,穴种 12 株。 7.5.3.4 茶苗的根茎部入土 2 cm3 cm,茶根应自然伸展。 7.5.3.5 栽后覆土压实,盖一层松土,保存有 10 cm 浅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5 97.1-2021 八仙茶栽培技术规范 97.1 2021 八仙 栽培技术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