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 T 3788-2020 梨枯梢病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pdf
《DB32 T 3788-2020 梨枯梢病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2 T 3788-2020 梨枯梢病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pdf(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 B 16 DB32 江苏省 地 方 标 准 DB 32/ T 3788 2020 梨枯梢 病 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detection of Shoot Blight of Asian pear 2020 - 04 - 08 发布 2020 - 05 - 15 实施 江苏省 市场监督管理 局 发布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提出 并归口 。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凤权、徐会永、赵杨扬、 赵
2、延 存、 孙伟波 。 1 梨枯梢病 监测 与 检测 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 梨枯梢 病监测与检测 的 原理、 试剂与材料、仪器与用具、监测技术、检测技术、结果 判定和报告、 样品、菌种保藏和无害化处理 、 疫情处 置 等要求 。 本标准适用于 梨枯梢病 田间 监测 以及苗木、砧木、接穗和果实 上 传带的 梨枯梢病 菌 的检测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 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NY/T 2292 亚洲梨
3、火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SN/T 1157 进出境植物苗木检疫规程 SN/T 1193 基因分析检测实验室技术要求 3 原理 梨枯梢 病 , 病原为 亚洲梨火疫 病菌 ( Erwinia pyrifoliae Kim et al.) , 是为害梨树的重要细菌病害 之 一, 属我国规定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可以根据 田间症状、菌落形态 和 培养特 征 、 致病性 、 免疫学 反应 和 分子生物学 特征 等 进行 监测与 检测。 4 试剂与材料 检测 中所需的所有 试剂与培养基,参见附录 A。 除另有规定外,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 试验 用水应符合 GB/T 6682中一级水的规格。 5 仪器与
4、用具 超 净工作台、电子天平、磁力搅拌器、高压灭菌锅、培养箱、水浴锅、 显微镜、高速台式离心机、 电泳仪、常规 PCR仪、凝胶成像系统、冰箱、超低温冰箱、超纯水器、恒温干燥箱、恒温摇床、微量移 液器 、制冰机 等。 6 监测 技术 6.1 监测植物 梨 , 主要监测亚洲梨 。 2 6.2 监测区域 重点监测 亚洲梨集中种植区 、 引种繁育基地、 苗木 集散地 等疫情 发生高风险 区 。 6.3 监测方法 6.3.1 苗木 监测 对从疫情发生区调运的苗木或疫区市场销售的 苗木,按照 SN/T 1157要求进行抽样, 并对样品进行 室内检测。 6.3.2 田间 监测 从梨树开花期开始, 对 当地
5、农技员、果农等相关人员 进行访问 调查 , 并 选择有 代表性的梨园 进行踏 查。 重点观 察田间有无梨枯梢病典型症状(见附录 B), 如发现可疑病株立刻进行标记、拍照并取样, 样品送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鉴定。对梨 园中梨枯梢疑似症状及其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危害情况等信 息进行记录(见附录 C)。 在疫情发生区,选择有代表性的梨园进行定点监测 。 从梨树开花 期开始, 每隔 7 d调查一次。 采用 5 点取样法,每点随机调查 5株, 统计或计算病株率和病梢率,并做好相关记录。 监测 过程 中病梢的选取 按照 NY/T 2292中的规定执行。 7 检测技术 7.1 样品处理 选择表现典型症状并带
6、有菌脓的植物 部位 如花朵、嫩梢、幼枝、叶片或幼果等 ,在无菌条件下切取 病健交界处组织约( 3 mm 5 mm) ( 3 mm 5 mm),表面消毒和清洗后, 在 装有 适量 无菌水的离心 管中轻轻挤压 , 浸泡 10 min 30 min后制成样品悬浮液。 或者直接挑取菌脓并用无菌 水 清洗后制成样品 悬浮液。悬浮液可 用于其后的形态观察、免 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7.2 检测方法 7.2.1 显微镜检查 对于疑似症状 的植物组织 , 切取病健交界处 20 mm2,平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加盖玻片后,在低 倍显微镜 下 观察 有无喷菌现象。 7.2.2 培养特征 检测 将 样品 悬浮液在
7、 YPDA培养基平板上划线或稀释分离, 28 倒置培养 24 h 72 h。 在 YPDA培养基平 板上观察分离得到的细菌单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泽、隆起的形状、粘稠度、透明度、边缘特征 以及质地、水溶性色素等特征,观察并进行记录( 参 见附录 B)。 7.2.3 形态特征 检测 按照常规 染色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菌体的形状、大小及排列情况 、 有无鞭毛及鞭毛着生的位 置和 数目 、 是否产生荚膜和芽胞 、 芽胞着生的部位和形状 、 细胞内含物 等 特 征 。 7.2.4 致病性测定 3 取梨幼果(直径大约 3 cm 5 cm)洗净晾干,用灭菌刀片横切果实, 置于 垫 有 湿润的 灭菌
8、滤纸 的培 养皿中 。用无菌接种针蘸取培养 24 h 36 h的 菌落 , 针刺接种于幼果 果肉组织,一个横切面接种 3个 4 个点。 接种后 26 保湿 培养, 24 h后观察并记录接种部位有无坏死症状发生 和菌脓 形成 。 以无菌水为对 照。 7.2.5 ELISA 检测 挑取少量分离到的病原菌配制成 108CFU/mL悬浮液 进行 ELISA检测 ,检测程序 参 见附录 D。 如 采用 商品化 ELISA方法进行检测,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及结果判定。 7.2.6 PCR 检测 挑取少量分离到的病原菌配制成 108CFU/mL悬浮液, 1 mL菌悬液提取 DNA后进行 PCR检测,检测 程序
9、见附录 E。 如采用市售的试剂盒,按说明操作。 检测过程中防污染措施按照 SN/T 1193中的规定执行。 8 结果判定 和 报告 8.1 结果判定 8.1.1 症状识别判定 田间梨树发病症状符合附录 B描述的梨枯梢病典型症状,判断为梨枯梢病。 8.1.2 常规 检测 结果判定 镜检有菌溢现象 ; 分离 物 形态特征和培养特性 与 梨枯梢病菌 相符 ( 参 见附录 B) ; 致病性 测定可在 接种部位 产生 高度 隆起的乳白色菌脓,最后组织变褐坏死 ,但不发臭; 能再次从接种发病部位分离到目 标病原菌, 确定病原菌为梨枯梢病菌。 8.1.3 ELISA 检测 结果判定 在阴性对照 OD值 0.
10、1,且阳性对照 OD值大于阴性对照 OD值 2倍的前提下,样品孔 OD值大于阴性 对照 OD值 2倍时,判定为阳性反应,即样品带有梨枯梢病菌;否则判定为阴性反应,即样品不带梨枯梢 病菌。 8.1.4 PCR 检测 结果判定 观察电泳结果,阳性对照在 476 bp处有条带出现,且阴性对照无条带,待测样品在 476 bp处有条带 出现,判断样品中含有梨枯梢病菌;否则判定为阴性反应,即样品中不带梨 枯梢病菌。 8.2 结果 报告 8.2.1 监测报告 记录监测结果并填写疫情监测记录表(见附录 C)。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 8.2.2 检测 报告 将实验室检测鉴定结果填入植物有害生物样
11、本 检测 报告(见附录 F)。 4 9 样品、菌种保 藏和无害化处理 9.1 样品保藏 未发现梨枯梢病的样品 保藏 6个月,发现梨枯梢病的样品 保藏 1年,有贸易纠纷的样品 保藏至少 1年, 以备复验,如涉及到贸易纠纷则应保藏到纠纷解决完毕。 保藏样品要标明样品编号、样品名称、保藏人、 保藏日期和到期日期。 样品保藏期满后,需经灭 活 销毁 处理。 9.2 菌种保藏 分离得到的梨枯梢病菌菌 株应妥善保存,防止扩散。 9.3 无害化处理 监测和 检测 过程中使用 过 的有关材料和用具,在使用完毕后须及时进行灭 活 销毁处理。 10 疫情处 置 经监测或室内检测发现 梨枯梢病 ,应指导生产、销售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2 3788-2020 梨枯梢病监测与检测技术规程 3788 2020 梨枯梢病 监测 检测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