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及答案解析.docx
《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及答案解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真题语文一、积累与运用(32分)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1)_,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答案:国破山河在(2)但愿人长久,_ 。(苏轼水调歌头)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答案:千里共婵娟(3)大漠孤烟直,_。(王维使至塞上)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答案:长河落日圆(4)塞下秋来风景异,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答案:衡阳雁去无留意(5)商女不知亡国恨,_。(杜牧泊秦淮)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
2、意不要写错字。答案:隔江犹唱后庭花(6)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答案:忽如一夜春风来(7)_,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积累,注意不要写错字。答案:出淤泥而不染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7分)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人聚居的最大城市,其繁华的程度是:“十万人家溪两岸,绿杨深锁济川桥 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到达广东,甚至漂洋过海。无论走多远,身在何方,客家人的印记总是伴随着子孙后代。千年汀江水b( )育了勤劳的客家人,坚固的城墙却_ ( A.坚持 B.坚
3、守 )了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首府繁华得有点朴实,也许由迁徙( )的性格构建而成的城市注定了没有帝都省城的大气。这座繁华一时的客家首府在崇山峻岭的包围中,像是做了一个_ ( A.穿越B.逾越 )时空的深沉的梦,一梦醒来,汀水依旧。(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b( )育 迁徙( )解析:给汉字注音,首先要会读、读准字音,然后注意把拼音书写正确;根据拼音书写汉字,要注意同音字,理解字义。答案:哺 x(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分别是_、_(填写字母)。(2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坚持”和“坚守”,前者为形容词,后者为动词,根据句意即可做出选择;“穿越”和“逾越”,
4、前者搭配的对象为空间,后者搭配的对象为障碍。根据句意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 A(3)在文中的“”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1分)解析:本题空格前面是引用的诗句,所以根据标点符号的用法可知,需要用引号,句号要放在引号内。答案:。 ”(4)下面句子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2分)随着推移的历史,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病句的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结构混乱等。本句中“随着历史”搭配不当,应该是“随着推移”。答案: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3.综合性学习。(9分)今年“五一”期间,央视播出特别节目大国工匠,引起
5、热议。某校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各题。【提信息】(1)以下是学生收集到的三则相关材料,请从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3分)材料一 提到优质制造,人们立刻想到: 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如手机、冰箱甚至是前段时间引发抢购风潮的马桶盖等。材料二 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曾说:“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 材料三 我国数千年历史中,出现过鲁班这样的大师级工匠,也有修造出故宫这种世界奇观建筑的
6、工匠,这说明中华民族的基因里,的确有工匠精神。大国工匠讲述的8个工匠,正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才缔造了工匠的神话:錾刻师孟剑锋为北京APEC会议创作国礼“和美”纯银丝巾,焊工高凤林为火箭焊“心脏”,钳工顾秋亮为“蛟龙号”装配载人深潜器解析:仔细阅读材料,抓住其中主要信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来说,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概括内容。答案:与国外相比,中国制造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优质产品)。(或:从目前我国缺乏优质产品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还缺少技术人才。)“优质制造”需要大批技术人才。(或:国家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工匠精神,只有
7、传承工匠精神,才能缔造工匠神话。【品对联】(2)某校邀请大国工匠孟剑锋来校做演讲,书法社结合孟剑锋的事迹拟写了一副“宝剑锋从磨砺出,和美精自细琢来”的对联。请结合材料三分析这副对联的妙处。(答出两点即可)(3分)解析:抓住“大国工匠孟剑锋”这个信息,再联系诗句分析对联的内容,写出评价。答案:化用古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巧妙将工匠的名字“剑锋”和他所创作的国礼的名称“和美”嵌入(写入)对联。蕴含着对孟剑锋大国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赞美。【言心声】(3)听了孟剑锋的演讲后,李文同学产生了学一门技艺的想法,但他的父母极力反对。假如你支持李文,你会如何劝说他的父母?
8、请写出你要说的话。(3分)解析:根据人物身份,使用恰当的称谓,说明学习技艺的好处即可。答案:示例:叔叔、阿姨:我觉得李文的想法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学习技艺也有前途,如果你们能让他去学技艺,也许他将来就是一名出色的技师呢。 4.名著阅读。(6分)(1)阅读下面的寓言,并写出寓意。(2分)衔肉的狗狗衔着一块肉过河,望见自己在水里的影子,以为是另外一只狗衔着一块更大的肉。他于是放下自己这块肉,冲过去抢那块。结果,两块肉都没有了:那一块没捞到,因为本来就没有,这一块也被河水冲走了。(选自伊索寓言)寓意:_。解析:仔细阅读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分析,根据狗的行为和结果来分析寓意。答案:示例一:
9、讽刺贪婪的人。 示例二:告诉人们太贪婪会失去原本拥有的东西。(2))结合西游记选段,完成文后题目。(4分)唐僧见他(行者)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选自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唐僧因何事写下“贬书”?唐僧如此绝情,悟空后来又因为什么回到唐僧身边,重返取经路的? 解析:根据短文中的信息,尤其是括号中的提示“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回顾作品有关内容,概括情节。答案: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责怪悟空滥杀无辜。悟空心中挂念师傅,师
10、父有难(被黄袍老怪变成老虎),八戒求情(采用激将法)。二、阅读(4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3分)蒙骜伐魏蒙骜帅师伐魏,取高都、汲。魏师数败,魏王患之,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信陵君畏得罪,不肯还,诫门下曰:“有敢为魏使通者死!”宾客莫敢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曰:“公子所以重于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魏急而公子不恤,一旦秦人克大梁,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 立天下乎!”语未卒,信陵君色变,趣驾还魏。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信陵君使人求援于诸侯。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信陵君率五国之师败蒙骜于河外,蒙骜遁走。(选自资治通鉴)【注释】蒙骜(o):秦国大将。 高都、汲
11、:地名。 恤:体恤,顾惜。趣(c):催促。 持:握着的手。5.解释下列加点词。(1)帅师伐魏 _ (2)徒以有魏也 _(3)蒙骜遁走 _解析:解答此类型题目,先要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古今异义。答案:(1)军队 (2)只,仅仅 (3)逃跑6.下面句中的“数”与“魏师数败”中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夹岸数百步B.珠可历历数也C.扶苏以数谏故D.数月之后解析:先要了解题干中“数”的含义,再根据所学知识明确选项各个句子的出处,理解句意,得出每个“数”的字义,进行比较。C句与例句中的“数”都是“多次”。答案:C7.用现代汉语翻译
12、下面的句子。(4分)(1)乃使人请信陵君于赵。(2)诸侯闻信陵君复为魏将,皆遣兵救魏。解析:疏通全文,了解文意,然后再具体语境中了解句子的意思。本题关键词语为:“乃、使、闻、复、遣、救”,要解释出来。答案:(1)(魏王)于是派人到赵国请信陵君(回国)。(2)诸侯听说信陵君又成为魏国的大将,都派兵来援救魏国。8.阅读全文,说说信陵君为什么能成功救魏?(3分)解析:疏通文意,根据信陵君的言行表现,分析其形象特点,从信陵君所受魏王的重用可以得出诸侯信任等方面的概括。答案:信陵君知恩图报,能以国家为重,回国效力。 信陵君得到魏王重用。信陵君在各诸侯中有较高的威望,得到了各诸侯的支援。(二)阅读下文,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福建省 龙岩市 中考 语文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