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01 T 204-2020 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规程.pdf
《DB3401 T 204-2020 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401 T 204-2020 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规程.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20 CCS B 22 3401 安徽省合肥市 地方 标准 DB 3401/T 204 2020 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规程 2020 - 12 - 22 发布 2020 - 12 - 22 实施 合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401/T 204 2020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 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 文件 由 合肥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 本 文件 起草单位: 安徽省神农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安徽省农科院作物
2、研究所、宣城市种植业管 理服务中心、巢湖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寿县农业农村局、桐城市种植业管理局。 本 文件主要 起草人: 夏桂平、许德华、杜世州、聂文芳、周维平、谭家如、王玲 。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DB 3401/T 204 2020 1 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的育秧管理、本田期生产管理、成熟与收获。 本文件适用于合肥市及周边区域内的麦茬机插粳稻高产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3、适用于本 文件。 GB 4404.1 粮食作物种子 第 1部分:禾谷类 GB/T 8321(所有部分 )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17891-2017优质稻谷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产栽培 super-high Yield 稻谷每亩产量达 800kg 1000kg水平的种植技术。 3.2 大穗型品种 large Spike Variety 初次进入市场时,由育种单位认定平均穗粒达到 90粒或以上的中熟粳稻品种,其全生育期 155天 165天,主茎 16叶。 3.3 活棵 rice seedlings su
4、rvive 秧苗移栽后,当心下叶叶尖已经外甩,即叶尖、叶中部、叶基部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秧苗生长状态。 3.4 子堰 ridge 为平衡田间水层的相对深度,在地势相对较高与相对较低的中间部位建立的田间小埂。 3.5 丰产沟 high Yield Ditch 为排干田间明水,在地势相对较低地段铲挖的小沟。 3.6 晾田 field Drying Without Fine Crack DB 3401/T 204 2020 2 稻田无明水后,田面因水分蒸发而收缩,产生大量细裂纹状态,且田间略高地段产生不超过 3mm的 细裂缝的稻田状态。 3.7 晒田 field Drying With Fine Cra
5、ck 稻田持续不灌水,田面产生大量细裂缝,绝大多数裂缝宽度不超过 5mm,田边有大量蚂蚁粪产生时 的稻田状态。 3.8 清水硬板 clear Water Without Footprints 田晒好后放水入田 , 人赤脚在田中行走,田面无脚印,脚底板不沾泥,田水仍然清澈时的稻田状态。 3.9 日度 daily temperature 连续若干天平均温度在 0以上的气温累加值。 3.10 小时度 hourly temperature 连续若干小时 0以上的气温累加值,超过 24小时的,以日平均气温为计算依据。 4 育秧管理 4.1 育秧指标 秧苗指标应同时达到以下要求: a)达到或超过 40天长
6、秧龄,秧苗叶龄达到 4.5叶左右; b)秧苗分布均匀,整齐度好,每立方厘米盘土面积约 2 2.1株; c)苗高约 18cm 20cm; d)扁蒲样秧,秧苗基部粗扁,叶片直、短、宽、厚,无病叶、黄叶; e)单株根条数大于叶龄 3倍,均为白根,无黄褐色根; f)盘根厚度约 2.5cm以上,厚度较为均匀;苗根盘结力 7kg,手提秧盘不变形。 4.2 育秧准备 4.2.1 种子准备 4.2.1.1 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4404.1的要求。 4.2.1.2 每亩大田准备粳稻种约 5kg。 4.2.2 基质、营养土调理剂、床土专用肥、拌种剂、营养土准备 4.2.2.1 按产品质量等级和需要数量,准备好基
7、质、营养土调理剂、床土专用肥、拌种剂等。 4.2.2.2 营养土用量宜按每 100亩大田准备过筛营养土 14.5m3。 4.2.2.3 应选择无杂草或杂草极少、土壤肥力上等的水稻田,水稻收割后,亩施尿素、磷酸二铵、氯化 钾各 50kg后旋耕,经过冻融的表层土作营养土。 4.3 秧田材料 每亩大田应准备钵型窄硬盘 50个( 58cm 22cm 3cm)、工业盐 0.1kg 0.13kg、遮阳网约 3.3m2、普 通农膜约 0.21kg、尼龙绳约 0.07kg、草帘 1m2。 4.4 播种及运秧工具 DB 3401/T 204 2020 3 每 2000亩大田应配 备 1台(套)播种机流水线(约
8、1000盘 /小时)、 1台小型工程搅拌机、 1辆小型柴 油翻斗车(或 1 2辆人力翻斗车)、 135个运秧周转箱(秧田远离大田时可适当增加)。 4.5 盘土配制 4.5.1 对于 准盘土配制,应准备过筛营养土 1m3+基质 0.35m3,用工程搅拌机搅拌均匀。 4.5.2 对于 标准盘土配制,应根据准盘土性 质 加入适量营养土调理剂搅拌均匀 , 以盘面不板结为宜 。配 制时间不早于装盘时的 60小时前。 4.6 盖种土配制 应用准盘土加入适量的基质搅拌均匀。 4.7 秧田准备、微喷灌装置安装和小拱棚搭建 4.7.1 秧田准备 4.7.1.1 每亩大田应准备约 8.5m2秧田。 4.7.1.2
9、 开沟作畦并粗平整,畦面宽度以略 1.85m为宜,畦面高低差 2cm,畦沟宽约 0.35m,畦沟深 0.15m,边沟深 0.4m。 4.7.1.3 落谷 20天前完成秧畦精细整理工作。 4.7.2 微喷灌装置安装 应根据小拱棚设计要求,安装好微喷灌装置。 4.7.3 小拱棚搭建 安装好微喷灌装置后,再进行小拱棚搭建。小拱棚以 30m长为宜。 4.8 播种期和播种量 4.8.1 播种期 根据小麦的收获期、粳稻种植面积、插秧机械力量等,制定好育秧计划,分批次播种。宜于小麦收 获期前约 30天播种,播种期宜为 4月 下旬至 5月上旬。 4.8.2 播种量 标准钵型窄硬盘口面积约 1276cm2,每盘
10、约 2600株 2650株秧苗,每盘播干种量约 90g。 4.9 种子处理 4.9.1 晒种 浸种前应选择晴好天气晒种 1天 2天。 4.9.2 盐水选种 采用比重约 1.08的盐水进行选种,用配制盐水浸泡种子,留取下沉部分。 注: 盐水初配后,放入新鲜鸡蛋,当鸡蛋露出盐水部分的俯视面积直 径为约 25mm方 圆( 相当于 1元 人民币大小)时, 可作为盐水比重 1.08的常识性判断条件。 4.9.3 药剂浸种和拌种 DB 3401/T 204 2020 4 4.9.3.1 应选用浸种药剂根据浓度要求加水配液,用配制药液浸种 800小时度 850小时度,捞起沥去多 余水份,免淘洗,再进行抗逆剂
11、拌种和杀菌剂拌种处理。 4.9.3.2 应采用抗逆剂拌水稻种子,宜用 30ml抗逆免疫剂原液拌浸泡后露白至刚发芽的水稻种子 5kg, 或加 150ml水拌干稻籽 5kg。 4.9.4 催芽 4.9.4.1 将药剂处理好的种子置于 30 32下破胸。 4.9.4.2 露白后将温度调整为 25 28进行催芽,芽长宜控制在 1.5mm左右(不可超过 2mm)。 4.9.4.3 催芽后将种子置于 18 20的阴凉处晾芽待播。 4.10 播种和暗化处理 4.10.1播种 流水线播种应按照以下操作流程: a)摆放空盘; b)装填约 2.2cm厚标准盘土; c)适量喷水(标准盘土接近饱和); d)均匀播种;
12、 e)上盖盖种土,厚约 0.6cm; f)移盘; g)堆盘暗化。 4.10.2 暗化处理 暗化处理约 60日度 70日度,芽苗露土约 1cm 1.5cm时,即完成暗化。 4.11 摆盘绿化 4.11.1 将已经完成暗化的苗盘移至苗床地摆盘绿化;应选择气温 20 25、无风或微风时段摆盘, 不应于早晚低温和中午高温时段摆盘。 4.11.2 摆盘后,应立即补 充水份至 盘土相对湿度 95% 98%。 4.11.3 盘土补水后,应立即覆盖农膜和遮阳网并加固。 4.11.4 盘面完全齐苗绿化后,应去除遮阳网转入正常秧田生产管理。 4.12 秧田水浆管理 秧田水浆管理应按照以下操作流程: a)秧苗完全绿
13、化后,当气温稳定达到 20左右时,应及时揭膜,进行常温炼苗管理; b)1叶 1心期前后,盘土应干 湿交替、以湿为主,保持水分稳定在相对湿度 95%左右; c)2叶 1心期前后,盘土应干湿交替、以干为主,保持水分稳定在相对湿度 90%左右; d)3叶期前后,应保持盘面湿润,盘土水分接近相对湿度 100%; e)3.5叶期以后,应迅速将盘土湿度降低至相对湿度 95%左右,并保持至 4叶 1心期; f)4叶 1心期以后,盘土应干湿交替、以干为主,保持水分在相对湿度 90%左右; g)移栽前,盘土水分应恢复到相对湿度 95%左右。 4.13 氮肥补充 应于 2.7叶期、 3.3叶期,每亩每次施用硫酸铵
14、 25kg以补充氮肥。 DB 3401/T 204 2020 5 4.14 化学控制 4.14.1 不同秧龄期的化学控制 4.14.1.1 秧龄达 25天时,如果 85%以上的秧苗株高达到 14cm,应亩用矮壮素有效量 45g,兑水 50kg均匀 喷雾,近傍晚喷施;秧龄未达 25天时, 85%以上的秧苗株高达到或超过 14cm,应提前控制,按秧苗 14cm 计算,每增加 1cm应亩增加矮壮素有效量 15g。 4.14.1.2 秧龄达 30天时,如果 85%以上的秧苗株高达到 16cm, 应亩用矮壮素有效量 60g,兑水 50kg均匀 喷雾,近傍晚喷施;秧龄未达 30天时, 85%以上的秧苗株高
15、已经达到或超过 16cm,应提 前控制,亩用矮 壮素有效量 60g,兑水 50Kg均匀喷雾,近傍晚喷施。 4.14.2 矮壮素的每亩每次最高有效量 75g,浓度 1600mg/kg。 4.14.3 喷施矮壮素时,每亩每次可加尿素 2kg和抗逆免疫剂 60ml。先加尿素,尿素溶解后再加抗逆免疫 剂,最后加矮壮素。 4.15 秧田病虫草害防治防除 4.15.1 秧田早期病虫草害防治防除 4.15.1.1 揭膜炼苗时,应亩用甲霜灵有效量 35g 40g,兑水 50kg均匀喷雾。 4.15.1.2 麦田灰飞虱、稻蓟马一旦迁入秧田,应及时防治。 4.15.1.3 对于禾本科杂草较多的苗床,应于秧苗 2叶
16、 1心 2.5叶期,亩用氰氟草酯有效量 6g兑水 50kg 均匀喷雾。 4.15.2 秧苗立枯病防治 4.15.2.1 营养土、盘土消毒 4.15.2.1.1 营养土消毒应采用敌黄钠 1000mg/kg药液,每亩苗床喷施 1000kg药液。 4.15.2.1.2 盘土消毒应采用敌黄钠 1000mg/kg药液,每立方米盘土均匀喷拌 15kg药液(只作盘底土,不 作盖种土)。 4.15.2.2 茎叶化学防治 4.15.2.2.1 对于秧苗针叶期防治,应在田间发现病株后,亩用 200mg/kg苯甲丙环唑药液大水量喷洒, 加入适量芸苔素混合均匀喷雾则更好,亩喷液量 300kg。 4.15.2.2.2
17、对于 1.5叶期前后防治,应采用立枯净或恶枯灵 400mg/kg药液大水量喷洒,亩喷药液量 800kg 1000kg。 4.15.2.2.3 对于 2叶 1心期后防治,应采用恶霜菌酯 400mg/kg或甲霜恶霉灵 400mg/kg药液,每亩喷 药液 1000kg;或用清枯灵 80mg/kg,每亩喷药液量 700kg。 4.15.2.2.4 治虫防病时,每亩可混用抗逆免疫剂 60ml 90ml一同喷施。 4.16 施用送嫁药、送嫁肥 4.16.1 移栽前 2天,应每亩喷施抗逆免疫剂 100ml。 4.16.2 移栽前 1天,应亩施磷酸二铵 100kg。 5 本田期生产管理 5.1 整地质量 D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401 204-2020 麦茬机插粳稻栽培技术规程 204 2020 麦茬 粳稻 栽培 技术规程
